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搖”、“滴”兩個動詞用得尤其神奇。城是不會“搖”的,但“涼風發”,水搖,影搖,給妳的幻覺,城也搖蕩起來,月亮是不會“滴”露珠的,但“獨上高樓”,凝神仰望秋月皎潔如洗,好像露珠是從月亮上滴下似的。“滴”與“搖”,使整個靜止的畫面飛動起來,使本屬平常的雲、水、城、露、月諸多景物,壹齊情態逼露,異趣橫生,令人浮想聯翩,為之神往。這樣的描寫,不僅反映出浪漫主義詩人想象的奇特,也充分顯示出他對大自然敏銳的感覺和細致的觀察力,故能捕捉住客觀景物的主要特征,“著壹字而境界全出”。
“解道‘澄江浄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謝玄暉,即謝朓,南齊著名詩人,曾任過地方官和京官,後被誣陷,下獄死。李白壹生對謝朓十分敬慕,這是因為謝眺的詩風清新秀逸,他的孤直、傲岸的性格和不幸遭遇同李白相似,用李白的話說,就叫做“今古壹相接”(見《謝公亭》)。謝朓在被排擠出京離開金陵時,曾寫有《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的著名詩篇,描寫金陵壯美的景色和抒發去國懷鄉之愁。“澄江浄如練”就是此詩中的壹句,他把清澈的江水比喻成潔白的絲綢。李白夜登城西樓和謝朓當年晚登三山,境遇同樣不幸,心情同樣苦悶(李白寫此詩是在他遭權奸讒毀被排擠離開長安之後),就很自然地會聯想到當年謝朓筆下的江景,想到謝朓寫此詩的心情,於是發出會心的贊嘆:“解道‘澄江浄如練’,令人長憶謝玄暉。”意思是說:謝朓能吟出“澄江浄如練”這樣的好詩,令我深深地懷念他。這兩句,話中有“話”,其“潛臺詞”是:我與謝眺精神“相接”,他的詩我能理解;今日我寫此詩,與謝眺當年心情相同,有誰能“解道”、能“長憶”呢?可見李白“長憶”謝眺,乃是感慨自己身處暗世,缺少知音,孤寂難耐。這正是此詩的命意,在結處含蓄地點出,與開頭的“獨上”相呼應,令人倍感“月下沈吟”的詩人是多麽的寂寞和憂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