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莆田市內的風俗習慣的作文3篇

莆田市內的風俗習慣的作文3篇

莆田是聞名海內外的戲曲之鄉,當地人民群眾對古老的劇種莆仙戲情有獨鐘,數百年來形成了莆仙民間許多獨特的戲俗。所謂戲俗,就是民間演戲規俗和觀戲風俗。其俗繁文縟節,非常復雜,但其內容極其豐富,且極具莆仙地方特色。如演出規俗有落棚禮、彩棚、凈棚咒、弄八仙、跳加冠、弄五福、招財進寶與寒山拾得、狀元遊街、田相公踏棚等十多種;而觀戲風俗也有大年三十看《 戲》、請戲 、文武棚、棚前約會、戲前雜食等多種。其中較為獨特的有以下幾種戲俗。 演出習俗 有落棚禮、彩棚、弄八仙、跳加冠、狀元遊街等習俗。 落棚禮。舊時在莆仙,凡新組織的戲班,在雇買童伶、招聘後臺吹鼓手後,就擇個吉日,舉行落棚禮。這壹天的深更半夜,全體童伶壹律穿上洋布或廣東玉長衫,由扮醜、末的提燈前導,扮生、旦的敲著大鑼,扮凈腳的捧著田公元帥的神龕,到達指定地點請香火。香火請回後,凈腳馬上扮作開路將軍形象,大放煙霧,散發紙錢,在臺上彩棚。彩棚後由扮生、旦的上臺,壹進壹出,各唱壹段莆仙戲曲牌《錦庭芳》,然後對坐談心,親切會晤,以增加相互了解,增進彼此感情,互道吉祥如意。 彩棚。舊時,莆仙戲演出無論日場夜場,都是四出戲,即三個折子戲,壹個戲本,俗稱壹場三折。戲開始時,必先演彩棚,由鼓手擊鼓三通,吹嗩吶“知達”二下,司砂鑼的“扁扁”敲二下,名曰報鼓,作為預備演出的通知。當戲班壹切準備好了,接著就放鞭炮,鑼鼓三通,俗稱“三鑼鼓”。在三鑼鼓中結合吹唱,唱的曲牌是《思娘家》(亦名撲燈蛾),唱詞不用方言,而近官腔。曲詞原有九段,壹般只唱三段,只有在唱對臺戲文武棚時,為了顯示本領,才唱完九段。繼而後臺齊念四句大白: 盛世江南景,春風晝錦堂。 壹枝紅芍藥,開出滿堂紅。 每念壹句,打鑼鼓壹通;彩棚畢,接著吹打壹段沒詞曲的上下詞,曲文只有羅哩連三字反復吹唱。據說這是宋人的遺曲,也有人說這是戲神田公元帥的咒語。唱畢,後臺齊喊發彩二字,壹個三綹黑須的文老生出場,相傳此人物是唐明皇。他對觀眾拱手作揖,念了四句定場詩: 壹篇翰林黃卷,多少禮部文章; 琴彈陽春白雪,引動公侯將相。 念畢下場。舊時莆仙戲班演彩棚,主要是為驅鬼邪、保戲班和鄉村平安。 弄八仙。在莆仙,每逢城隍爺誕辰,鄉村大都要求戲班在廟裏演出弄八仙。表演時八仙先後上場,其次序是李鐵拐、漢鐘離、呂洞賓、何仙姑、曹國舅、張果老、藍采和、劉海蟾。在莆仙戲弄八仙中,沒有韓湘子,只有劉海蟾,他頭戴方巾,腰紮布帶,手提用繩子系著的金錢,他就是莆仙民間傳說中的劉海吊金蟾。據有關專家考證,宋、元時代,中國道教形成南北兩宗。北宗道教以王重陽、鐘離權、呂洞賓、王玄甫、劉操(海蟾)為祖師,稱為北五祖。而現今普遍流行的八仙人物,是明代初期定型的。莆仙戲《弄八仙》中,以劉海蟾取代韓湘子,這說明莆仙戲《弄八仙》的劇目,是明初以前的南戲遺響。 莆仙戲《弄八仙》,分《弄大八仙》和《弄小八仙》。《弄小八仙》壹般是八仙先後出場,每人自我介紹、唱壹段曲後即下場。若逢城隍爺和玉皇誕辰的大熱鬧場面,就要弄大八仙。即除上八仙外,還增加王母娘娘、兩侍女、龍王、蝦兵、蟹將、龜丞相及水族等。 跳加冠。莆仙戲班在演出大戲前,應鄉村百姓的要求,演出壹折跳加冠。跳加冠有男女加冠之別,不但用於祝壽、結婚、滿月等喜慶演出,而且玉皇大帝、城隍爺、王母、觀世音菩薩的生日,亦可演出。據說,莆仙戲演出跳加冠,是唐宮教坊傳下來的劇目。 狀元遊街。這是莆仙民間男女青年結婚時必演的劇目。其劇情主要反映文曲星(狀元)投胎民間的故事,也反映鄉村民眾祈盼早生貴子保平安,長大讀書中狀元的心理。演出時,出場人物有壹個狀元、兩個軍士,上場後唱莆仙戲曲牌《壹江風》圓場,然後軍士下跪道:“稟狀元爺,遊街已畢,執事打何處去投胎?”狀元答道:“執事打×府(指結婚者姓氏)去投胎。”並念:“壹色杏花香千裏,狀元歸去馬如飛。”隨即飛鞭下場,赴主人的新娘房門,口喊贊語。 這時,洞房門口已有壹張方桌橫截在那裏,先由婆姐媽把孩兒仔(道具)抱給新郎接進去,放在床上;再由狀元將朝衣朝冠交給新郎,用壹個盤子裝好,放在板架頂。最後是土地公喊贊語,全班演員為之逐句喊好。臨行之際,張天師持弓向新娘房門虛射三箭,意即除去天魔天狗,讓新生的孩子平安長大。 觀戲習俗 主要有“大年三十暝看《 戲》、請戲 、文武棚、棚前約會、戲前雜食等習俗。 “大年三十暝看《 戲》”。舊時莆仙民間凡小孩出麻、出瘟(俗稱出珠),即患天花、麻疹,父母為了祈求孩子康復,向 府許願,待孩子病愈後,雇請傀儡班演壹場《 戲》,以酬謝 府大神。《 戲》是多場劇目,***有七場戲。主要是說仙姑陳靖姑為民除妖驅魔,救度世人。收伏食童精(虎姨精),保護孩平安成長。其故事生動,劇情曲折,引人入勝。 舊時莆仙民間大年三十暝都要邀請傀儡戲班演出《 戲》。除祈求孩兒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