杜甫登塔憂時局
敘事呼應兵車行
朱門酒肉路死骨
登高悲秋多白頭
又呈吳郎防小偷
杜甫的創作特點:敘事、格律、憂國憂民、現實主義。
28、岑參《逢入京使》
岑參,世稱岑嘉州。有《岑嘉州集》。
流派:盛唐邊塞詩派代表詩人,與高適齊名,並稱“高岑”。
作品:其邊塞詩多表現唐軍將士的英雄氣概和樂觀精神,擅長描繪邊疆奇異風光,七言歌行成就最高,人稱“語奇體俊,意亦造奇”。
內容分析
1、首句寫實景。
從長安到安西,路途漫長,自西回望東面的長安,遠行之人不免心潮起伏。
2、第二句承上,因心潮起伏以致潸然淚下。
3、第三句點題,並進壹步交代是“馬上相逢”,特定的場景發人遐想,與“路漫漫”相呼應,而“無紙筆”不經意的帶出最後壹句。
4、末句表示與家人的情感牽,句意壹脈相連,壹氣呵成,易處見工,親切有味。
思想內容:
天寶八年(749)冬,岑參自長安遠赴安西(新疆),途中遇赴京述職的友人,寫下此詩。這是壹首七言絕句,詩中真實地表達了遠離故園後思鄉的深摯感情,此詩用的都是家常話,但發自內心,不假雕飾,情景真切,故成為千古絕唱。
29、岑參《走馬川行奉送出師西征》
思想內容:
這首邊塞詩表現了豪邁樂觀的情懷,壹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戰無不勝的堅強信心以及高昂的愛國精神。
說明詩中環境描寫的作用
險惡的環境描寫襯托出唐軍戰士出征時的艱苦卓絕,以及不畏艱險的豪情壯誌。
內容結構:詩分四層。
1、描寫白天黑夜奇特的邊塞絕域風光,以險惡環境作為背景。
2、正面寫戰爭烽煙,“漢家大將西出師”句緊扣題目。
3、虛擬之詞,設想唐軍將士的半夜行軍、邊地嚴寒、臨戰的緊張氣氛,給下文做鋪墊。
4、最後三句是對戰果的推測,以唐軍不戰而勝收束全詩。
藝術特色(分析誇張、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詩歌節奏特點與樂觀精神、英雄氣概的聯系)
1、意境雄渾壯奇,善用誇張手法繪景狀物。
黃沙入天、風吹石走的絕域風光,風刀割面、馬毛結冰的惡劣環境,匈奴馬肥、戰塵亂飛的緊迫情勢,都著力反襯出唐軍將士出征時艱苦卓絕,及其不為艱險的壯誌豪情。
2、善於細節描寫。
如“半夜行軍戈相撥”、“馬毛帶雪汗氣蒸”、“幕中草嫩硯水凝”等,把邊地深夜的嚴寒、大漠夜行軍的艱辛等情景表現得十分逼真。
3、音樂性強。
句句押韻,三句壹轉韻,韻位密集,平韻與仄韻交替更易,節奏頓挫促迫,聲調激越豪壯,增強了作品藝術感染力。
30、李華《吊古戰場文》
李華,字遐叔,有《李遐叔文集》。
唐代古文運動先驅者之壹,以瀟穎士齊名,主張宗輕,強調文章教化作用。
思想內容
生動描寫了古戰場的淒慘氣氛,戰鬥的酷烈場面以及戰爭給老百姓帶來的深重災難,表達了作者對統治者窮兵黷武政策的反對之情,作者主張以施仁義、行王道為宗旨來安定邊防。
內容及層次結構:
1、文章從描繪古戰場的淒愴景色入手,以“常覆三軍”為行文綱領,全文可分成三個部分,展開對邊地戰爭的歷史回顧和對戰爭酷烈、悲慘的描述,提出以“仁義”、“王道”安撫四夷,反對窮兵黷武。
2、進壹步揭示窮兵黷武給老百姓造成的災難,主張以“守在四夷”來安定邊防。
3、新聞幹物清新,次第井然。
藝術特色
1、想象豐富,虛實交錯是本文的主要特色。
對古戰場慘烈場景的種種描繪,時虛時實,或動或靜,場面真切,意象生動,大多出於作者非凡想象。
感性具體的場景描寫與理性的回顧歷史、議論時政相結合,使文章宗旨步步推出,鮮明地表達了對戰爭的立場和觀點。
2、駢體文
句式在整齊中求錯綜,大體四言為主,間用五、六、七言,駢散相間,起偶錯雜,相對於通篇四、六言的駢文,更為靈活自由。
且每段押韻、平仄交錯,由抑揚抗墜的韻律美;各段開頭多以“吾聞夫”、“吾想夫”、“吾聞之”提領全段文字,使文氣流蕩,不致板滯。
由於作者追求變化,本文成為聲情並茂的駢體名作。
31、司空曙《喜外弟盧綸見宿》
司空曙,字文初,壹作文明。有《司空文明詩集》。
“大歷十才子”之壹,長於五律,詩的內容多寫送別、贈答和旅思之作。
明代胡震亨評其詩“婉雅閑淡,語近性情”。
(大歷十才子:李端、盧綸、吉中孚、韓翃、錢起、司空曙、苗發、催峒、耿湋、夏侯夏)
內容分析
詩歌前四句訴悲,後四句言喜。
首聯研獨居山野之悲,頷聯言環境氣氛之悲。
頸聯言孤獨中見訪之喜,尾聯言緣分親情之喜。
前四句訴悲實為後四句言喜之襯托。壹悲壹喜,悲喜交集,但喜中含悲。總的情感傾向是悲涼。
藝術特色:
總:比興兼用。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用樹之黃葉比喻人之衰老,而且進壹步利用作比的形象來烘托氣氛。
明人謝榛《四溟詩話》卷壹雲:
“韋蘇州曰:‘窗裏人將老,門前樹已秋。’白樂天曰‘樹初黃葉日,人欲白頭時。’司空曙曰:‘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三詩同壹機杼,司空為優:善狀目前之景,無限淒感,見乎言表。”
32、韋應物《滁州西澗》
韋應物,世稱韋蘇州。有《韋蘇州集》。
其詩以寫山水田園著名,也有部分詩作反映社會離亂和民生疾苦。
擅長五言,被白居易評為“高雅閑淡,自成壹家之體”。
內容分析:
1、詩的前兩句寫澗邊的幽草和黃鸝;
2、後兩句寫澗中的潮水和空舟,風景優美如畫,融入了作者心中不得其用的憂傷,以及對悠遊自在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藝術特色
①以動襯靜、動靜相映,通過幽草、深樹、黃鸝、晚雨、野渡、舟橫等意象,組合成富於暮春郊外特征的畫面,短短四句就展示了大自然的野趣。與詩人憂傷恬淡的胸襟情懷交融在壹起,使其成為寫景清切,悠然意遠的絕唱。
②細味“幽”、“深”、“無”、“自”等字眼,可了解作者面對春景的心靈狀態。
分析“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表現出的憂傷恬淡的胸襟情懷。
通過澗中潮水和空舟的描寫,表現了詩人心中不得其用的憂傷,以及對悠然自在的人生境界的向往。
33、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
1、李益,字君虞。有《李君虞集》。
2、以寫邊塞題材文明當時,內容豐富,雄渾高奇。七絕成就最高,明代胡應麟《詩藪》評為開元以後第壹。
內容分析
1、首兩句寫詩人登城時所見邊地情景,“月如霜”點明夜晚,“回樂烽”、“受降城”點名地點,描寫了征人所處的典型環境。
2、第三句“吹蘆管”則是引起詩人情思的媒介,由此觸發末句的合理想象,抒發了久戍邊地的將士濃厚的思鄉懷親之情。
受降城:回樂縣(今寧夏)
藝術特點:
1、詩中“沙似雪”、“月如霜”兩個比喻是具有邊塞荒涼、淒冷特征的視覺形象。
2、第三句描繪遠處傳來悠揚的笛聲,則是特定環境下出現的聽覺形象。
3、視聽感受的交織,形成強烈的情感驅動力,濃重鄉愁,回味無窮。
岑參李益走邊塞,
西北邊疆聞笛聲。
李華戰場寫古文
司空應物歌山水
壹、韓愈、劉禹錫、柳宗元
二、白居易、元稹、李賀
三、其他詩人:李華、司空曙、韋應物、李益、張籍、王建
34、韓愈《山石》
1、韓愈,字退之,自稱“昌黎韓愈”,世稱韓文公,韓吏部。有《昌黎先生集》。
韓愈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並稱“韓柳”。
2、文:主張文以明道,文道合壹,力斥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
散文眾體兼擅,多有創新,成為司馬遷之後最優秀的散文家之壹。
3、詩歌:與孟郊開創險怪詩派,開“以文為詩”的風氣,對宋詩產生很大影響。
思想內容
1、本詩為紀遊詩,敘洛陽城北惠林寺之遊。
2、敘述了從登山、到寺、夜臥到天明獨去的所見所聞和所感,描繪了山野的自然美和寺僧招待的人情美。
3、並在山行之樂中寄托深沈的人生感慨,表現了對精神自由的追求。
內容結構:全詩二十句,可分四部分。
1、寫進山到寺的壹路景色和作者感受。
2、寫寺中和尚的熱情招待。
3、寫夜宿山寺的見聞和天明離寺下山的晨遊。
4、末四句以議論、抒懷作結,表現了此次遊山引發的感慨。
藝術特色:
此詩是韓愈“以文為詩”的代表作品。
1、作者借鑒散文寫法,按照遊程時間順序,逐層鋪寫遊覽過程。
2、全篇用單行的散文化句式,無對偶、無典故、更無雕琢之病。
35韓愈《聽穎師彈琴》
內容結構
1、此詩分為兩部分
①前十句以形象的比喻摹寫聲音。
②以自己聽琴的感受來烘托琴聲的美妙,演奏的高超。
2、全篇詩情起伏,富於變化。不僅上段與下,上聯和下聯,甚至壹句之中也起落變化,極具掩仰頓挫之妙。
思想內容
此詩為寫音樂的名篇,詩歌通過形象的比喻,把變化倏忽、難以捕捉的樂聲轉化成可見的視覺形象,在摹寫聲音節奏的同時,還挖掘含蘊其中的情致,傳達出藝術的精妙及其感染力量。
藝術特色
詩歌運用眾多生動的比喻描摹變化多端的音樂,有聲有色十分形象。
36、韓愈 《張中丞傳後敘》
背景:
張忠誠,即張巡。安史之亂時起兵抗擊叛軍,被圍十個月,終因兵盡糧絕、援軍不至,城破被俘,以部將36人同時殉難。
《張中丞傳》即《張巡傳》,唐李漢撰,今佚。
本文是對《張巡傳》的補充,顧名“後敘”。
主旨內容
歌頌英雄,弘揚正氣,駁斥留言,抨擊邪惡,維護中央集權和國家統壹。
說明本文議論與敘事並重,兩者聯系緊密的特點。
1、議論與敘事緊密結合。
前半部分議為主,後半部分敘為主,前後兩部分既有分工又有內在聯系:
議為敘之綱,敘為議之事實證據,敘議兩部分都圍繞贊美英雄,斥責小人的主題。
2、文章的前半部分側重議論,針對汙蔑許遠的謬論進行駁斥,在駁斥中補敘許遠的事跡,以補李翰《張巡傳》之不足,並高度贊揚了張巡、許遠“守壹城,捍天下”的歷史功績。
3、後半部分側重敘事。
著重記敘南霽雲的動人事跡,補敘了張巡、許遠的軼事。為睢陽保衛戰中的英雄人物塑像立傳。
分析文中從不同角度批駁對英雄人物的汙蔑。
這篇文章是對李翰《張巡傳》的補記,而非為專人立傳。
1、從所記人物而言,有張巡、許遠、南霽雲乃至於嵩等人;
2、從事跡而言,並非傳主的生平大節,都由瑣屑細事組成;
3、從取材性質和來源而言:對事理的推斷;事實的例證;采自“老人”、於蒿、張籍等的傳說;作者的親身見聞。
盡管紛繁瑣細,但沒有使文章散漫無序,反而發揮了作者駕馭自如,隨筆揮灑的才能。
具體分析張巡、許遠、南霽雲三個人物形象
張巡:好學,記憶超群,臨刑不亂;
南霽雲:忠貞剛烈,嫉惡如仇;
許遠:寬厚謙和,為國讓賢。
①幾個英雄人物形象生動、光彩照人,主要得力於傳神的細節描寫。
如南霽雲的斷指拒食、抽矢射塔,張巡好學、記憶超群和臨刑不亂,是文中的精彩片段。
②作者有意讓英雄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襯,如張巡之從容鎮定、博聞強記,許遠之寬厚謙和、為國讓賢,南霽雲之忠貞剛烈、嫉惡如仇,壹經映襯,愈顯光彩。
③反面人物賀蘭進明的卑劣無恥,也有力地反襯出英雄們的磊落,胸懷和凜然正氣。
舉例說明文中細節描寫的作用
1、傳神的細節描寫,使英雄人物的形象更為生動。
如南霽雲的斷指拒食、抽矢射塔,張巡的好學、記憶超群。
2、人物的不同性格相互映襯。
如張巡的從容鎮定、博聞強識,
許遠的寬厚謙和、為國讓賢,
南霽雲的忠貞剛烈,嫉惡如仇。
3、反面人物的映襯。
如賀蘭進明的卑劣無恥反襯出英雄人物的磊落胸懷和凜然正氣。
藝術特色
1、情感飽滿。
韓愈主張以“氣”主“文”,認為氣盛則言宜。
本文充分體現了他的這壹主張,文章氣勢充沛,激情飽滿,無論敘事抒情,作者的主觀感情色彩均極為濃厚,飽含其對英雄的信任與敬仰。
2、議論義正詞嚴。
尤其是“守壹城……其誰之功也”壹段文字,議論風發,義正詞嚴,如金石落地,鏗鏘有聲,震撼人心。
37韓愈《送孟東野序》
思想內容
這是作者送給詩友孟郊的壹篇臨別贈序,序中對孟郊的懷才不遇深抱不平,並進行安慰。
壹方面也寄寓了自己不得誌的感慨,同時期望他以不平之鳴反映時代和人生。
領會“不平則鳴”說在文學批評史上承前啟後的影響。
1、“不平則鳴”說,上承司馬遷《太公史自序》的“發憤著書”說。
2、下起歐陽修《梅聖俞詩集序》的“窮而後工”論,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具有重大影響。
3、本文也是壹篇“不平則鳴”的代表作,
分析緊扣“鳴”字組織全文的結構特特色。
①作者下筆先聲奪人,以“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振起全篇,論述則緊扣“鳴”字。
②文章從物鳴推及人鳴,而人鳴中又分“以道鳴者”、“以術鳴者”、“以文鳴者”。
由歷史人物的善鳴又推及唐人之鳴,然後由唐人歸結到孟東野身上。
③前面所論所言均為鋪墊,文章蓄勢至此,雖言孟東野只有寥寥數語,但不覺單薄,文章最後將“不得其平則鳴”、“鳴國家之盛”、“自鳴其不幸”都歸於天意,抒發了作者的激憤之情,也為孟冬野的不遇鳴不平。
說明本文句法多樣,散句中夾用排比的特點。
1、文章從壹“鳴”字生發出許多議論,句法變換多樣。
2、在語言上,以單行的散文貫通氣脈,其中又夾用了長短不同的排句,如“其趨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以鳥鳴春”、“以雷鳴夏”等。讀來生動流暢,富有節奏感。
韓愈洛陽有山寺,山美水美人情美。
聽僧彈琴動人心,張中丞傳誦英雄。
臨別東野不得誌,不平則鳴是天意。
38、劉禹錫《西塞山懷古》
劉禹錫,字孟德,世稱劉賓客。有《劉賓客集》。
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白居易並“劉白”。
其詩政治傾向鮮明,較有現實意義。
仿民歌的抒情小詩風格通俗清新,懷古詠史之作也很有特色,擅長近體、格律清切。
思想內容
1、這是壹首七律懷古詩,作者在沿長江東下途中經過西塞山,即景抒懷,寫下此詩。
2、作者借歌詠晉吳興亡事跡,感慨地形之險不足依恃,歸於國家統壹是大勢所趨。
3、通過懷古,作者既警告藩鎮割據勢力(勿擁兵自雄)不要依據山川形勢化地稱王,同時提醒朝廷應居安思危,勵精圖治,勿重蹈六國覆亡故轍。
內容結構
1、前四句側重懷古。第壹句從西晉水軍進攻落筆,具浩蕩的聲勢,後三句專寫大軍壓境下東吳的苦心防禦,卻只如摧枯拉朽,壹雄壯、壹慘淡、力量強弱對比不言自明,幾個動詞的運用更增加了對比的力度。
2、後四句側重慨今,總結歷史教訓。“人世”句的議論由東吳推擴到六朝興亡,“山行”句的寫景,歸結到題目中西塞山。末兩句與懷古慨今概括詩旨,收束全詩。
藝術特色
1、江西晉與東吳、統壹與分裂、古代與當時兩相照應的藝術表現手法。
2、作者對史料的剪裁頗見功力。其本意並不在客觀敘述史實,而是從地形險要生出感慨,所以重點寫東吳亡國,而自晉至唐有六代興亡,則壹筆帶過。
39、劉禹錫《元和十年自朗州承召至京戲贈看花諸君子》
思想內容
通過描寫人們看桃花的情景,抒寫了壓抑在心底的憤懣,流露出對朝廷新貴的不滿和諷刺,側面反映了中唐政治境況。
藝術特色:比興手法
1、襯托。
前兩句寫看花的盛況,從描繪京城的道路著筆,以看花歸來的人們的滿足和愉快,襯托出桃花之繁榮美好,構思巧妙用筆簡潔。
2、比興手法。
詩的後兩句運用比興,生發議論。表層意思說桃花都種於詩人被貶離開京城後,深層含義則表達了對新貴的不滿,譏諷新貴的提拔都是在主張革新的士大夫被貶逐之後。
3、詩歌語含譏諷,言在此而意在彼,富有個性色彩。
韓愈洛陽遊山寺,山美水美人情美。
聽僧彈琴動人心,張中丞傳頌英雄。
臨別東野不得誌,不平則鳴是天意。
禹錫懷古說教訓,看花歸來諷新貴。
40、柳宗元《登柳州城樓寄漳丁封連四洲刺史》
柳宗元,字子厚,人稱柳柳州。有《柳河東集》。
與韓愈都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同屬“唐宋八大家”,並稱“韓柳”。
創作:所作散文峭拔矯健,筆鋒銳利,尤以山水遊記著稱。詩歌也自成壹家。
思想內容
本詩為政治抒情詩,七言律詩。當時作者被貶初抵柳州,借登樓遠眺,抒發了自己政治上遭受打擊、被貶遠州玉郁憤不平的感情。同時表達了對摯友、同道者的深切思念。
本詩作於唐憲宗元和十年下,作者任柳州刺史時,王淑文集團革新失敗後,柳宗元等八人被貶至南方。
內容結構
首聯寫登樓,起勢極高,境界闊遠,點名秋思,為以下逐層書寫渲染了氣氛。
頷聯寫近處所見景物,從景物聯想到自己的政治遭遇,感慨遙深。
頸聯放開寫遠方景物,景中寓懷念同道之情。
尾聯以“***來”扣題,歸結到寄諸友本意,阻隔遙遠、聚會無期的悵惘情愫,曲曲傳出。
說明“驚風亂氈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兩句的象征意蘊。
1、頷聯“驚風亂占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墻”,是工對,銖兩悉稱,描寫細致。在賦中兼有比興。
2、既是寫風狂雨驟的眼前實景,“芙蓉”、“霹靂”又是象征意象。
以芳潔美好的事物作為作者人格的寫照,寓意深刻。
4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遊記》
本篇是作者《永州八記》的第壹篇,是山水遊記。
思想內容
記敘了作者遊覽西山的經過,突出了作者在遊覽中獲得的精神感悟。
體現出作者在革新失敗、深受貶謫後依然堅持特立獨行的思想品格。
作者以山水之美與人格之美相映襯,使這篇山水遊記的立意深化而具有了深刻內涵。
內容結構
1、文章主體分成兩部分。
前壹部分記述遊西山之前平日的遊覽情景,後壹部分記述宴遊西山的經過和感受。
2、兩部分彼此呼應,章法井然。
清人孫琮評析說:“篇中欲寫今日始見西山,先寫昔日未見西山;
欲寫昔日未見西山,先寫昔日得見諸山,獨不見西山,則今日得見,更為大快也。”
指出了其間的對比映襯關系。
藝術特色
1、作者善於繪景狀物,筆墨簡潔而描述形象。
2、文中寫西山景觀壹般,無壹句正面描繪西山,卻又句句是在寫西山之“怪特”。且通過西山與眾山的高下對比,從側面烘托西山的高峻及非凡氣勢。
3、文章題目中有“始得”二字,行文中或明或暗,或虛或實,時時予以照應,脈絡清晰,結構縝密。
42、柳宗元《鈷鉧潭西小丘記》
思想內容
這是柳宗元《永州八記》中的第三篇,是壹篇寓意深遠的山水小品。
文章借小秋園有嘉木、美竹、奇石、溪流,但因穢草惡木的包圍而成為棄地的遭際,暗喻自己有美好的操守、遠大的抱負、卻招排擠、
被貶謫的境遇,抒發了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心情。
藝術特色
1、以動寫靜
如寫石“負土而出”、“嵚然相累而下”、“沖然角列而上”,形象生動,將靜的物描繪出動態,且“色色寫的生活,尤為難得”
2、化景為趣
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傾註於自然界中的每壹物,然後他又能從中發現妙趣和奇趣。
如寫浮雲、溪流和鳥獸則為“舉熙熙然回巧獻技”,他枕席而臥,欣賞大自然則寫“之聲與耳謀,悠然而虛者與神謀,淵然而靜者與心謀”。
這種感應原是很難表達的,但在作者的筆下,不僅寫活了,而且妙不可言。
43、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狀》
背景
段太尉,名秀實,字成公,因反對朱泚作亂稱帝被害。
“狀”本是舊時詳記死者世系、名字、爵裏、行治、壽年的問題。
逸事狀:“狀”的壹種變體,即記載死者被遺漏的事跡,不求全面、詳盡。
寫作意圖
體現了“以備史乘”的寫作意圖,即為(史官)寫史書而做材料上的準備。
段太尉的性格特征
1、外柔內剛,勇毅見於平易之中。
2、剛義、仁義、氣節凜然。
3、正直廉潔的官吏形象。
說明本文記事時打破時間順序而重新排列的結構特點及其藝術效果。
1、本文所記“勇服郭晞”、“仁愧焦令諶”、“節顯治世堂”三件逸事,以“勇服郭晞”最為豐贍生動,矛盾沖突尖銳曲折,人物形象鮮明豐滿,情節發展富於戲劇性。
2、作者沒有按時間順序安排結構,而是采用插敘,將勇服郭晞提前。
3、好處:該事件最富戲劇性,有“先聲奪人”之效,突出了文章的藝術效果。該事件最生動,最能突出段太尉的性格,也最能反駁“武人壹時奮不慮死”的攻擊。
簡析文中對比、襯托手法的作用
以白孝德之懦怯,焦令諶之橫暴及朱泚之奸詐做對比襯托,使段秀實的形象倍添光彩。
重要語句
1、“副元帥勛塞天地,當務始終”,這裏“副元帥”是指郭子儀。
2、痛斥焦令諶的人物是“尹少榮”。
3、寫段秀實赴郭晰軍營是為了表現他的剛勇無畏。
44、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
思想內容
針對中唐時期政苛令煩、民不聊生的現實,借郭橐駝談種樹之道,形象地提出自己的重要政治觀點:
與民休養生息,不可生事擾民。
這壹觀點雖帶有道家崇尚自然、無為而治的消極成分,但包含的民本思想有進步意義。
寫作特點:
本文兼有傳記文和寓言的特點。
1、紀傳體諷喻散文,將傳記與寓言熔為壹爐。①,就其歷敘人物姓名、籍裏、職業及對人物作正面反襯等等筆法來看,是傳記文格局。
②,就其借種樹之道以喻為官之道來看,則又是寓言性質。
2、這種融合有助於.敘議契合,事理相生。
藝術特色
本文說理采用了類比和對比方法。
①作者將種樹類比治民,用種樹應“順木之天以致其性”,類比治民應“順民之天以致民之性”;
②又將郭橐駝與“他植者”在種樹態度方法及結果諸方面對比。通過這兩個途徑簡明生動的闡明了自己的思想觀點。
宗元被貶登柳州,遊覽西山之怪奇。
買山除草有妙趣,太尉剛勇有仁義。
駝背種樹順自然,類比治民養生息。
45、張籍《江南曲》
1、張籍,字文昌,世稱張水部或張司業。有《張司業集》。
是韓愈學生,與白居易、元鎮、劉禹錫、姚合等均有交往酬唱。
2、擅長樂府詩,內容多揭露封建社會的黑暗腐敗,反映民生疾苦,語言通俗,平易流暢。
3、以王建齊名,所作世稱“張王樂府”。亦工近體詩。
思想內容
前人《江南曲》多寫男女青年愛情,作者則另有開拓,截取了最具有江南特色的當地風物和生活景象,細致描繪了壹幅水國風光和人民生活習俗的風情畫,表達了作者對江南的熱愛與眷戀,對和平安定生活的贊美和向往。
藝術特色
詩歌融寫景、敘事、議論和抒情於壹爐,意境清深、造語天然、風格平易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