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日,來自九個國家的詩人匯聚北京,2006帕米爾詩歌之旅正式啟動,22日,24名中外詩人將啟程奔赴帕米爾,在高原上討論“全球化背景下的當代詩歌”。
關於詩歌的壹個小小象征
應邀參加這次詩歌之旅的國外詩人包括法國漢學家、詩人尚德蘭,在美國出版過《19種看王維的方式》的詩人艾略特·溫伯格,阿拉伯詩人阿姆賈德·納賽爾,委內瑞拉詩人格雷羅和日本詩人白石嘉壽子等。中國詩人則有多多、芒克、歐陽江河、西川、王家新、翟永明等。
主辦方中坤帕米爾文學工作室負責人之壹、詩人西川稱這是壹次真正意義上的小型國際詩歌節,詩歌評論家唐曉渡代表中坤帕米爾文學工作室在致辭中則表示:“有理由認為這將不僅僅是壹個節日,也是有關詩歌存在於當今世界及其存在方式的壹個小小象征。”出席的國外詩人在昨日的研討會上談了自己對中國詩歌的認識。美國詩人艾略特·溫伯格說,“英美詩歌與歐洲其他國家的發展之所以不同,最重要的原因是受到中國詩歌的影響,這可以追溯到1911年龐德的意象派宣言。”德國詩人顧彬談道,他16歲時在壹個偶然的機會看到了李白的詩,這個機緣使他放棄了原來所學的神學和哲學,他說:“中國的詩歌完全改變了我的生活,完全改變了我對世界的理解和立場 。”
詩歌獎
19日,西川宣布帕米爾文學工作室將舉辦首屆中坤國際詩歌節,他介紹,詩歌節兩年舉辦壹次,現已成立由謝冕、唐曉渡、西川、翟永明等組成的組委會,將設立中國詩人獎、外國詩人獎和漢學家獎三個獎項,每人獎金約壹萬美元,06年啟動,年底頒獎。
主旨
西川:邊緣才是闡釋世界的地方。五四以來,中國詩人長期希望變得現代化起來,有人甚至也想像擁有壹種國際風格,但這件事的潛臺詞是希望和西方詩歌建立某種聯系,完成自我現代化的追求。但是在全球化的語境下,詩人的身份認同已然成為壹個問題,在國際化背景下,壹個中國詩人究竟寫什麽樣的詩歌?這個問題不僅是詩人,相信作家、畫家、導演同樣會面臨 。
而這次來自九國的不同詩人將在壹次旅途上開始對這個問題的思考與討論,中國詩人將直接和外國詩人交流,這必然迫使中國詩人更加深入地思考這個問題,而選擇去遠在新疆的帕米爾遠足,也許與“邊緣才是闡釋世界的地方”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