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希拉裏與奧巴馬在美國民主黨內部爭奪競選美國總統候選人的時候希拉裏團隊的壹段話。
希拉裏的競選班子緊緊抓了奧巴馬競選講話中冗長的漏洞,對奧巴馬發起猛烈的攻擊,說“他的競選像壹首詩歌,而執政就會像壹篇散文”。而希拉裏的演講會更像是拉家常,雖然很瑣碎,旁人聽起來索然無味,但在選民提出的每壹個問題上,她都能胸有成竹地娓娓道來。
本書的內容有: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性的 黨內預選,是由選民來決定政黨提名的過程,包括初選和黨團會議兩種方式。 擔任過34年眾議員以及眾議院議長的民主黨著名政治家奧尼爾曾經說過壹句很有名的話:“所有政治都是地方性的。”的確,在美國的選舉政治中,無論高層的競爭多麽激烈,媒體上的報道多麽火熱,競選活動最後都必須落實到地方。具體到總統選舉就是候選人必須從預選階段甚至更早開始爭取基層民意,特別是以州為主要單位的民眾傾向。 美國歷史上曾沒有預選,而是由黨內大佬在密室交易後圈定黨內提名。這種不民主的方法受到多方唾棄,歷時半個世紀才改為今天的預選方式,由選民而不是政黨領袖來決定政黨提名。首先黨內的候選人要經過激烈競爭,而預選也就成了大選的演練。 預選,準確地說,也不是選民直選,而是選民選擇代表去參加在夏季舉行的政黨全國代表大會進行投票。全國大會不再是競爭場所,而是確認選民選擇的地方。具體到各州何時進行、如何進行初選,以及其他規則都由各州決定。目前主要有兩種類型:初選和黨團會議。前者是選民投票選擇代表,後者是召開某區域選民會議來投票。 初選 初選壹般分為直接初選和間接初選。直接初選是選民直接選擇喜歡的候選人,將選票分配給支持某候選人的代表。間接初選是選民能在選票上看到代表名字,而代表也可以不宣布自己的支持對象。 其次,根據參與選民的群體不同,又可以分為三類: 關門初選(closed primary):只有登記為某黨選民的人才可以參加該黨初選,目前大約有15州采用。 開門初選(open primary):不必登記均可參加。有些州對無黨派者開放,對其他黨不開放。還有些州全開放。政黨領袖往往不喜歡這種初選,因為它允許黨外選民影響黨內提名選擇。不過這是目前最流行的初選,大約有27州予以采用。 咨詢初選(advisory primary):允許選民在選擇大會代表的同時,表達對最喜愛的候選人的傾向。 再次,關於結果分配,又有贏家通吃制(winner-take-all)和比例代表制兩種。比例代表制更受歡迎,民主黨壹般采用比例代表制,只要獲得15%以上的選票都可以得到相應比例的代表席位。 2008年,民主黨在全國均使用“比例代表”制。在初選中,假如A、B、C、D四個候選人分別得到35%、30%、20%和15%的選票,那麽本州參加全國代表大會的代表,就按照這壹比例進行分配。如果是黨團會議,則按照選區得票比例分配參加州代表大會的代表。 不過,即使是“比例代表”制,如在黨團會議中,代表的分配也不是那麽嚴格精確。按照規定,選區內所有得票超過15%“生存線”的候選人,至少要獲得壹個代表名額。比如在壹個選區,假設有五個參加州代表大會的名額,上述A、B、C、D四個候選人由於都超過了生存線,那麽A可能會得到兩個代表名額,B、C、D都要保證至少有壹個代表名額,那麽B、C、D之間的得票差距就會被忽視。 在愛荷華黨團會議當天,美國C-SPAN電視臺直播了該州第53選區(第蒙市羅斯福中學餐廳)的民主黨黨團會議。在這個400余名選民參加的黨團會議中,奧巴馬獲得180人、愛德華茲獲得150人、希拉裏獲得70人的支持。這個選區六個代表名額最終三個分配給奧巴馬,兩個給愛德華茲,壹個給希拉裏。 與此不同的是,***和黨在有些州實行比例代表制,有些州則是“贏家通吃”制。與總統選舉中的“勝者全得”不同的是,初選中的“贏家通吃”是在選區層次的“全得”。每個選區的代表名額將全部給在這個選區得票最高的候選人。如果仍以上述四個候選人為例,A候選人將得到本選區全部代表名額。 黨團會議 黨團會議是壹個選舉小區域內的選民聚會,討論候選人的優缺點,然後在群體氛圍中投票決定候選人,往往是壹個州各個區域在同壹時間召開會議。有良好組織動員能力的候選人及其團隊,能夠憑借在會議上支持者的數量,引導輿論的走向,從而贏得投票。 黨團會議是壹種比較傳統的提名制度,比初選歷史悠久,但它沒有直接投票的初選來得簡單易行,也沒有不記名投票來得公平、理性,投票率遠比初選低,今天已經較少采用。但是這樣壹種“市鎮會議”的形式,深深根植於自殖民地時期開始普遍實行的市民自治傳統。從程序角度來看,初選和黨團會議都比密室交易要民主,但是從投票率和投票者的角度來看,還是有需要改進的地方。相對於大選,初選特別是黨團會議的投票率很低,大概是大選的1/10-1/2。這個問題由於時間表的提前更加惡化,因為排在時間表後面的選民覺得提名已經顯而易見,他們的意見已無關緊要。 相對於低投票率,很多人更加擔心初選和黨團會議吸引的選民類別。學者們發現,初選選民比大選選民受教育程度更高、更富裕、年齡層次更高,他們更有政黨傾向,更多接近政治活動核心。對於***和黨來說,初選選民更保守;對於民主黨來說,他們更自由化。候選人被迫在初選和大選中表態不壹致。初選時,他們會表達黨派化和意識形態化的觀點來贏得他們黨的忠實擁護者。在大選時,他們更接近中間派選民集中的政治中心。初選中,有極端意識形態傾向的候選人更具有優勢。如果五個民主黨自由派和壹個***和黨保守派在新州競選,很可能後者贏。黨團會議的參與者更少,比初選少1%。願意花整晚時間來討論候選人和議題的投票者,其黨派性比初選投票者更強烈。 以下是2008年愛荷華黨團會議和新罕布什爾預選的實例。 愛荷華州,人口290萬,占全國總人口的0.98%。在美國50個州中,人口排名第30,面積排名第31。 新罕布什爾州,人口130萬,占全國人口的0.43%,在美國50個州中,人口排第41位,面積第42位。 不客氣地說,除了每四年壹次的總統初選,這是兩個州不大有機會上到美國幾大報頭版的地方。然而單在這個不大的愛荷華,美國兩黨總統候選人在電視廣告上的投入是4000萬美元,平攤到290萬選民身上,每人17美元。由於最終參加黨團會議的選民只有10-20%,因此候選人相當於為每個與會者花費了150-200美元的電視廣告費。 預選時,在愛荷華州1700多個選區,註冊黨員到自己家附近的指定地點(通常是學校、教堂、圖書館等公***設施,有時甚至是在某人家的客廳裏)參加會議。在類似早期新英格蘭地區的小型“市鎮會議”上,選民們討論本黨政策、各候選人派遣的幹部面對選民做直接競選,隨後選民投票選舉自己支持的候選人。選舉沒有選票,每人發張白紙,人們寫上自己支持的候選人名字。整個過程不那麽嚴格,即使名字拼寫錯了,比如把克林頓的Clinton寫成Klinton,只要不造成誤會,也是有效選票。各會議點選舉結果出爐後即向州黨部上報並由媒體公布。 民主黨黨團會議沒有投票過程,註冊黨員們是“公開用腳投票”,與會者按照支持的候選人來分組,支持同壹候選人的與會者站到壹起形成壹組。 提早的日程始終是這兩個州的驕傲。當大多數美國人還沒有開始投票時,這兩個州的大眾們就為大選奠定了基調,確定了某些候選人的優勢,排除了某些他們不喜歡的候選人。爾後,大部分美國人會大致認同他們的選擇,緊密團結在領先者的周圍。 愛荷華州的黨團會議與新罕布什爾州的初選被證明是對兩黨候選人的關鍵考驗。近幾十年的總統選舉史表明:如果壹個候選人同時拿下這兩個州,那麽就似乎能拿下全國提名。如果這兩個州都沒有拿下來,結果幾乎就是出局,唯壹的例外是1992年的比爾?克林頓。當年,兩州都選擇了自己的老鄉。不過,克林頓表現不錯,反而贏得了全國性支持以及大筆捐款,最終進入了白宮。然而,更能說明問題的記錄是,從1952-1988年,最終贏得總統大選勝利的候選人都贏得了新罕布什爾州初選的勝利。 在兩州的勝利,不僅僅是客觀意義上的選票勝利,其實是壹場高超的心理期望遊戲。更明確地說,候選人表現超出人們預期,才是真正被關註的“勝利”,反之即使最為領先,也未必是勝利。比如1996年,多爾被認為是***和黨的領先者,但是他在愛荷華州只贏得了26%的選票,領先帕特裏克?布坎南僅3%。所以媒體認為布坎南贏了,因為他超出了原先的預期,讓多爾陷入困境。多爾隨後輸掉了新罕布什爾州,好在幾周後他恢復了狀態並贏得了提名。奧巴馬的膚色vs希拉裏的眼淚 2008美國總統大選,從壹開始就充滿了懸念和戲劇性。在***和黨方面,黑馬白馬在兩場預選中次第殺出,各路候選人陷入壹片混戰。在民主黨方面,焦點則集中在女人希拉裏和黑人奧巴馬身上。 2008年1月3日,愛荷華州的第壹場預選就給大家帶來了意外,先前氣勢最盛的希拉裏不僅輸給了奧巴馬,甚至還輸給了愛德華茲。媒體和輿論的風向隨即發生了偏轉,奧巴馬乘勝殺入新罕布什爾州,CNN的“民調”顯示,奧巴馬在該州領先希拉裏13%。有媒體披露說,希拉裏陣營已經放棄了在新罕布什爾取勝的希望,把註意力轉向了下壹個州:“希拉裏陣營的唯壹目標是不要輸得太慘,盡量縮小與奧巴馬的得票差距。” 1月8日晚7點,新罕布什爾州預選的投票數字開始陸續公布。對於這場萬眾矚目的選舉,各家電視臺傾註全力轉播,各路專家和評論員們紛紛現身演播室做現場評論。幾乎所有人都在談論壹個問題:新罕布什爾的失敗對於希拉裏意味著什麽,她的總統之路是否就此終結? 有趣的事情發生了,屏幕上評論員們在高談闊論,熒屏下端的統計數字在不停地滾動變化。當10%的票站將數字報上來的時候,希拉裏38%,奧巴馬36%;到15%的票站將數字報上來的時候,希拉裏40%,奧巴馬仍然是36%。而演播室的評論員們似乎毫不知情,依然喋喋不休地討論著“希拉裏輸了之後怎麽辦”的問題。觀眾都看懵了,明明是希拉裏在領先,評論員們在侃什麽呢!兩個多小時之後,最後的選舉結果出來了:希拉裏以39%的得票率,以兩個百分點戰勝了37%的奧巴馬。這壹下,演播室裏的專家和評論員們都傻了眼,選前明明是奧巴馬領先兩位數的民調,怎麽最後來了個大翻車呢! 根據美國民意調查的壹般規律,抽樣調查的誤差概率應該是3%,也就是說差距在3%以內就難分伯仲。而此次新罕布什爾的民調結果超過10%,理論上是不應該出錯的。 自20世紀中葉美國對大選展開“民調”以來,歷史上只出過壹次“大錯”,那是在1948年,“民調”顯示杜威將壓倒杜魯門,而結果正好相反。“民調”科學家迅速對這次重大失誤展開了研究,發現出錯的原因在於“民調”的通常手段是通過電話進行抽樣訪問,而當時電話並不普及,有電話的都是有錢人,窮人沒有電話,因此導致調查的樣本沒有代表性。從那以後,民意調查技術和手段不斷精進,並成為壹直是可以信賴的預測結果的工具。 新罕布什爾“民調”失真的問題旋即成為各界關註的焦點,媒體和專家們紛紛給出了解釋。 有人認為,選前的“民調”失真可能是希拉裏陣營故意玩弄的壹個策略,通過制造奧巴馬遙遙領先的假象,讓奧巴馬的支持者們認為大局已定,不用出來投票,而希拉裏的支持者則會傾巢出動。這個解釋比較詭異,似乎媒體和“民調”是可以被操縱的,這在現實中恐怕不太可能。 另壹種解釋認為,“民調”失真主要是新罕布什爾州的選民結構導致的。新罕布什爾州位於美國東北部沿海,人口流動比較大,年輕的、第壹次有投票權的選民占總數的23%。選民中有不少是外州搬過來、年齡介於30—49歲的中產階級和50—69歲把這裏作為退休養老地的居民。這些選民的傾向性不明確,獨立性強、搖擺性大。美國德瑞克大學政治和國際關系系主任阿特爾?桑德教授認為,奧巴馬的落敗,主要因為獨立人士和年輕選民沒有踴躍出來投票,導致“民意”和實際結果不符。這僅僅是壹個靠得住的解釋,但不是壹個有說服力的解釋。 同壹般人理解的民主不同,美國的選舉歷來是靠選民的自覺自願和政治熱情,而不是強制投票的。因此,遇上刮風下雨、工作忙或者在家照顧孩子,都有理由不去投票,這樣的選舉理論上無法正確反映全體合法選民的意誌。曾有壹位阿根廷人這樣評價美國的民主選舉:“這算什麽民主?在我們國家,如果我的護照上沒有投票的記錄,我是不能被允許出國的。” 美國選舉投票的非強制性導致的直接後果是選舉的投票率向來不高,總統大選的正式選舉通常不到50%,國會選舉只有30%左右,而總統候選人的黨內預選的投票率更低。投票率的問題往往成為候選人競選者策略的關鍵,只要己方支持者的投票率越高,獲勝的幾率就越大。當年小布什的天才政治顧問卡爾?羅夫就是因為參透了這個道理,輔佐小布什奪取並保住了白宮的寶座。奧巴馬的策略是“倚小賣小”,顯示年輕、活力、未來和變革。他的競選演講通常會從“讓我為21世紀而變革……”開始。奧巴馬是位天才演說家,他的口才非常吸引人。古希臘的德摩斯梯尼與古羅馬的西塞羅都是史上有名的演說家,據說他們倆的區別是:聽完西塞羅的演說,人們會由衷地贊嘆講得好;而聽完德摩斯梯尼的演講,人們會立即情緒激昂地上街遊行。奧巴馬的演說堪比德摩斯梯尼,使得他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希拉裏的策略恰好是“倚老賣老”,她的年齡、資歷、經驗加上人脈。因此,希拉裏的競選從壹開始就占據了優勢,全國的“民調”始終領先,在黨內也有眾望所歸的意思。然而她的最大弱點就是缺少個人魅力,在不親近的人面前,她的說話會讓人昏昏欲睡;而在親近的人面前,她又顯得太咄咄逼人。隨著新鮮感的消退,希拉裏的競選越來越讓人打不起精神,支持率節節下滑。 新罕布什爾的結果在根本上是兩位候選人優劣勢消長的結果。在愛荷華最初的興奮過去後,人們的註意力更多地轉向現實,關心兩位候選人在教育、醫療、兒童保護等關系民眾切身利益的問題上的觀點。這個時候,奧巴馬的優勢突然變成了劣勢,人們發現他的演說雖然很美,但更像是壹場表演,缺少實質內容。希拉裏的競選班子緊緊抓住了這個機會,對奧巴馬發起了猛烈的攻擊,說“他的競選像壹首詩歌,而執政就會像壹篇散文”。而希拉裏的演講更像是拉家常,雖然聽起來索然無味,但在選民提出的每壹個問題上,她都能胸有成竹地娓娓道來。 最有戲劇性的壹幕出現在選舉前壹天的壹個小型集會上。壹位婦女出其不意地提出了壹個私人的問題:“妳用什麽辦法總是能夠保持頭發和外貌都那麽完美?妳是怎麽保持這種樂觀的良好狀態的?”面對如此女性化的問題,平日總是顯得老練、淡定的以至於總是拒人千裏之外的希拉裏突然動了感情,她回答:“那真不容易。如果我不是以全副感情來相信我所做的是正確的選擇的話,我是做不到的……這個國家有這麽多的機遇,我真不希望倒退。”她的聲音變得哽咽起來,眼角閃爍著淚光。 希拉裏的眼淚立即成了媒體的頭條新聞。這壹幕向選民展示了壹個女人的本性,同時也打動了無數女人的內心。而她的競選對手和媒體則諷刺說,希拉裏難得動壹次感情,這回眼看要輸才哭這麽壹鼻子,甚至說這是希拉裏精心設計好的兩滴眼淚。媒體的刻薄更加激發了女性選民的不滿,希拉裏自我控制和情感不外露被描繪為冷冰冰缺乏人性,她掉了淚又被說成是女人的軟弱,這顯然是性別歧視在作怪。於是,希拉裏在新罕布什爾的女性選民中贏得了47%的支持,比愛荷華高出8%。這不能不說是兩滴眼淚起到了作用。 對奧巴馬而言,新罕布什爾“民調”失真則可能是壹個更加令人不安的征兆,這便是所謂的“布萊德利效應”。湯姆?布萊德利是黑人政治家,上世紀80年代兩次競選加州州長都遭失敗。在選前乃至選後的站口“民調”中,他始終領先對手5%,但最終投票揭曉的結果卻每每落後6%,壹進壹出的誤差在10%左右。“布萊德利效應”後來被研究者定義為美國社會存在的種族暗流:許多選民,即使是來自相對開放、自由派的選區的選民,在面對公開民意調查時,不會說他們不投黑人的票,因為那不符合主流社會的“政治正確”,但是秘密投票時卻做相反的選擇。愛荷華的民主黨的地方投票都是公開的,雖然白人占96%,但許多白人害怕被鄰居認為自己有種族主義傾向,在眾目睽睽之下都會將選票投給奧巴馬。而到了秘密投票的新罕布什爾,情況就不壹樣了。 奧巴馬的膚色、希拉裏的性別,這是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的兩個隱性關鍵詞。雖然沒有人敢公開談論,但其實是無法回避的。 “超級星期二”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預選日程不斷提前導致本來漫長的2—6月份的過程壹下子濃縮到了1—2月份的決策,2008年這種壓縮式的預選更是登峰造極。特別是2月5日,這是個星期二,有20余個州同時進行初選,計有7000萬名註冊選民將在這壹天前往投票。故這壹天被政治評論員冠以“超級無敵星期二”(Super-DuperTuesday)或“海嘯星期二”(Tsunami Tuesday)。初選日程的變化源於各州希望提升自身重要性的努力。人們普遍相信,初選開始越早,越容易影響風向,該州受到的國內外關註就越高。比如有最多代表的加利福尼亞州就不斷提前自己的初選時間,1992年是6月,1996年是3月26日,2008年提前到2月5日。 在初選中,專家們會常提到“彩車效應”(bandwagon effect),用以指代人們習慣於聚集在假定的勝利者周圍。在2008年高度集中的初選日程中,會產生如何的彩車效應?最早初選的愛荷華州和新罕布什爾州的角色面對超級初選是增強還是削弱?競選人如何在如此密集的初選中分身有術?有壹點可以肯定,要贏得密集型的初選,候選人身後的組織非常重要。首先是制定合適的競選策略,主次輕重區分清楚,其次是在各州的基層競選組織必須有力配合,組織鼓動支持者投票,以應對候選人無法在短期內同時出現在各州的情況。 根據專家們的普遍意見,超短裙式的初選利弊***生,主要有三個優點、四個缺點。 三個優點是: 它促成更早的壹致,以便政黨盡早團結在自己的候選人周圍,團結備戰大選,避免自亂陣腳。拉長的初選季鼓勵政黨內部鬥爭,短季意味著領先者很早出現。 它避免過多關註少數州的選民情緒。新州和愛州不代表全國選民;給予更多州的選民表達意願的機會。 它鼓勵有最強組織的候選人。多州同時投票有利於那些建立完善全國競選組織的候選人。地區性的、邊緣性的候選人不易得到支持。 四個缺點是: 它青睞了資金充裕的候選人。以前可以重點投資於少數初選州,寄希望於好結果可以帶來大筆資金。但是,現在要同時在多州開支,費用巨大就需要事先籌資更多。 它意味著更多的電視廣告和網絡關註,更少的零售競選。很難在極短時間內的廣闊地域建立個人聲望,其結果是競選更依賴商業電視和選民更少時間了解候選人。 它導致3月份至夏季之間選民的疲勞期。2000年這段時間選民關註率下降了50%。 它對不知名的候選人不利。二三十年前,相對不知名的候選人在先初選的少數州可能表現良好,使他們成為可行的提名競爭人,而現在可能性很小了。
參考:/reading/10502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