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磚黛瓦之間,身著荊釵布裙的江南女子,走過青色的瓦沿,曲折的巷口,婀娜的眠柳,去看那隱藏在詩詞裏的宋朝煙雨唐朝風,勾起落花搖曳的壹絲哀愁。以下是語文唐詩宋詞鑒賞,歡迎閱讀。
語文唐詩宋詞鑒賞1鷓鴣天
楓落河梁①野水秋,淡煙衰草②接郊丘。醉眠小塢③黃茅店,夢倚高城赤葉樓④。天杳杳⑤,路悠悠⑥。鈿箏⑦歌扇等閑休。灞橋楊柳⑧年年恨,鴛浦芙蕖⑨葉葉愁。
註釋
①河梁(hé liáng):代指送別之地。舊題漢李陵《與蘇武》詩之三:“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後因以“河梁”借指送別之地。
②衰草:幹枯的草。
③小塢(wù):小山村的客店。塢:四面高中間低的山間村落。
④赤葉樓:周圍種了楓、槭類樹木的樓,這裏指裝修豪華的房子。赤葉:生長在我國中部的壹種樹葉茂密的樹木。
⑤杳(yǎo)杳:形容幽靜深遠的樣子。
⑥悠悠:遙遠悠長。
⑦鈿(diàn)箏:指奏樂。鈿:用金片做成的花朵形的裝飾品;或在木器上和漆器上用螺殼鑲嵌的花紋。
⑧灞(bà)橋楊柳:漢人送別,在灞橋折柳,放“灞橋楊柳”意指離別。灞橋折柳是灞橋的壹個頗有名氣的故實,《三輔黃圖》在“灞橋”條下說:“漢人送客至此,折柳贈別。”《開天遺事》還說:“來迎去送,至此黯然,故人呼為斷魂橋。”在長安成為漢唐京都的漫長歲月裏,灞橋是眾多外放官員離京餞別的理想之處。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上有無花之古樹,下有傷心之春草。
⑨鴛浦芙蕖(qú):意指年華老去,自傷遲暮。其出自詩人賀鑄。賀鑄《踏莎行》雲:”楊柳回塘,鴛鴦別浦“,是說浦中的綠荷於”紅衣脫盡”後,再也沒有”蜂蝶“來依慕。代指年華老去。芙蕖:荷花的別名。如:蕖華(即蓮花);蕖影(蓮花影);蕖耦(即蓮藕)。
白話譯文
紅彤彤的楓葉已經雕落了,剩下光禿禿的老樹幹,站在河橋上壹望,野水退落,呈現出秋的寂寥。喝醉了躺在小山村裏面破舊的屋子裏面,睡夢中卻是睡在富麗堂皇的高樓中。
天是那麽遙遠,路是這樣的悠長。和心愛的人奏樂執扇的時間已經壹去不復返。灞橋邊的楊柳長的依然很旺盛,但水中的荷花已經脫去華麗的外衣。看到他們這些景象,就想到了自己逝去的年華。
創作背景
徽宗大觀、政和之際,蘇庠曾依蘇固與徐俯、洪芻、洪炎、潘淳、呂本中、汪藻、向子諲等結詩社於江西,在澧陽(今湖南澧縣)築別墅以供遊憩。高宗紹興年間,蘇庠與徐俯同被皇帝征召,只有他自己不前往朝廷,隱居直到去世。此詩寫於詞人推掉皇帝征召遊玩於山水,路過壹小山村時見景思情有感而發。
賞析
該詞上闋寫旅途風景、詞人醉夢情景,下闋言離愁別恨,抒發懷人的感情,整首詞層次清晰,語盡而意不盡。
“楓落河梁野水秋,淡煙衰草接郊丘”壹句寫途中秋景,以“河梁”作為觀景的出發點,視線遍及周圍紅葉掉光的楓樹,枯澀幹涸的“野水”,遠處淡淡繚繞的煙氣霧靄,連天的郊野、山丘,以及漫山遍野的衰瑟秋草。這兩句,準確而傳神地抓住最能表現秋月黃昏郊原景色的典型化物象,富有立體感地描繪出壹幅旅人眼中的秋色圖景,渲染出秋的寥廓與蒼涼、蕭瑟,詞人將觸目所及的景色,濃縮在短短十四個字內,由近及遠描繪出深秋的蕭條氣象,從而引發詞人愁苦的情緒,因此下文“醉眠小塢黃茅店”壹句便接續得十分自然。
但從詞意上來看,從寫景直接過渡到“醉眠”,中間其實留有空白。小令因其篇幅短小,故而不可能鋪排渲染情感的演變。此處景物中蘊涵的情緒,只能由讀者親自去體會。
詞人行至山中村落,進到壹家茅草搭蓋的陋店,飲而醉,醉而眠,眠而人夢,“夢倚高城赤葉樓”,夢見自己回到了繁華的城市,在壹座遍值楓樹的高樓上斜倚欄桿。詞意到此戛然而止,詞人並未交代他在那座“高城赤葉樓”上做了什麽,但聯系“醉眠”壹句來看,身在陋店,夢見高樓,現實與夢境的對比,十分鮮明,因而加倍表現出詞人的愁深難解。夢中的“赤葉”與此前所見“楓落”相照應,筆致細密。詞人因見“楓落”而生愁,以致人夢得見,景情交融的蘊藉不露,競至於此。
下闋由醉夢至清醒,只見“天杏杏,路悠悠”,詞人仍行走在無邊無際的征程之中。這壹句仍是狀寫眼前之景,“杳杳”、“悠悠”兩個疊詞,余韻悠長,備顯惆悵憂傷。天遠路長壹方面是實寫,另壹方面也是詞人情緒外化的結果。因做了壹場好夢,醒來之後,原本就很長的路途此時顯得更長了,不知何時才能走完,也不知何時才是歸期。
詞人滿懷愁情,想到夢中高樓之上的美好時光,再聯系現實中的冷清寥落,不由得感嘆“鈿箏歌扇等閑休”,那些歌舞歡笑的生涯,輕易就結束了。“等閑”二字,點出現實的無情和不由分說。緊接著,自然接出“灞橋楊柳年年恨,鴛浦芙蓉葉葉愁”的傷感慨嘆。
結尾兩句抒寫別恨和遲暮之感。“年年”說明別恨無止無盡,暗合前面“天杳路悠”之語。“葉葉”則表示愁之深廣沈重。詞人浪跡天涯,到處播下相思情種,離別於他自然是時有發生的了。“鴛浦芙蓉”句,化用賀鑄《踏莎行》中“楊柳回塘,鴛鴦別浦。綠萍漲斷蓮舟路。斷無蜂蝶慕幽香,紅衣脫盡芳心苦。”句意,言浦中的綠荷於“紅衣脫盡”(即繁花雕落)後,再沒有“蜂蝶”來依慕(即無人垂顧)了。灞橋楊柳年復壹年的離苦別恨,水中的夏荷壹經雕落,便只余荷葉,“愁”自己在秋冬來臨之際,將逐漸枯老。此句既與“秋”的蕭瑟相呼應,又流露出詞人對自己長年羈旅在外、年老體衰的'深沈喟嘆。此二句以精美工整的對仗,借物言情,表達了詞人哀嘆流年、自傷遲暮的深沈悲慨。
名家點評
當代詩評家洪柏昭評價:“全詞言短意長,含蓄有味,寫景言情,皆臻佳境;且格律工細,語言醇雅,深得小令創作三昧,是宋詞中的上乘之作。”
詞人介紹
毛滂(1064——?),字澤民,衢州江山石門(今屬浙江)人。宋哲宗元佑年間(1086——1094)為杭州法曹,蘇軾曾加薦舉,晚年與蔡京亦有交往。官至祠部員外郎、知秀州,壹生仕途失意。其詞受蘇軾、柳永影響,清圓明潤,別樹壹格,無秾艷詞語,自然深摯、秀雅飄逸。其詞對陳與義、朱敦儒乃至姜夔、張炎等人的創作都有影響。有《東堂集》,詞集為《東堂詞》,存詞200余首。更多古詩詞賞析內容請關註“”
石頭城——唐劉禹錫
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墻來。
賞析:
石頭城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原為楚國金陵邑,孫權重建改用此名。它北臨長江,南瀕秦淮河,相傳諸葛亮觀看山頭形勢,嘆息“鐘山龍盤,石頭虎踞,帝王之宅也”。這是劉禹錫七絕組詩《金陵五題》的第壹首,把劉禹錫稱為“詩豪”的白居易對之“掉首苦吟,嘆賞良久”,稱贊“石頭題詩雲: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後之詩人不復措詞矣”。劉禹錫將這些話錄入組詩引子,可見他自視此詩為得意之作。金陵為六朝(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古都,當時殿閣富麗、聲色繁盛,壹班君臣不惜以亡國作代價來追歡逐笑。但自從隋朝滅陳,唐高祖又把揚州都督府從金陵移到揚州後,這裏就變成古城荒草的世界,變成歷代詩人憑吊歷史滄桑的對象物。劉禹錫此詩,妙就妙在它以淡遠的筆墨,寫石頭山、長江潮,寫故國空城受山圍潮打,卻寂靜得沒有什麽帝都氣象的生命力反應。山圍得周遭嚴密,似乎還可以令人聯想到當年虎踞龍盤的模樣;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見到的只是空城,已經不知當年的燈火樓臺、徹底歌舞的繁華為何物了。
詩歌由地寫到天,在地上失落了的,想從天上找到答案。秦淮河東面那輪由古照到今的明月,想必領略過昔時那種醉生夢死的繁華的,但它升起東方、待到夜深,也還只是清光飄零地從城垛(“女墻”)上照進城來。詩人隨手拈來山、城、水、月等常見的意象,別具匠心組合成“意象之城”,進行了城與人之間探究歷史奧秘的對話。意象之間相互映照折射,形成了意象集成的效應,講述著壹個沒有故事的故事,壹個關於歷史滄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壹個具有宇宙意識的關於常與變、瞬息與永恒的故事。這樣的詩人也就是哲性詩人、或詩性哲人了。
這首愁情詞由春愁離愁寫起,再寫失戀之愁和嘆老嗟卑之愁,省略或者說是虛化了具體時空背景,仿佛將詞人壹生所經歷之愁都凝聚濃縮在壹首詞中了,很富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上片前三句寫初春的離別,並未出現告別的對象而悲淚滂沱,已寓無限隱情。“猶記”兩句轉為憶舊,“多情”指戀人,“系歸舟”指飄泊重逢的激動。“碧野朱橋”是當日系舟處所,又是今日處境。“當日事”唯存記憶,而眼前是“人不見,水空流”。即謂再度離別,再度“歸來”時,已無人“系舟”,只見水流了!幾個波折,訴盡赴約而不遇的絕望哀情。換頭“韶華”句為議論,道破人生真理,此理雖為常理常情,但由詞人體味人生後道出則有極哀切的意蘊。這青春不再,年華易衰,才是“恨悠悠”的終極原因,何況春天又壹次完結了哩!此悠悠長恨,當然將詞人仕途不遇、理想落空的傷感融註其間了。最後,將愁恨之淚化作春江,極盡誇飾之能事,卻仍“流不盡,許多愁”!妙在“流不盡”!此喻,在李後主“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的比喻基礎上,又翻出壹層新意,乃脫胎換骨,點鐵成金之法。
此詞結構布局極縝密。下片“飛絮落花”印上片“楊柳弄春柔”;“登樓”印“離憂”;“春江都是淚”印“淚難收”;“韶華不為少年留”總提全詞命意,天然渾成,意態兼善,神韻悠長。
語文唐詩宋詞鑒賞2讀了壹個寒假趙清華老師主編的《唐詩宋詞鑒賞》壹書,對於我這類經歷了高考中所謂的“鑒賞”題目的人群來說,的確是壹個不小的震撼。首先,我們在課上了解到了與“標準答案”不同的見解,壹些已經成為思維定勢的理解也受到了全方位的挑戰。這不得不使我陷入了思考:唐詩宋詞鑒賞的目的究竟是什麽?該如何“鑒賞”呢?
唐詩宋詞鑒賞也是壹種文學鑒賞。文學鑒賞作為文藝學的理論組成部分,顧名思義,它是以文學欣賞活動作為自己研究對象的。它是讀者閱讀文學作品時的壹種審美認識活動。讀者通過語言的媒介,獲得對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的具體感受和體驗,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強烈反應,得到審美享受,從而領會文學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內容。換句話說,我們鑒賞唐詩宋詞的目的,是理解唐詩宋詞中所包含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放眼望去,唐詩和宋詞加起來千千萬萬,但是詩人寫詩,詞人填詞的目的無非就是壹句話:詩言誌,詞緣情。而我們鑒賞的就是詩詞字裏行間所透露出來的情誌。而這些情誌,很有可能是我們現代人所不曾擁有的,也有可能是我們這個年紀所無法體會的,也有可能是我們從來沒有感觸過的。此時,我覺得,想象對於詩詞鑒賞是壹個十分重要的能力。詩人和詞人與我們生活在不同的年代,與我們的心境也可能截然不同,而我們要設法通過詩詞了解他們的內心。沒有想象,沒有通過想象之後的代入感,我相信很多人是不會了解詩人和詞人在何種情況下,寫下如此的詞句。比如柳宗元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對於生長在南方的我來說,肯定沒有什麽寒雪獨釣的經歷。但是如果把自己想象成那個蓑笠翁,總有壹股隱隱的寒氣從身體中透出的感覺。這樣,也稍稍能理解了什麽叫做“千萬孤獨”。但是,現在有很多的鑒賞,並不是站在古人的立場上出發的。鑒賞之人並沒有把自己代入詩詞中,代入作者的思緒中,而是單方面的通過自己腦補,從自己立場出發的理解。這樣便違背了唐詩宋詞鑒賞的目的,妳理解的不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自己的思想感情。
唐詩宋詞的鑒賞是壹件十分困難,復雜,繁瑣的作業。因為我們所要做的是“鑒賞”唐詩宋詞。何謂鑒賞?周汝昌說過“從這個“鑒”字說起,俗話古玩文物有鑒定家,人家壹看知真假好壞,也鑒定那可不得了,那權威,人家學識淵博,眼也厲害,壹看這不行,有的那個化伸開壹點,轉起來轉起來,人家這個鑒定家有如此權威性,我們對古人的唐詩宋詞,能夠這樣對待嗎,太狂妄了,我們能懂幾分呢。”的確,鑒賞是壹個分量很重的詞,並不是幾句輕飄飄的感想就能完成。最近的確在書市上流傳著壹些帶著明顯快餐文化的唐詩宋詞鑒賞集。不管其裝訂如何華麗,紙張質感如何順滑,插圖如何多彩,其文化含量和其實質內容壹樣顯得空洞,蒼白而又無力。我也壹直在想,無論我們如何想象,如何代入,畢竟我還是我,我不是,也絕對不可能是作者,又沒有可能我的想法其實和作者完全背道而馳,又沒有可能作者有什麽隱晦的感情我沒有察覺,或者我畫蛇添足壹般的想得太多了?這就要依靠眼力了。那種從層層文字中剝絲抽繭壹般的能力,那種透過現象看到本質的能力,那種手術刀壹般的,能夠明確的剖開條理的能力。很顯然,這種能力是和積累成正比的。蘇軾有雲:“厚積而簿發,博學而約取”。看得多了,自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提高了。不過轉念壹下,像我們這種理工科學生,天天打交道的是各種公式,定理。這是有客觀的正確與否可以衡量的。而文學,特別是詩詞,完全是壹個主觀的世界,就算是同壹篇文章,同壹首詩詞,不同人看到會有不同的理解。這也在所難免,或者說這才是文學鑒賞的樂趣所在。在這個世界沒有絕度的正確存在,有的只是誰的理解更能體現出作者的感情,誰的眼力夠好能夠看到他人所不能看到的東西。顯然,這也能激發出辯論,激發出思想的碰撞。文學鑒賞不需要壹家之言,要的是百家爭鳴。眼力也能在與他人的對立,交鋒,理解,融合中得到提高。
就像剛剛說到的,文學鑒賞需要交鋒,需要辯論,需要表達自己的觀點。唐詩宋詞的鑒賞也壹樣,不,應該說是更需要。表達對於鑒賞來說不可或缺。如何讓他人理解妳的鑒賞,如何讓他人相信妳的理解,這些對表達能力的要求更上了壹層樓。好的鑒賞本身對於要鑒賞的詩詞也是壹種加成。王國維的《人間詞話》便是壹個不錯的例子。我覺得唐詩宋詞的鑒賞很大程度上,與翻譯的工作很接近。這裏的翻譯並不是指將詩詞翻譯成短文這種打破原文韻律和節奏的不合時宜的事情。而是指將詩詞中出現的意象,所展現的意境,所表達的感情通過自己的文字,復顯給讀者。鑒賞的作用,某種程度上說也是壹種橋梁,彌補了作者和讀者之間的代溝。所以,良好的表達能讓人明白妳所主張的理論,而優美的表達則可以使妳所要鑒賞的詩增光添彩,與妳的鑒賞相得益彰。好詩配上美文,這簡直就是絕配啊。
以上,就是我這個寒假讀《唐詩宋詞鑒賞》這本書後,對鑒賞的感想。這些都是我感性為之,並沒有進行過細致的推論和研究。只是對這本書上所學到的內容的壹點感想。
語文唐詩宋詞鑒賞3我們怎麽開始呢,我們這個開頭是很難的,萬事開頭難,大家要聽我,妳第壹句話要說什麽,我正在考慮這個,我始終沒有考慮好。我也沒有想到,我們今天是如此壹個盛會,諸位來賓朋友,破費了假日的時間,寶貴的時間,坐在這裏聽我講,非常感謝。
但是我們今天定的這個題目是,《唐詩宋詞的鑒賞》,這個題目不太好講,如果讓我講紅樓,我心裏有點譜。雖然講不好吧,大致有幾個頭緒,我能夠說得比較清楚,今天講這個,我實在沒有壹點把握,我說的都是老實話,不是客套。我能夠講到什麽地步,能夠使大家比較滿意,還不虛此行,那我就太榮幸了,恐怕達不到這個目的,如果講的更壞的呢,講好了有鼓掌喝彩,講失敗了,諸位毫不客氣抱以倒彩,這是我們過去梨園中的規矩,可以抱倒彩,說妳這個不好,這個毫無關系,這是群眾的壹種評價。
我的本行呢,數十年來是弄詩詞的,紅學是我的業余,帶著玩票的性質,可是後來涉足於紅學,就拔不出腳來了,這個是無可奈何的事情。今天到這裏來講唐詩宋詞,我還是非常高興,我喜歡唐詩宋詞,但是唐詩宋詞,講起來是很困難的,我們首先要實事求是地,認識這壹點,這個困難存在幾方面,好多方面。比如說,唐詩妳要有教材課本,甚至有壹個黑板,光聽不行,遇到困難關鍵的地方,寫壹寫 看壹看,遇到哪個字,什麽詞比較好辦,這個完全聽我的嘴,就受到限制。
同時我是天津人,我盡管在北京住了幾十年,我嘴裏邊那個天津口音,還是濃重得很,諸位聽起來可能也聽不懂,這都是困難,再壹個困難,這不是題外的話,這是題內的話。我們講鑒賞,什麽叫鑒賞,因為現在通用了這個詞,自從上海辭書出版社,開始編著了《唐詩鑒賞大辭典》,《宋詞鑒賞辭典》,由此風行於天下,都是鑒賞集,什麽的多的不得了,但是真正的鑒賞,我們先說這個“鑒”字,什麽叫“鑒”,我們要鑒賞唐詩宋詞,首先要學會咬文嚼字,咱們從這個“鑒”字說起,俗話古玩文物有鑒定家,人家壹看知真假好壞,也鑒定那可不得了,那權威,人家學識淵博,眼也厲害,壹看這不行,有的那個化伸開壹點,轉起來轉起來,人家這個鑒定家有如此權威性,我們對古人的唐詩宋詞,能夠這樣對待嗎,太狂妄了,我們能懂幾分呢。所以壹個“鑒”字用起來,我覺得需要慎重壹點,可是現在沒有辦法,因為這個詞通行了,妳找壹篇名作,妳鑒賞妳講給我們聽,不是這樣的,那是壹個很有限的小的形式,我今天講的不是那個重點。我希望能夠提出幾點來,請大家我們彼此交流體會,鑒賞當中有需要註意這些點,這是我的目標,這壹點請大家先給予理解。所以我說,我們講壹講鑒,也不是題外,否則的話妳自己覺得,我是在鑒賞嗎,我自己就拿不準 是吧,那個“鑒”字的本身,那個篆字非常有趣。我這裏說 妳們的是對的,我只能夠從我這裏說,左邊壹個大眼睛,像個星月形 當中壹大圓圈,眼珠子 眼睛,右邊壹個彎著腰的壹個小胳膊,就是人的側影,兩筆就是人的側影 象形,那叫我們的象形,不是那個真的那個像標本畫壹樣,連細節都畫出來,那個象形。這是我們漢字的創造,先明的智慧 底下壹個盤子,盤子當中壹個點,就是我們看的那個對象,說這個人彎著腰瞪著壹個大眼睛,看這個盤子裏面,他觀察的那個對象,這是“鑒”。
歸到我們的主題,我們要對古人詩詞的創作,好的名篇佳句,我們要鑒,妳鑒什麽呀,妳有多大(水平),妳的水平夠什麽層次,我們首先要想這個,我們讀懂了古人的話,古人那是說什麽,他有沒有針對性,壹系列的問題,不是拿過壹首詩來,七言絕句,“半畝方塘壹鍵井,天光雲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惟有源頭活水來”活不要念和,和水來就不好聽來,南方人的那是個入聲字,是個仄聲就這麽念,二十八個字這就鑒賞。從何說起,這兩個字這裏邊的學問就大了,孟子說 孟子幾句最精彩的話,我們中國文學史文化史上,必不可忘的這幾句話,說誦其詩吟誦,詩是要誦的,不是讀也不是今天這個朗誦,古人要有聲調的音 音詩,“誦其詩 讀其書 ,不知其人 可乎”, 那行嗎?不行,怎麽辦呢,底下孟子說了,“事以論其世也”,所以我們要論他那個世,他生活的那個時代,這是我們先秦聖賢所說的話,對我們有啟示,我們有壹句成話叫知人論世。就是從這兒來的,把這幾句話濃縮簡明化,四個大字 “知人論世”,這是我們漢字漢語最美的地方,大家要體會,我們那個漢字漢語太可愛了,太寶貴了。好 我們的壹首唐詩宋詞,要知其人 要論其世,這個是拿下來串講串講,這個字怎麽講,是這麽回事嗎?不是的,我們要真正讀懂古人壹篇作品,要需要我們很多先決條件,這是我今天首先要提出來,和大家***同討論的壹個問題。
我們中國向來有詩國之稱,從上到下古古今今,人人幾乎都喜歡詩,甚至於做詩,世界上沒有第二個國度,詩的普遍性,普及性有這麽大的,這是事實。但是我們中華是怎麽產生的呢,我粗粗想來,有這麽三大方面,
第壹是我們中華民族,人類最高智慧所創造的,這個漢字語文,因為我們中華詩就是漢字文學,對不對,哪裏也離不開漢字,還有什麽中華詩詞,我想這個沒什麽問題,但是這個漢字太美妙了。我認為是我們民族,最高智慧的壹個創造,全世界各民族都是拼音字為主,創不出這麽壹種文字來,壹切鑒賞唐詩宋詞的,各式各樣的心得體會,正面的反面的,問題疑問不懂,都有漢字大根源那裏發生、產生,這是第壹。
第二、 我們中華民族的,審美眼光與別的不同,他看宇宙、天地、山川、萬物、草木,壹切壹切它有自己的壹個審美觀,他認為這樣,別人看不出這個裏邊那個美,他看出來了,或者說別人認為那樣子美,他說我們的美這樣,由這裏那個詩人,由於他審美的眼審美的心,他才發生了詩是吧,這是第二講的很簡單很粗略,
第三壹點,中華民族詩人的表現手法,極為獨特妳有好的漢字,妳有好的審美獨特的眼光,妳不會表達表現,那妳能有好詩不可能是吧,妳寫出來那個是詩嗎,能夠打動我們的心靈心弦,不太可能,那麽這樣子說起來,這第三點表現才能,獨特的表現手法,極端重要是不是,由這三大點組合起來,才構成了我們中華的,高水平的極為美好的那個詩詞,宏觀的說完了,然後我們應該說壹說,要具體的某壹個詩人,那麽這個又怎麽壹個情況,他是什麽樣的壹個人,他做詩是怎麽壹回事,也應該說幾句,什麽樣叫詩人?詩人的定義是什麽?他會寫詩,老詩人的詩是五言七言,平平仄仄,新的是白話詩,自由體等等這個,他會這樣的,我不寫散文,我那個話都不連著,我把它壹句句排起來,我詩人我是詩人嗎?我這個詩人太好當了,那裏邊有多少詩。
聽見壹個北大的老教授,說了這麽壹句話,使我大為震動,老教授說 看完了《全唐詩》,均有壹千多首是詩,其他的都不是詩,這話怎麽講就是排列出來,句子整齊押韻,這看起來像詩,不是詩,因為它那裏邊沒有那個質,沒有那個素,它本身沒有詩,它是采了詩的形式,來表達他的某些要說的話。哎呀,讓他這樣壹說,這唐詩也不是每壹首都好,這確實是需要“鑒”,那個老教授大概就是說,他鑒的、他分析、他看出來,這個根本不是詩。有兩個例子我親身的體會,就是兩大名家 唐代是白居易,宋代是陸放翁、陸遊,盛名傳遍世界,唐詩我幾乎沒有很好地讀過,我惟獨這兩位大家的全集,我耐著性子,不是愛著性子 ,耐著性子,這就是我們天津的麻煩。那個“耐”和“愛”分不清,我耐著性子讀,白居易全集和陸遊的全集,讀得我是昏昏欲睡,真正好的能打動我的,吸引我的卻是很少很少,如果我們不承認這壹點,那就談不到壹個“鑒”字了,是吧 這個“鑒”是實事求是,謹慎謙虛地“鑒”,而不是狂妄的,哎呀,我這個眼怎麽搞,不能是這個,但是呢,我們要培養自己壹點真正辨別,審辯的能力。
這個還是需要,那個不是詩,這個多的不得了,所以,南宋的大家,楊萬裏他說他的詩論是,諸位聽起來可能驚訝,那個詩,我剛說了,詩是漢字產生的,他說,詩是文的壹種,去文把文去了才有詩,所以這個詩講立意新,去意把意去了才有正詩,諸如此類去理,有的是專門講理的,說道理的詩,他在詩裏邊跟人辯論呢,這也叫詩,他就用這種方式說話,去文、去理、去意,說連個意都沒有了,那還叫作品,那還叫文學,那更怎麽還這樣的才叫詩,我們怎麽理會這位大詩人的,這個說話的用意,我們學古人的東西,妳不要死在他句下,妳要活,妳要體會他要說的是什麽,妳別跟他字面上打架,我說了這麽多話的意思。
歸結壹句,反正妳看他形式上,寫得像詩的不壹定是詩,會寫這樣詩的人,不壹定就是真詩人。我說話很啰嗦,但是我把這個表出來,這個幫助我們來鑒賞,先鑒然後才談到那個賞,什麽是“賞” 交流,古人的心、我的心碰在壹起,有***同語言,有***同感情,才能夠體貼,他是那麽,我明白了,這才叫詩詞的“賞” 賞析,我們文詞妳必須不要忘記,我們漢語裏的千百年來,創下的那些詞句裏的選字,那個含義它不叫別的,叫“賞心”,然後作為真正的詩人,還有壹個最重要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