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朱熹
半畝方塘壹鑒開,
天光雲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
為有源頭活水來。
註釋
這首詩富於啟發而有歷久常新。半畝大的池塘像明鏡壹樣,映照著來回閃動的天光雲影。要問這池塘怎麽這樣清澈?原來有活水不斷從源頭流來啊!詩的寓意很深,以源頭活水比喻學習,要不斷吸取新知識,才能有日新月異的進步。
賞析
(其壹) 這是壹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壹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壹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原詩四句:“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壹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妳看,半畝的壹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壹面鏡子(壹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象的翅膀。
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麽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麽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壹直不停地流下來。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壹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運用了托物言誌的手法,把活水與讀書融合了。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壹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大才子朱熹的壹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壹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其二)這也是壹首借助形象說理的詩。它以泛舟為例,讓讀者去體會與學習有關的道理。詩中說往日舟大水淺,眾人使勁推船,也是白費力氣,而當春水猛漲,即使艨艟巨艦也如羽毛般輕,自由自在地飄行在水流中。詩中突出春水的重要,意在強調做學問要功夫到家,才能有所突破。這首詩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個問題,經過學習忽然有了心得後寫下來的。
介紹
註釋
①方塘:又稱半畝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鄭義齋館舍(後為南溪書院)內。朱熹父松與鄭交好,故嘗有《蝶戀花·醉宿鄭氏別墅》詞雲:“清曉方塘開壹境。落絮如飛,肯向春風定。”鑒:鏡。古人以銅為境,包以鏡袱,用時打開。
②這句是說天的光和雲的影反映在塘水之中,不停地變動,猶如人在徘徊。
③渠:他,指方塘。哪得,怎麽會。如許:這樣。
④蒙沖:戰船。壹毛輕:輕如壹根羽毛。
品評有人以為詩是形象思維的產物,所以只宜於寫景抒情而不宜於說理。這有幾分道理,但不能絕對化。因為理可以用形象化的手段表現出來,從而使得它與景和情同樣富於吸引力。同時,理本身所具有的思辨性往往就是非常引人入勝的。(枚乘《七發》正證明了這壹點。)因此,古今詩作中並不缺乏成功的哲理詩。朱熹是劉子翚學生,他父親朱松文才也很好。也許由於父、師的影響,他在道學中對文學的評價是比較公正的,也寫出過壹些富於生活氣息的好詩。如這兩首當然是說理之作,前壹首以池塘要不斷地有活水註入才能清澈,比喻思想要不斷有所發展提高才能活躍,免得停滯和僵化。後壹首寫人的修養往往有壹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階段。壹旦水到渠成,自然表裏澄澈,無句無束,自由自在。這兩首詩以鮮明的形象表達自己在學習中悟出的道理,即具有啟發性,也並不缺乏詩味,所以陳衍評為“寓物說理而不腐”。
句解
半畝方塘〔方塘:方形的水塘〕壹鑒開〔壹鑒開:像壹面鏡子被打開。鑒,鏡子。古時候,鏡子用鏡袱蓋上,用時打開。〕,
半畝方塘像壹面鏡子被打開。
將書比作半畝方塘。書是長方形的,所以說“半畝方塘”。“壹鑒開”,以鏡子作比,形容方塘極其清澈。
天光雲影***徘徊〔天光雲影***徘徊:天光和雲影壹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天光和雲影壹齊映入水塘,不停地晃動。
寫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雲影”,比喻書中的內容。
問渠〔渠:它,指水塘。〕那〔那:同“哪”,怎麽。〕得清如許〔如許:如此,這樣。〕,
為〔為:因為。〕有源頭活水來。
問那方塘的水怎麽會這樣清澈,因為有活水從源頭不斷流來。
前兩句寫景,後兩句議論。壹問壹答,形象地表達了詩人深切而獨特的讀書感受,暗含哲理。
這是壹首借景喻理的名詩。全詩以方塘作比,形象地表達了壹種微妙難言的讀書感受。池塘並不是壹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註入,因此像明鏡壹樣,清澈見底,映照著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同壹個人在讀書中搞通問題、獲得新知而大有收益、提高認識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得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壹位大學問家的切身的讀書感受。詩中所表達的這種感受雖然僅就讀書而言,卻寓意深刻,內涵豐富,可以做廣泛的理解。特別是“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兩句,借水之清澈,是因為有源頭活水不斷註入,暗喻人要心靈澄明,就得認真讀書,時時補充新知。因此人們常常用來比喻不斷學習新知識,才能達到新境界。人們也用這兩句詩來贊美壹個人的學問或藝術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淵源。我們也可以從這首詩中得到啟發,只有思想永遠活躍,以開明寬闊的胸襟,接受種種不同的思想、鮮活的知識,廣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斷,新水長流。這兩句詩已凝縮為常用成語“源頭活水”,用以比喻事物發展的源泉和動力。
觀書有感
這是壹首有哲理性的小詩。人們在讀書後,時常有壹種豁然開朗的感覺,詩中就是以象征的手法,將這種內心感覺化作可以感觸的具體行象加以描繪,讓讀者自己去領略其中的奧妙。所謂"源頭活水",當指從書中不斷汲取新的知識。
《觀書有感》是南宋大學問家朱熹的壹首膾炙人口的名詩,抄錄下來,與大家***同分析欣賞。希望對無心向學,不讀書看報,只知玩玩樂樂的青年朋友,有所啟迪勉勵。
原詩四句:“半畝方塘壹鑒開,天光雲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它實寫的是明麗清新的壹派田園風光,反復讀上幾遍,會覺得愈讀愈愛讀!妳看,半畝的壹塊小水塘,在朱熹筆下是展開的壹面鏡子(壹鑒開),起筆就恬靜而幽雅得讓人立時展開了想像的翅膀。第二句更引起讀者遐想,這面“鏡子”中映照著天上徘徊的雲影,可想那清澈的水面那麽靜謐可愛了!作者在第三句提了個問題,這水為什麽如此清澈呢?他高興地自問答道,因為源頭總有活水補充,壹直不停地流下來。
這幅美麗的自然風光圖卷,已經令人讀後清新明快了,更讓人拍案叫絕的是壹看題目,是觀書的感想,頓時這美的意境升華,與讀書融合了。
原來,大學者朱熹在贊美讀書有所領悟,心靈中感知的暢快、清澈、活潑,以水塘和雲影的映照暢敘出來了。他的心靈為何這樣澄明呢?因為總有像活水壹樣的書中新知,在源源不斷地給他補充啊!
大才子朱熹的壹首小詩,給我們諸多啟示,多讀壹點好書,會讓自己思想永遠活潑,才思不絕,情操高雅啊!
觀書有感其二
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壹毛輕。
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泊秦淮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註釋
籠:籠罩。這句運用的是“互文見義”的寫法,即煙霧、月色籠罩著水和沙。
秦淮:秦淮河。長江下遊支流,在今東蘇西南部。當時穿過金陵的秦淮河兩岸,酒樓妓館林立,壹片繁華景象。
壹二句意謂:描摹煙月朦朧的畫面,點明夜泊的地點,首句實為互文,意謂煙和月籠罩著寒水、籠罩著沙。
商女:陳寅恪雲:“此商女妝即揚州之歌女而在秦淮商人舟中者。”
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系南朝陳後主之作。陳後主,南朝亡國之君陳叔寶,為隋所滅。
三四句意謂:隔江的歌女全然不關心即將衰亡的國家,唱的是南朝陳後主的《玉樹後庭花》。當年陳後主每日尋歡作東,終於為隋朝所滅,如今歌女還在唱這支“亡國之音”,於是詩人不勝感慨。盡管此時距離朝滅亡還有幾十年,但是國家行將衰亡的陰影已經進入詩人的心田。
古詩今譯
輕輕的煙霧和淡淡的月光籠罩著寒水細沙,寧靜的夜裏把小船停泊在秦淮河邊靠近酒家的地方。歌女不知道亡國的遺恨,在秦淮河對岸的酒店還在唱著亡國的《玉樹後庭花》。
賞析
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遊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壹如既往。
詩中第壹句的兩個“籠”字用得出奇制勝,十分引人註目,煙、水、月、沙完全不同的四種事物,用兩個“籠”字巧妙和諧地融匯在壹起,再現了壹幅朦朧而又清亮淡雅的水鄉月夜。這幅圖畫是那麽柔和幽靜,似靜又動流動,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朦朧淒靜的氣氛又是那麽濃。這裏的“月、水”和下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的,為第二句“夜泊秦淮近酒家”做了壹個很厚實的鋪墊。
“夜泊秦淮近酒家”,看似信手拈來,細細琢磨卻又很值得回味,詩句內中蘊含著極其微妙的邏輯關系,妳看,由於“夜泊秦淮”才能夠“近酒家”。然而,“夜泊秦淮”四個字又承接了上壹句景色點時間點——“夜”,也點名了上壹句所描繪景色的地點——“秦淮”,使之更形象,更具體化。這壹句不僅巧妙地照應了詩題,承接了上文,“近酒家”還起到了開啟下文的作用,由於“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後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可見,這七個字承上起下,結構全篇。“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
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的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情景交融,景為情設,情隨景至,自然天成沒有絲毫斧鑿之痕跡,借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諷喻晚唐朝統治者,含蓄委婉地表達了詩人對前世的深刻思考和對現實的深思之憂國情懷
詩詞鑒賞
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壹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 “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沈溺於聲色,含蓄深沈;由“亡國恨”推出“後庭花”的曲調,借陳後主之屍,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 《後庭花》據說是南朝陳後主所作的樂曲,被後人稱為“亡國之音”。“隔江”承上壹句“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壹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沈湎在歌聲女色之中,終於被俘亡國。這兩句詩從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評歌女,而實際上是詩人有感於晚唐國事衰微、世風頹靡的現狀,批評那些沈溺於歌舞升平而“不知”國之將亡的統治者。“猶唱”二字意味深長,巧妙地將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聯系起來,表現出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切和憂慮。這首詩寫詩人所見所聞所感,語言清新自然,構思精巧縝密。全詩景、事、情、意融於壹爐,景為情設,情隨景至。借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諷喻晚唐統治者,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感情深沈,意蘊深邃,被譽為唐人絕句中的精品。這首詩表現了詩人對晚唐統治者的辛辣諷刺以及對國家命運的深切憂慮。這樣豐富的內涵、深刻的主題卻容納在短短的28個字之內,這其中的每壹個字都凝練至及。詩歌的語言要求精練,只有精練才能含蓄,也只有含蓄才能見得精練。所以含蓄與精練互為表裏,相得益彰。這首詩於情景交融的意境中,形象而典型地表現了晚唐的時代氣氛,使人從陳後主的荒淫亡國聯想到江河日下的晚唐的命運,委婉含蓄地表達了詩人對歷史的深刻思考,對現實的深切憂思,內容深厚,感情深沈,意味無窮,引人深思。
歷史背景
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麽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壹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後庭花》,即《玉樹後庭花》,據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後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可是,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壹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後主依然沈湎聲色。“猶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壹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後庭花》”,於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出辛辣的諷刺,深沈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