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詩歌的本質是什麽

詩歌的本質是什麽

 壹、詩歌的本質是表現人的感情

鐘嶸在《詩品序》中指出:作品都是作者文體心靈,是作者感情活動的外在表現。《詩經》中的作品,內容十分廣泛,深刻反映了周時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時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流露出人們的各種情感。《詩經》中有些是贊頌詩。上古祭祀活動盛行,許多民族都產生了贊頌神靈、祖先以及祈福禳災的祭歌。我國古代特別重視祭祀,贊頌了後稷、公劉、太王、王季、文王、武王的業績,反映了西周開國的歷史。

《詩經》中有些戰爭詩,描寫天子,諸侯的武功,表現了強烈的自豪感,充滿樂觀精神。《詩經》中的徭役詩,表現了戰爭和徭役的承擔者征夫士卒的痛苦,與夫妻離散的思婦哀歌。

鐘嶸強調詩歌是體現了人的性靈,是以抒發感情為主,“物之感人”,感物起情“。他在《詩品》中特別強調要抒發“怨”,大多是封建社會中遭受迫害,或理想抱負不得實現,因而激發出來的對黑暗現實之不滿。

二、詩歌的創作以自然為最高美學原則

詩歌是對現實生活的反映,在表現上必然會要求有清新、流暢的自然之美。縱觀的文學史、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美學價值追求上,儒、道、禪等各家都在追求壹種***同的境界,註重“天人合壹”“與道冥壹”的自然之美。所謂“自然”,就是真實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不雕琢,不粉飾。唐代詩人李白更以水中芙蓉為喻,直接打出了“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審美大旗,寫出了“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等許多反映大自然之美的名篇。

在清新寧靜而生機盎然的山水中,感受到萬物生生不息的生之樂趣,精神升華到了空明無滯礙的境界,自然的美與心境的美完全融為壹體,創造出如水月鏡花般不可湊泊的純美詩境。

李白詩歌的`美是各樣的,有大氣磅礴、雄奇浪漫的壯美風格,如《玉壺吟》:“烈士擊玉壺,壯心惜暮年。三杯拂劍舞秋月,忽然高詠涕泗漣。”又如《夢遊天姥吟留別》:“我欲因之夢吳越,壹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遊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這種李白式的抒情,似暴風急雨,驟起驟落,如行雲流水,壹瀉千裏。

把壹個水、月、白雲連成壹體的琉璃世界,和在這個世界裏產生的奇妙想象,寫得那樣明凈秀美,如入神仙境界。

無論寫景言情,都具有壹氣流貫的俊逸風神和爽朗情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