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和點字子晰文言文

和點字子晰文言文

1. 文言文翻譯

出自《二十四史 梁書》之《範縝傳》。

《範縝傳》原文

範縝,字子真,南鄉舞陰人也。晉安北將軍汪六世孫。祖璩之,中書郎。父蒙,

早卒。縝少孤貧,事母孝謹。年未弱冠,聞沛國劉?獻聚眾講說。始往從之,卓越

不群而勤學,?獻甚奇之,親為之冠。在?獻門下積年,去來歸家,恒芒矰布衣,

徒行於路。?獻門多車馬貴遊,縝在其門,聊 *** 愧。既長,博通經術,尤精《三

禮》。性質直,好危言高論,不為士友所安。唯與外弟蕭琛相善,琛名曰口辯,每

服縝簡詣。

《範縝傳》譯文

範縝字子真,是南鄉舞陽人。晉朝安北將軍範汪的第六代孫。祖父名璩之,做過中令郎的官。父親名氵蒙,很早就死了。

範縝小的時候父親去世了,家裏窮困,對母親很孝順。不到二十歲時,聽說沛國劉王獻招集徒眾講授學問,於是前去跟他學習,勤奮好學,優秀突出,不愛和別人壹起。劉王獻特別賞識他,親自為他舉行冠禮。在劉王獻的門下多年,無論是上學還是回家,總是穿布衣服、草鞋,步行走路。劉王獻的學生中很多是乘坐車馬的富貴人家子弟,範縝在他們當中根本不感到恥辱羞愧。成年後,通曉經文學術,尤其精通《周禮》、《儀禮》和《禮記》。生性誠實正直,喜歡說壹些令人害怕的話,發表別人聽不懂的議論,使壹些讀書朋友感到不自在,惟獨和外弟蕭琛相處得很好。琛很有口才,擅長辯論,時常信服範縝說話簡短但意思明了。

2. 劉應節,字子和的文言文翻譯

劉應節,字子和,濰縣人(今山東濰坊)。明朝嘉靖二十六年考中進士。授於戶部主事,並擔任井陘縣(井陘縣位於河北省西陲,太行山東麓)兵備副使壹職,兼管理三關(上黨關、壺口關、石陘關)。三關屬於井陘這個地方也是由此開始的。嘉靖四十三年的時候,升任右參政擢右僉都禦史,並管理遼東(今遼寧省的東部和南部及吉林省的東南部地區)。

後來母親去世了,回家奔喪。 在隆慶元年的時候,又起任河南巡撫,那時剛好俺答汗(蒙古土默特族首領)侵犯石州,使山西動亂,皇帝發詔讓其救援,等到了的時候,賊寇已經退去,當時順天巡撫 耿隨卿 殺死平民充當殺死賊寇領功被逮捕,改為代其職責。

清朝·張廷玉《明史·劉應節傳》:劉應節,字子和,濰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歷井陘兵備副使,兼轄三關。三關屬井陘道自此始。四十三年,以山西右參政擢右僉都禦史,巡撫遼東。母喪歸。隆慶元年,起撫河南。俺答寇石州,山西騷動,詔應節赴援。已,寇退。會順天巡撫耿隨卿坐殺平民充首功逮治,改應節代之。

擴展資料

寫作背景:

清兵入關後,順治二年(1645年)四月癸亥(十壹日),禦史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註:趙繼鼎奏請纂修《明史》的記載,見於《清世祖實錄》卷15,何冠彪《順治朝〈明史〉編纂考》壹文首揭此事。但清廷何時決議纂修,尚無確切史料證實。

康熙四年(1665年),重開明史館,因纂修《清世祖實錄》而停止。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徐元文為監修,開始纂修明史。於乾隆四年(1739年)最後定稿,進呈刊刻。《明史》是我國歷史上官修史書中纂修時間最長的壹部。

作者:

張廷玉(1672年10月29日—1755年4月30日),字衡臣,號硯齋,安徽桐城人。清朝傑出政治家,大學士張英次子。

張廷玉先後任《親征平定朔北方略》纂修官,《省方盛典》、《清聖祖實錄》副總裁官,《明史》、《四朝國史》、《大清會典》、《世宗實錄》總裁官。

3. 人琴俱亡文言文及帶點字

人琴俱亡 劉義慶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人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1、本文選自《世說新語》,是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作者劉義慶,彭城(今江蘇徐州) 人, 南朝宋的文學家.2、這則故事寫了王子猷對弟弟子敬獨特的悼念方式,表現了他對弟弟深厚的情誼.3、翻譯下列句子.①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譯]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麽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壹定)是他已經死了.”②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譯]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③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譯]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過了壹個多月,(子猷)也死了.4、說說成語“人琴俱亡”的含義.[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說出幾個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答]壹往情深 口若懸河望梅止渴等.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答]自知自己不久於人世,到那時就將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見了.對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準備,因為“王子猷、子敬俱病篤”.7、找出文中子猷的語言並分析其表達作用?[答]“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表現了對弟弟的關心和痛失弟弟的悲傷.8、文中表現子猷壹心掛系弟弟的三個動詞索、徑、擲.9、課文開頭寫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後來為什麽又“因慟絕良久”?[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為他自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到那時又將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見了.但後來發現琴因主人亡而音調不調了,琴隨人亡了,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內心的悲痛無法排解,所以才“擲琴”並“慟絕良久”.10、課文寫了子猷獨特的悼念方式,獨特在哪裏?[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11、收集寫手足之情的詩句和諺語: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諺語: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難之中兄弟真.千金難買兄弟情.二:1.體會下列詞語的表達效果.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賞析詞語為:擲)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賞析詞語為:慟絕)2.子猷去看望子敬,為何“取子敬琴彈”,而當“弦既不調”時,乃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妳怎樣理解子猷的行為?3.子猷為弟弟之死“慟絕良久”,令人感動.如果妳是子敬的家人,妳將如何規勸子猷?4.子猷憑什麽斷定子敬已死?這反映了什麽?5.課文開頭寫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後來為什麽又“因慟絕良久”?6.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表達子猷於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妳認為“不調”說明了什麽?7.子猷來到子敬家奔喪,坐在靈床上,彈子敬琴時的心理活動,請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8.妳認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9.讀了《人琴俱亡》這則故事,妳有什麽感受?妳能說出《世說新語》中的其他故事嗎?10.妳能默寫出最能表現子猷哀悼弟弟與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嘆句嗎?妳能寫出其他表現手足之情的詩句嗎?答案:1.(1)“擲”這壹動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內心的悲痛.(2)“慟絕”壹詞強烈地表達了兄弟間的手足深情.2、“取子敬琴彈”是為了痛悼和紀念已經死去的兄弟,而說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則是寫出子猷心中極為悲傷,所以彈不成曲調,體現兄弟情深.也包含著人琴俱亡的悲涼.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復生,您有重病在身,身體要緊,請節哀順便吧!4.由“都不聞消息”推斷子敬壹定已經死了.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為他自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到那時又將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見了.但後來發現琴因主人亡而音調不調了,琴隨人亡了,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內心的悲痛無法排解,所以才“擲琴”並“慟絕良久”6.“不調”既是寫實際情況,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淒涼,反映王子猷極度悲傷的心緒.7.略8.圍繞“生病和悲痛”談.9. 略《管寧割席》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詩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三:13、解釋下列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1)王子猷、子敬俱病篤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聞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調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慟絕良久_______________1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1)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 (2)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 15、課文開頭寫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後來又寫他”慟絕良久”,這是否矛盾呢?請說說妳的看法.(4分) 參考答案:13.(1)都 (2) 總,竟 (3) 協調 (4) 痛哭,極度悲哀14.(1)為什麽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壹定)是他已經死了.(2)(子猷)壹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於人世,到那時就將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見了,此時子猷想以壹種獨特的悼念方式來表達痛苦與思念,等到”弦既不調”時,內心的悲痛無法排遣,所。

4. 韓宜可字伯時文言文翻譯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也。伯珍少孤貧,學書無紙,常以竹箭、箬葉、甘蕉及地上學書。山水暴出,漂溺宅舍,村鄰皆奔走;伯珍累床而坐,誦書不輟。積十年,究尋經史,遊學者多依之。太守瑯琊王曇生、吳郡張淹①並加禮辟②,伯珍 *** 便退,如此者凡十二焉。吳郡顧歡擿出《尚書》滯義,伯珍訓答,甚有條理,儒者宗之。

宅南九裏有高山,班固謂之九巖山,後漢龍丘萇③隱處也。二年,伯珍移居之。門前生梓樹,壹年便合抱。家甚貧窶④兄弟四人皆白首相對時人呼為四皓。建武四年,卒,年八十四。受業生凡千余人。 (選自《南史》卷七十六,有刪節)

註釋 ① 瑯琊王曇生、吳郡張淹:與下文的“吳郡顧歡”都是地名人名。 ②辟:征召(為官)。③龍丘萇:人名。④窶:貧窮。

翻譯

徐伯珍,字文楚,東陽太末人。徐伯珍早年喪父,家境貧困,在竹葉及地上寫字練字。山洪暴發,淹沒了房屋,村裹鄰居都急忙逃走,徐伯珍卻把床疊架起來,留在上面,讀書不止。經過十年,對經籍子史都很有研究,所以遊學的人大多依從於他。太守瑯邪王蕭曇生、吳郡人張淹都曾禮聘他,徐伯珍 *** 後便立即退歸,這樣做***有十二次。征士沈儼和徐伯珍促膝而談,以表達真誠不移的友情。吳郡人顧歡挑剔出《尚書》中含義不通的地方,徐伯珍訓釋回答得很有條理,因此儒學之士對他極為宗仰.

他家南邊九裏有座高山,班固稱之為九巖山,足後漢龍丘萇隱居的地方。山上長有很多龍須柏,看起來五彩繽紛,世人叫作婦人巖。二年後,徐伯珍移居逭裏。他家門前長著壹棵梓樹,壹年便艮得很粗壯,須兩人合抱。館舍束面的石壁夜晚忽然有紅光通明地照耀。不大壹會兒又熄滅了.有壹對白雀棲息在他家門窗上,人們議論紛紛,認為這是隱居之德感應的結果。永明二年,刺史豫章王聘請他為議曹從事,不肯 *** 。家境很足貧乏,兄弟四人,都白首相對,時人稱之為“四皓”。建武四年,徐伯珍去世,享年八蔔四歲。接受他教誨的人***有壹千余人。

5. 求初中文言文中“與”的字詞解釋和例句

1、介詞

1.介詞。和,跟,同。

①沛公軍霸上,未得與項羽相見(《鴻門宴》)

②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

2.給,替。

①陳涉少時,嘗與人傭耕。(《陳涉世家》)

②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誌!(《伶官傳序》)

3.比,和……比較。

①吾孰與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六國論》)

2、連詞

1.連詞。和,跟,同。

①然謀臣與爪牙之士,不可不養而擇也(《勾踐滅吳》)

②勾踐載稻與脂於舟以行。(《勾踐滅吳》)

3、動詞

1.給予,授予。

①生三人,公與之母;生二子,公與之餼。(《勾踐滅吳》)

②則與壹生彘肩(《鴻門宴》)

③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誌。(《伶官傳序》)

2.結交,親附。

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與,不知(《燭之武退秦師》)

②合從締交,相與為壹(《過秦論》)

③與嬴而不助五國也(《《六國論》》)

3.對付。

①龐煖易與耳。

4.參加,參與。

①騫叔之子與師。(《騫叔哭師》)

5.贊許,同意。

①吾與點也。

②朝過夕改,君子與之。

4、通假。通“歟”

句末語氣詞,表示感嘆或疑問。

①無乃爾是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②虎兕出於柙,龜玉毀於櫝中,是誰之過與(《《季氏將伐顓臾》》)

③然則廢釁鐘與(《齊桓晉文之事》)

孰與與……孰表示比較與選擇,譯為:“跟……比較,哪壹個……”

①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②沛公曰:“孰與君少長?”(《鴻門宴》)

③公之視廉將軍孰與秦王(《廉頗藺相如列傳》)

④吾與徐公孰美(《鄒忌諷齊王納諫》)

孰若與其……孰若表示選擇(舍前取後),譯為:“哪如”“與其……哪如……”

①與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馮婉貞》)

②與其殺是童,孰若賣之(《童區寄傳》)

6. 文言文兩虎相鬥帶點字解釋

卞莊刺虎① 卞莊子欲刺虎②,館豎子止之③,曰:"兩虎方且食牛,食甘必爭,爭則 必鬥,鬥則大者傷,小者死.從傷而刺之④,壹舉必有雙虎之名."卞莊子以為然,立須 之⑤.有傾,兩虎果鬥,大者傷,小者死.莊子從傷者而刺之,壹舉果有兩虎之功. 註釋 ①選自司馬遷《史記 張儀列傳》.②卞莊子:壹作管莊子,傳說為魯國勇士.③館豎子: 壹作管與,即童子.④從:由.傷:指傷虎.⑤立:站立.須:等待. 譯文 卞莊子發現兩只老虎,立即拔劍在手,準備刺殺.身旁的小僮勸阻他說:"您看兩只老虎, 正在***食壹牛,壹定會因為肉味甘美而互相搏鬥起來.兩虎相鬥,大者必傷,小者必死.到 那時候,您刺殺傷虎,就能壹舉兩得."卞莊子覺得小僮說得很有道理,便站立等待. 過了壹會兒,兩只老虎為了爭肉,真的嘶咬起來,小虎被咬死,大虎也受了傷.卞莊子突然 跳出去,揮劍猛刺傷虎,果然不費大力,就刺死傷虎,壹舉獲得兩虎. 題旨利用矛盾,方能互解敵人 然:有道理。

7. 人琴俱亡文言文及帶點字

人琴俱亡 劉義慶王子猷、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

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

子敬素好琴,便徑人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1、本文選自《世說新語》,是記載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作者劉義慶,彭城(今江蘇徐州) 人, 南朝宋的文學家。

2、這則故事寫了王子猷對弟弟子敬獨特的悼念方式,表現了他對弟弟深厚的情誼。3、翻譯下列句子。

①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譯]王子猷問手下的人說:“為什麽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壹定)是他已經死了。”

②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譯]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

③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譯]於是痛哭了很久,幾乎要昏過去。

過了壹個多月,(子猷)也死了。4、說說成語“人琴俱亡”的含義。

[答]睹物思人,悼念死者。 5、說出幾個出自《世說新語》的成語。

[答]壹往情深 口若懸河望梅止渴等。6、如何理解子猷的“了不悲”,“都不哭”?[答]自知自己不久於人世,到那時就將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見了。

對子敬的死,子猷早已有準備,因為“王子猷、子敬俱病篤”。7、找出文中子猷的語言並分析其表達作用?[答]“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表現了對弟弟的關心和痛失弟弟的悲傷。8、文中表現子猷壹心掛系弟弟的三個動詞索、徑、擲。

9、課文開頭寫子猷“不悲”,“都不哭”可後來為什麽又“因慟絕良久”?[答]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為他自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到那時又將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見了。但後來發現琴因主人亡而音調不調了,琴隨人亡了,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內心的悲痛無法排解,所以才“擲琴”並“慟絕良久”。

10、課文寫了子猷獨特的悼念方式,獨特在哪裏?[答]“不悲”“不哭”,“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11、收集寫手足之情的詩句和諺語:詩句: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 諺語:酒肉面前知己假,患難之中兄弟真。

千金難買兄弟情。二:1.體會下列詞語的表達效果。

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賞析詞語為:擲)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

(賞析詞語為:慟絕)2.子猷去看望子敬,為何“取子敬琴彈”,而當“弦既不調”時,乃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妳怎樣理解子猷的行為?3.子猷為弟弟之死“慟絕良久”,令人感動。

如果妳是子敬的家人,妳將如何規勸子猷?4.子猷憑什麽斷定子敬已死?這反映了什麽?5.課文開頭寫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可後來為什麽又“因慟絕良久”?6.課文中哪些語句最能表達子猷於子敬的兄弟之情?子猷“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妳認為“不調”說明了什麽?7.子猷來到子敬家奔喪,坐在靈床上,彈子敬琴時的心理活動,請用生動的語言加以描述?8.妳認為王子猷“月余亦卒”的原因有哪些?9.讀了《人琴俱亡》這則故事,妳有什麽感受?妳能說出《世說新語》中的其他故事嗎?10.妳能默寫出最能表現子猷哀悼弟弟與自己生死相隔的悲嘆句嗎?妳能寫出其他表現手足之情的詩句嗎?答案:1.(1)“擲”這壹動作,表明子猷睹物思人,突出他內心的悲痛。(2)“慟絕”壹詞強烈地表達了兄弟間的手足深情。

2、“取子敬琴彈”是為了痛悼和紀念已經死去的兄弟,而說的“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則是寫出子猷心中極為悲傷,所以彈不成曲調,體現兄弟情深。也包含著人琴俱亡的悲涼。

3、子猷叔叔,人死不能復生,您有重病在身,身體要緊,請節哀順便吧!4.由“都不聞消息”推斷子敬壹定已經死了。 王子猷和王子敬深厚的兄弟之情。

5.子猷先前之所以“不悲”“不哭”是因為他自知自己將不久於人世,到那時又將和弟弟在九泉之下相見了。但後來發現琴因主人亡而音調不調了,琴隨人亡了,睹物思人,觸景生情,內心的悲痛無法排解,所以才“擲琴”並“慟絕良久”6.“不調”既是寫實際情況,也包含了“人琴俱亡”的淒涼,反映王子猷極度悲傷的心緒。

7.略8.圍繞“生病和悲痛”談。9. 略《管寧割席》10.子敬子敬,人琴俱亡。

詩句: “獨在異鄉為異客 ,每逢佳節倍思親” “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三:13、解釋下列加點字在文中的意思。(1)王子猷、子敬俱病篤____________ (2)何以都不聞消息___________(3)弦既不調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因慟絕良久_______________14、用現代漢語寫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2)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15、課文開頭寫子猷”了不悲”“都不哭”,後來又寫他”慟絕良久”,這是否矛盾呢?請說說妳的看法。

(4分)參考答案:13.(1)都 (2) 總,竟 (3) 協調 (4) 痛哭,極度悲哀14.(1)為什麽總聽不到(子敬的)消息?這(壹定)是他已經死了。(2)(子猷)壹直走進去坐在靈床上,拿過子敬的琴來彈,幾根弦的聲音已經不協調了。

15.子猷前面之所以不悲痛,是因為他自知自己也不久於人世,到那時就將和弟弟又在九泉之下相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