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今人們對命運的認知

古今人們對命運的認知

“蜈蚣百足,行不及蛇;雄雞兩翼,飛不過鴉”;

“天不得時,日月無光;地不得時,草木不生。水不得時,風浪不平;人不得時,利運不通”;

以上選自北宋呂蒙正的《命運賦》,至誠至深的表達了他對命運的看法和感慨。

那麽,什麽是“命運”?為何有那麽多的人對“命運”充滿了敬畏,又那麽的無奈?到底“命運”是掌握在我們自己的手裏,還是有壹個“天”來主宰?

我們隨即在百科上百度壹下“命運”。

命運,即宿命和運氣,是指事物由定數與變數組合進行的壹種模式,命與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命為定數,指某個特定對象;運為變數,指時空轉化。命與運組合在壹起,即是某個特定對象於時空轉化的過程。運氣壹到,命運也隨之發生改變。

以上是百科到的內容。?

由這個觀點我們可以知道“命運”二字中,“命”為定數,是不能改變的,“運”為變數,是可以改變的。按這個說法“運”是指時空的轉化,既然“運”可以改變那麽也就是說我們每壹個人、每壹個個體竟能影響時空的變化。我們真的可以嗎?

先放著這個問題,我們壹會兒再探討,我們先看看歷史是怎麽看待“命運”的。

自古而今,無論是古人還是今人,從來都熱衷於對命運的研究,表達對命運的看法,甚至用盡畢生的心血描繪出龐大而錯綜的命運軌跡(看過《紅樓夢》的應該最能體會)。?

在中國古代哲學中“命運”說早在殷周時期就已流行,從古器物發掘中所見到的甲骨蔔辭,彜器銘文,“受命於天”刻辭的不只壹次出現,說明早在殷周時期,天命觀就已經在人們的頭腦裏紮根了。在古人的思想觀念中,人們的富貴貧賤、吉兇禍福,以及死生壽夭、窮通得失,乃至科場中舉、貨殖營利,無壹不取決於冥冥之中非人類自身所能把握的壹種力量,即命運是也。

所以,當時的統治者們,就已習慣於在每做壹件事之前,總要先占蔔壹下天意如何,是兇是吉?後來,又由於人與天地相應觀念的影響,更使得人們普遍認為,整個天下的命運和每個人的命運,都和天時星象有關。《周禮·春官》記載:“馮相氏掌十有二歲,十有二月,十有二辰,十日,二十有八星之位,辨其敘事,以會天位。”“保章氏掌天星,以誌星辰日月之變動,以觀天下之遷,辨其吉兇。以星土辨九州之地所封,封域皆有分星,以觀妖祥。”意思是說馮相氏和保章氏,是專管歲時星象,並從而窺探命運從而推測人間吉兇禍禍福的壹種職官。

由此可見,到了周朝,已經由對個體命運的研究延伸到對壹個朝代命運的觀測了,並且還將其職業化了。?

其實占蔔、星相是從周公所作周易之後才流行起來的,因為在這之前人們若想知吉兇、知命運是需要“通神明”的,也就是問於鬼神,那時的“道”就是鬼神,百姓的“命運”都掌握在鬼神的手裏,若稍有不從,“惡運”就會“降臨”。所以那時的人們相信“命運”由“天(鬼神)”不由人,也就是說在周公作周易之前,人們是相信命運是由“天(鬼神)”來決定的。

周公作周易,改變了之前凡事必問於鬼神的“規則”,人們開始自己占蔔,由占蔔問吉兇,由吉兇知禍福,趨利避害,所以這時大家相信自己的“命運”是由天來決定的,只不過這裏的“天”不是指鬼神,而是指天道,指自然。

到了春秋時,孔子弟子子夏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孔子的這種天命思想,又在後來大儒孟子身上得到了新的反映,《孟子·萬章》上篇說:“莫之為而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意思就是,沒有人叫他幹,而他競幹了,這就是天意,沒有人叫他來,而他競來了,就是命運。命運觀經過先秦學者的壹陣鼓吹,其時從上到下,從統治者到平民百姓,信命的風氣壹時很盛。

有了這些命運的哲學為基礎,八字,亦稱“子平命學”、“子平術”、“四柱命學”、“生辰八字”等應運而生。用天幹、地支相配標出壹個人出生的年、月、日、時四項,分別稱為年柱、月柱、日柱和時柱,每壹柱由壹個天幹和壹個地支組成。用於更專業、更便捷的研究“命運”。因為天幹由五行八方而來,為靈,地支由月行遠近歲星之格而來,為氣。天幹地支相配,代表了壹個人出生時所受的部分信息和能量的影響,以及相感後的情況。所以能夠在壹定程度上推測出壹個人的命運。

古人對命運的研究由原來的占蔔發展到更為專業、更加精確(只是接近於命運的推測,不是命運的全部)的八字。

那麽到了現代大家是如何看待“命運”的呢?

傳統的機械論認為宇宙初始時就已確定,比如擲出壹個骰子,雖然其還沒有落地,但是結果實際上已經由出手那壹瞬間的速度、角度、風速、溫度、濕度等等外部因素所決定了。因此人的命運實際上也是確定的。

現代的量子力學認為未來是不可預測,而且也不承認嚴格的因果律,它也是變幻莫測的。故而,命運是不可預知的。

我們從歷史中可以看出,“命運”壹事包含了太多的文化,它已經無法讓我們看清其中的本來面目,而且這種傳承更讓“宿命論”者堅定了“萬般皆是命,半點不由人”的信念。

由此也演化了另壹種極端“我命由我不由天”,試圖反抗命運。如果這樣是為了承認自我的能動性,那麽這種做法是積極的,如果僅是為了否則命運的存在,而與其對抗,就有些極端了,因為這種對抗的背後實際上還是承認了“命運”的存在,因為對抗的目標是“命運”,只不過與“宿命論”不同的是,前者是說“我承認妳的存在,妳的強大,所以我只能妥協,接受命運的安排”,後者是說“好吧,妳既然存在,那我就跟妳對抗到底,不信我弄不死妳”。

所以,妳看,不管是前者還是後者,都挺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