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以下完全原創哦!)
貫穿這首詩始終的線索是“悲”。首聯以非常有鏡頭感的詩句奠定全詩的悲涼基調,有仰視(風急天高)有俯視(渚清沙白),有顏色(清、白)有聲音(風急、猿嘯),有廣角(天高、猿嘯、渚清、沙白)有特寫(鳥飛回),寥寥數筆讓人身臨其境。頷聯在此基礎上以大特寫聚焦落木、長江兩個意向,點出其形之“無邊”、“不盡”,與其神之“蕭蕭”、“滾滾”,進壹步強化沈郁而開闊的感覺。
頸聯筆鋒壹轉,詩人的形象出現了,前文中“悲”的來由有了線索。而這十四個字,造就了詩歌史上著名的“十重悲”。“秋”者本悲,“悲秋”之人愈悲,於離家“萬裏”處悲秋而愈悲;“作客”本悲,“常”作客則愈悲。上句就有五重悲。同理,下句中,“病”、“多”病、“百年”(指詩人年過半百,誇張而言百年)多病,“登臺”、“獨”登臺,又五重悲。十四字有十重悲。“悲”壹話題寫到老杜此句,可算登峰造極。
老杜詩歌,很多都先滿篇鋪陳,或極力渲染,最後點明悲之緣由,讓人唏噓不已。此篇卻不同。前三聯如此重負,尾聯卻沒有釋放掉,詩人沒有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最後“安得廣廈千萬間”那樣奮起,甚至沒有像《登嶽陽樓》結尾“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那樣發泄,而只是想想臉龐的鬢角,停下手中的酒杯而已。然而這樣結尾,卻更震撼人心,因為老杜詩歌中說不盡的話題就是憂國憂民,已不用再點明,而無限的悲苦強咽腹中,卻是怎樣壹種擔當。而更有可能的是,詩人本身也承擔不能,哀號無力了。
因此,本詩貫穿始終的主線,就是“悲”,是家國身命的多重悲,是與老杜詩歌的壹貫主題相壹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