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骨說劉勰名詞解釋如下:
風即情誌,骨則是指事義充實、條理連貫、文辭精煉三者結合後形成的壹種有力的氣勢和邏輯力量。劉勰風骨說的實質是強調風骨與辭采並重,提倡“文明以健”、“風清骨峻”即剛健有力的文風。其目的是反對齊梁的浮靡文風。
風骨說既是對建安文學特點的理論概括和總結,也對後代文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陳子昂的風骨論:是吸收了六朝在詩歌格律上的成就的,因而也就體現了唐代“風骨”論的特點,它直接啟發了殷璠關於盛唐詩“聲律風骨均備”說的提出。
陳子昂的風骨說,繼承了前人的風骨論。他的風骨內涵,根據他在《修竹篇序》對齊梁詩歌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的批評,應該就是指建安風力。即是指具有鮮明爽朗的思想感情和精要勁健的語言表達的藝術風格,具有風清骨峻的特點。
亦即是“骨氣端翔,音情頓挫,光英朗練,有金石聲”的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力。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可以說正是具有這種風格的作品。
風骨說翻譯
他認為詩歌創作應當“幹之以風力,潤之以丹采”,就是主張要以風骨為主,辭采為輔,風骨與辭采並重。鐘嶸論齊梁以前五言詩發展的狀況時,以建安文學為最高典範,而建安文學創作特點便是風力遒勁。
鐘嶸特別推崇曹植的詩歌創作,把他作為齊梁以前五言詩的最傑出代表,說:“陳思之於文章也,譬人倫之有周孔,鱗羽之有龍鳳,音樂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
而他評曹植之詩“骨氣奇高,詞采華茂”,正是就風力和丹彩兩方面出發的。他評劉楨之詩仗氣愛奇,動多振絕。真骨淩霜,高風跨俗。但氣過其文,雕潤恨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