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姚合的閑居這首詩描摹出了壹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姚合的閑居這首詩描摹出了壹個怎樣的詩人形象

您好! 原文  年代:唐

作者:姚合——《閑居》

內容

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

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

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

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

姚合極稱賞王維的詩,特別追求王詩中的壹種“靜趣”,此詩就反映了這個傾向。

首兩句:“不自識疏鄙,終年住在城。”姚合自稱“野性多疏惰”(《閑居遣懷》其八)。壹個性格疏懶,習於野性的人,認為不適宜為官臨民,這在旁觀者看是很清楚的。而自己偏不了解這點,終年住在城裏,絲竹亂耳,案牘勞形,求靜不得,求閑不能,皆由於自己的“不自識”。本不樂於城市,今終年住在城裏,總得自己尋個譬解。古人說,大隱隱於市,因此認為在城市亦算是隱居。“縣去帝城遠,為官與隱齊。”(《武功縣詩》)自己作這樣壹番解釋,是明心跡,也見心安理得了。這兒寫身處縣城,卻透露了心地的靜趣。

景況也確是這樣:“過門無馬跡,滿宅是蟬聲。”這第二聯寫的正是適應自己疏鄙之性的境地,從首二句壹氣貫註而來。沒有馬跡過門,就是表明來訪者稀少,為官很清閑。蟬聲聒噪,充滿庭院,是因無人驚擾,反覺鬧中處靜;寫的滿耳聲音,卻從聲音中暗透壹個“靜”字。上句寫出清閑,下句寫出清靜。正是於有聲處見無聲,反感靜意籠罩。

在這清閑、清靜的城中壹隅,詩人是“帶病吟雖苦,休官夢已清”。這第三聯從“病”寫性情。病,帶點小病,舊時往往成為士大夫的風雅事;病而不廢吟詠,更顯得閑情雅致。現今“休官”,連小小的職務也不擔任之後,真是夢境也感到很清閑,很清靜了。寫來步步幽深,益見靜境。唐人由於受佛家思想影響,有所謂更高壹層的境界,就是把生活逃遁於“禪”,所以第四聯作者自問:“何當學禪觀,依止古先生?”何時能摒除壹切縈心的俗務,求古先生(指佛)學這種禪觀呢?觀,即觀照。妄念既除、則心自朗然無所不照。這樣的境界,就是禪觀(即禪理、禪道),是清閑、清靜的更高壹境。借禪理說心境,表現了詩人對當時吏治腐敗、社會黑暗的鄙視厭惡之情,成功地描摹了作者所追求的藝術上靜趣的境界。

姚合是寫五律的能手。他刻意苦吟,層層寫來,壹氣貫註;詩句平淡文雅,樸直中寓工巧,而又暢曉自然,所以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