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如何改寫古詩

如何改寫古詩

“情動而辭發”——改寫《贈汪倫》教學設計

作者:馬建明 楊海波 發表時間:2004-8-2 閱讀次數:2541

“情動而辭發”

——改寫《贈汪倫》教學設計

楊海波/設計 馬建明/點評

設計內容:

李白的《贈汪倫》是壹首膾炙人口的贈別詩。前兩句正面敘事,後兩句即物起興,變無形的情誼為生動的形象,空靈而有余味,自然而又情真。《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習作教學要“激發學生展開想象和幻想,鼓勵寫想象中的事物。” 這首詩為學生想象的自由馳騁提供了依據。我們不妨指導學生把這首古詩改寫成現代文,學生根據古詩的內容動用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李白與汪倫依依惜別的場景,透過字裏行間品味詩人的情感,學生寫出的習作定會別有情趣。本次課外習作設計適用於小學5、6年級的學生。

導寫過程:

壹、進入詩境,品味誦讀

1、同學們,妳們壹定積累了很多的古詩文,能吟誦壹首妳最欣賞的古詩嗎?能談談妳最崇拜的詩人嗎?

2、有崇拜李白的嗎?能吟誦幾首他的詩嗎?據說李白有壹首詩是因為他愛飲酒愛遊玩而被人“騙”了壹次才寫出來的,知道是哪首詩嗎?

3、欣賞《贈汪倫》的配樂動畫,教師激情旁白關於這首詩的傳說。

4、欣賞了這感人的場面,聆聽了這美麗的傳說,妳想說點什麽嗎?能帶著這種感受誦讀這首詩嗎?引導學生誦讀詩文,感受詩情。

二、設身處地,想象體驗

1、“李白乘舟將欲行”

(1)播放《贈汪倫》配樂動畫,並讓畫面定格。教師引導:壹千二百多年前的壹個春天,安徽涇縣,桃花潭邊,桃紅柳綠,桃花渡口,桃花灼灼,詩人李白就要登上小船離開這裏了。妳就是李白,此時此刻,妳看到了什麽?想到了什麽?

(2)學生可能會說到的景物有小草、桃花、潭水、魚兒、青山等。教師通過比較學生的語言,指導學生把話說得具體些、生動些。教師相機點撥提升:看到這些,詩人觸景生情,那拂堤楊柳仿佛在喃喃自語、依依不舍。這些景物在詩人的眼裏帶著壹種怎樣的情感啊!能說說嗎?

(3)播放“飲酒賞月”的動畫,教師深情訴說:看到這些,李白心潮澎湃,思緒萬千,眼前又浮現出那壹幕幕與汪倫相處的情景:

飲酒——引導學生想象兩人的語言、動作、神態。教師相機介紹下面情況,以供學生展開想象:在李白的眼中,汪倫是個機智風趣、好學上進的年輕人,誌趣相投、相見恨晚,兩人可稱忘年交;在汪倫的眼中,李白雖然詩名滿天下,卻從無狂妄自大之態,是壹位風度翩翩、學識淵博的學者,又是壹位和藹可親的長者。

賞月——李白對月亮極偏愛,寫了許多有關月的美妙詩句,如《靜夜思》、《古朗月行》、《峨眉山月歌》等。可引導學生將它們應用到這壹情境中,汪倫吟誦這些詩句並表達自己的贊嘆之情。

遊玩、下棋、垂釣、吟詩、登山……

2、“忽聞岸上踏歌聲”

(1)這時,船夫催詩人李白上船,李白會怎麽說、怎麽做?

(2)汪倫不見了李白,心情怎樣?會怎麽做?此時此刻,妳就是汪倫,會唱些什麽呢?能寫幾句歌詞嗎?請妳用腳踏著節拍,唱壹唱,唱出汪倫那盛情的挽留和美好的祝福吧!

(3)聽著這動人的歌聲,李白激動萬分,不能自已。他跳下船頭,快步迎上前去,緊緊地握住汪倫的手……他們會怎麽說?怎麽做?

(4)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留下了許多感人肺腑的送別詩句。(出示送別詩句)在這分別的時刻,李白和汪倫也會有這樣的心情吧?如果妳是李白,妳會怎麽說?如果妳是汪倫,會怎麽說?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勸君更盡壹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王維

“請君試問東流水,別意與之誰短長?”——李白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適

“楊柳東門樹,青青夾禦河。近來攀折苦,應為別離多。”——王之渙

3、“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

相見時難別亦難,送君千裏,終有壹別,李白上了船,船漸漸地遠去了,淚水迷糊了眼睛,情不自禁地吟出了壹首詩——師生齊聲吟誦《贈汪倫》。

三、激發表達,改寫古詩

1、同學們,今天,我們壹起來到桃花潭邊,壹起經歷那情深意切的送別場景,難道我們還能無動於衷嗎?那就讓我們拿起筆,把這感人的壹幕寫下來吧!

2、今天,我們就來改寫《贈汪倫》這首詩。妳打算怎麽寫?教師相機指導學生以哪個角度來寫,采用什麽樣的表達方式等。

3、妳打算給自己的習作擬壹個什麽樣題目?教師相機引導學生進行點評。

4、用我手寫我口,用我手寫我心,把我們剛才所說的、所體驗到的、所感受到的壹切寫下來,讓這深厚的友情在我們的筆尖流淌、傾泄。有信心嗎?

5、學生改寫古詩,教師進行個別指導。

四、展示作品,交流評析

1、誰願意把自己寫的作文讀給大家聽?教師相機點評。

2、欣賞了這個同學的作文,可以說說妳最欣賞或最感動的地方,也可以說說妳個人的看法或建議。

3、教師總結:同學們,今天我們跨越時空的界限,與古人對話,與詩人暢談,獲得的是語言的滋養、情感的熏陶、友情的珍愛。能用壹句話來談談妳這節課感受嗎?

設計點評:

我認為學生改寫古詩就是壹個“言意轉換”的過程,我們試以本次習作設計為例加以闡述。

壹、由“言”到“意”的轉換

作為古詩的“言”如何轉化為學生心中的“意”?我認為,教師主要引導學生穿透“兩層”,即語表層與內蘊層。從操作層面來看,壹是“對話”,讓學生動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和知識儲備,與詩人進行“對話”,用想象、聯想來充實古詩的“空白”,使古詩內蘊的“意”變得充實與完整。二是“體悟”,學生在與詩人對話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以自己的各種感官去“觸摸”、“品味”古詩,由於學生主體的深層介入和情感的投入,從“語表層”進入“內蘊層”,從而進入古詩的“意境”。在***識的基礎上***鳴,在***鳴的基礎是壹起心跳。這樣才將古詩賦予生動的靈性,而這就是學生心中的“意”。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首先引領學生“披文以入情”,通過欣賞、品味與誦讀,讓學生與詩人“對話”,從而明詩意、悟詩情。接著教師引領學生“設身處地、想象體驗”,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誦詩讀書,與古人居;讀書誦詩,與古人謀”(孔子語),設身處地地與詩人對話、交流,通過想象體驗,讓學生進入“使我之心即入乎唐人之心,而又使唐人心,即為我之心”的境地,達到王國維的“以我觀物,物皆著入我之色彩”的境界。學生與詩人產生情感上的***鳴,從而引發表情達意的心理沖動。具體地說,就是在文本解讀活動中使學生與作者的心靈在對話情景中達到溝通與默契,攪動積澱在學生心底的生活積累,觸動他們敏感多情的心弦,使他們產生寫作上的沖動,從而讓語言的激流宣泄出來。

二、由“意”到“言”的轉換

那麽,如何讓學生把內化於心中的“意”轉化為“言”呢?我認為,這裏將經歷著兩個層面的過程:壹是將內化於心中的“意”轉化為學生的“口頭語言”。學生在口頭表達中,由於教師創設了壹些情境,有了感興趣的話題,還可以借助體態語,因此,學生表達起來比較容易。二是將“口頭語言”轉化為“書面語言”,也就是學生要以有形的文字把心中形成的“意”準確而又精細地表達出來。在本課的教學設計中,教師把學生帶進“直抒胸臆,欲罷不能”的地帶,“情動而辭發”。葉聖陶說:“作文的自然順序應該是我認識事物,心中有感,感情的波瀾沖擊著我,我有說話的願望,便想傾吐,於是文章就誕生了。”此時,學生心中的“意”已經到了“呼之欲出”的境地,達到葉老所說的那樣:“真是個最容易的萌生的欲望,差不多同想吃想喝的欲望壹樣。”在這個階段,我們作為教師要不斷地啟發誘導,讓學生把心中的“意”說出來,“用我口說我心”,指導學生說得清楚、有序,說得具體、生動。最後,讓學生“用我手寫我口”,把口頭語言轉換為書面語言,寫完後再朗讀、修改,直到較為完滿地表達心中之“意”為止。

總的來說,品讀古詩是據“言”知“意”的轉換,學生在穿透語表層進入內蘊層,不斷地識“言”得“意”,通過想象、體驗、感悟成為學生情感與語言的“積累”。改寫古詩則是以“言”表“意”,由於學生全身心地去感悟、體驗,成為壹種最為深切的感受,有了壹定的知、情、意的積澱,於是才能“言為心聲”。我想學生改寫古詩的心理歷程不過如此,關鍵是我們教師如何促使學生去完成這個轉換過程。作為教師,並不是通過講解、分析,更不是架空、附加去強化,而只能在學生轉換過程中適時、適量地加以點撥和誘導,廣開生活之源,深掘精神隧道,使學生有感而發,集腋成裘,涵養精神,厚積薄發。在寫作中融入自我的感受與體驗,這樣寫出來的作文才能烙上學生情感個性的印記,塗上獨特心靈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