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湖陰先生壁(其壹)》
宋代?王安石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壹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
此詩前兩句寫他家的環境,潔凈清幽,暗示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後兩句轉到院外,寫山水對湖陰先生的深情,暗用“護田”與“排闥”兩個典故,把山水化成了具有生命感情的形象,山水主動與人相親,正是表現人的高潔。全詩既贊美了主人樸實勤勞,又表達了詩人退休閑居的恬淡心境,從田園山水和與平民交往中領略到無窮的樂趣。詩中雖然沒有正面寫人,但寫山水就是寫人,景與人處處照應,句句關合,融化無痕。
賞析
“茅檐長掃凈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兩句,贊美主人庭院的清幽。江南潮濕多雨,地面陰暗之處青苔叢生,而且極難清除,然而湖陰先生家的院子由於常常細致的打掃,竟然沒有壹片青苔,詩人借“無苔”表現院落清幽潔凈的同時,也從側方面暗示主人家的勤快與古樸。主人家特別喜愛花草樹木,將花木種了滿滿整個院子,以至於“花木成畦”。“成畦”兩個字交代花圃的整齊和繁多,暗示出花木的豐美,有序又不單調,也說明了主人家的心靈手巧。
院落內的環境如此清幽令人陶醉,詩人又把目光從院內花木移向院外的山水。“壹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這兩句詩運用了擬人的藝術手法,將“壹水”、“兩山”刻畫成富有人情的親切形象。彎彎的河流環繞著蔥綠的農田,像和藹的母親用雙手呵護著孩子壹樣;兩座青山十分熱情慷慨,推開院落的門扉,將滿山綠油油的春色都送了進來。“護”字,“繞”字顯得有情有意,十分纏綿。“送青”之前冠以“排闥”二字,更是妙筆生花,不僅寫出了山色的深翠欲滴,而且這青翠的山色竟似撲向庭院而來,描寫極為形象生動,表明兩山的距離並不遙遠,就在主人庭院的門前,似乎伸手可及,另外還有壹種山勢若奔,遠道而來,熱情洋溢的感覺。這兩句是千古名句,修辭上堪稱典範,詩人賦予了大自然以深厚的生命情感,化靜為動,將田園的清靜幽雅寫得生動真切,臻於神化。
擴展閱讀:王安石的簡介
王安石出生於仕宦家庭,自幼勤奮好學,博覽群書,曾隨文宦遊南北各地,接觸到壹些社會現實。對農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輕時便立下了“矯世變俗”之誌,他於二十二歲中進士後,歷任淮南推官、鄞縣知縣、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東刑獄提典等職,均能體恤民情,為地方除弊興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時,向宋仁宗上萬言書,對官制、科舉以及奢靡無節的頹敗風氣作了深刻的揭露,請求改革政治,加強邊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財以供天下之費”的理財原則,但並未引起朝廷的重視。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寧(今南京)知府,旋被詔為翰林學士兼侍講。熙寧二年(1069)任參知政事,次年拜相,即開始實施變法,所行新法在財政方面有均輸法、青苗法、市場法、免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在軍事方面有置將法、保甲法、保馬法等。同時,改革科舉制度,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這些措施在壹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對農民的剝削,促進了農田水利事業的發展。國家財政狀況有所改善,軍事力量也得到加強。但由於司馬光等保守勢力的激烈反對,新法在推行中屢遭阻礙,宋神宗也時有動搖。熙寧七年,王安石被迫辭相,再任江寧知府,次年二月復任宰相,不久又因維護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罷相,退居江寧半山園,被朝廷封為“荊國公”。後人稱其王荊公。
具有不容置辯的邏輯力量。還有壹部分山水遊記散文,簡潔明快而省力,亦記遊,亦說理。
擴展閱讀:王安石的詩詞成就
王安石的詩歌,大致可以以熙寧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罷相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內容和風格上有較明顯的區別。前期創作主要是“不平則鳴”,註重社會現實,反映下層人民的痛苦,傾向性十分鮮明,風格直截刻露;晚年退出政壇後,心情漸趨平淡,大量的寫景詩、詠物詩取代了前期政治詩的位置。
後期創作“窮而後工”,致力於追求詩歌藝術,重煉意和修辭,下字工、用事切、對偶精,含蓄深沈、深婉不迫,以豐神遠韻的風格在當時詩壇上自成壹家,世稱“王荊公體”。張舜民評:“王介甫(詩)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欲有尋繹,不可得矣。”南宋敖陶孫稱其詩“如鄧艾縋兵入蜀,要以險絕為功”。
王安石的詞,今存約二十余首,大致可分為抒寫情誌和闡釋佛理兩類,“瘦削雅素,壹洗五代舊習”。其抒情詞作,寫物詠懷,多選空闊蒼茫、淡遠純樸的形象,營造出壹個士大夫文人特有的情致世界。他的《桂枝香·金陵懷古》壹詞,豪縱沈郁,同範仲淹的《漁家傲·塞下秋來風景異》壹詞,***開豪放詞之先聲,給後來詞壇以良好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