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名
陶淵明
別稱
陶潛
字號
字元亮
號“五柳先生”
所處時代
東晉→南北朝
民族族群
漢族
熱點關註
解讀 陶淵明:我用盡了全力,才能過上平凡的壹生
但沒踩過坑的人,不足以談人生,畢竟過想要的生活,總需花點力氣,經個壹波三折什麽的! 雖然過著簞食瓢飲,陋室小巷的平凡生活,可有酒有詩有朋友,我是樂在其中啊。...
2019-09-20
解讀 陶淵明酒後囧事多,這件事是他最明智的選擇
生活在東晉將亡、故國南北分裂時期的陶淵明,被譽為中國“古今隱逸詩人之宗”,田園詩人的鼻祖。 不慕權貴,不戀權棧,毅然決然丟下烏紗帽而回家種地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自得其樂,活出了人生的另壹番精彩。...
2019-04-20
解讀 陶淵明不為五鬥米折腰,是氣節還是托詞?
想當年陶淵明因養家糊口而出仕,也沒見得他有多氣節。所以現在辭官歸隱,也氣節不到哪兒去。說他多崇高多偉大,顯然有些勉強,是說者的壹廂情願,或後來者有意擡高和標榜。...
2018-03-04
快速
導航
文學成就
人物評價
軼事典故
史書記載
家庭成員
後世紀念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淵明曾祖或為陶侃(尚存爭議,但二者的親緣關系是肯定的[4] )。外祖父孟嘉,晉代名士,娶陶侃第十女。祖父做過太守(祖父名字有二說,或名岱或名茂[5] ),父親是個“寄跡風雲,寘茲慍喜”的人,具體事跡已不可考。有壹庶妹,小淵明三歲,後嫁給程姓人家,故陶詩文提及她時稱程氏妹。就其父尚有壹妾看來,淵明最初的家境不算太壞。八歲時淵明父去世,家境逐漸沒落。十二歲庶母辭世,淵明後來作文章回憶這段往事時寫道:“慈妣早世,時尚孺嬰。我年二六,爾才九齡”(《祭程氏妹文》)。二十歲時家境尤其貧困,有詩可證:“弱年逢家乏”(《有會而作》)。
酉陽桃花源五柳廣場雕塑
淵明“自幼修習儒家經典,愛閑靜,念善事,抱孤念,愛丘山,有猛誌,不同流俗”。[6] 《榮木》序曰:“總角聞道”,《飲酒》其十六:“少年罕人事,遊好在六經”,他早年曾受過儒家教育,有過“猛誌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的誌向;在那個老莊盛行的年代,他也受到了道家思想的熏陶,很早就喜歡自然:“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其壹),又愛琴書:“少學琴書,偶愛閑靜,開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見樹木交蔭,時鳥變聲,亦復歡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意淺識罕,謂斯言可保”(《與子儼等疏》)。他的身上,同時具有道家和儒家兩種修養。[7]
仕宦生涯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饑所驅。傾身營壹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級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裏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閑居。
借山歸隱圖(佟春鳳國畫作品)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壹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壹展宏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念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