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小民從來不可輕”出自表達了民眾對於“吏”的壓迫勇敢抗爭的堅韌意誌。東漢是樂府民歌興盛的時期,其中的壹些民謠足當時社會階級最直接、最真實的反映,具有往烈的戰鬥性和鮮明的時代精神,歌謠的傳播形成了反抗壓迫的積極影響。
擴展資料:
詩句來源:
"小民發如韭,剪復生;頭如雞,割復鳴。吏不必可畏,從來必可輕。奈何望欲平。"出自崔寔的《政論》。《政論》具體的內容有提倡節儉,禁止奢僭,反對貪汙壓榨,主張地方官要久任,提高官吏待遇以養廉,以及實行徙民實邊來調整人口與耕地的比例等。
賞析:
歌謠的壹、三、四勻通俗易懂,唯有第二句“頭如雞,釗復鳴”誰曾見過釗掉頭的嗚還能啼鳴?解釋這句話的關健在於要認識到這壹首民謠是勞動人民強烈感情的自然流露,是脫口而出的所謂“天拓”。這就不同於其有嚴密退樣的科學語言。因此,這首民謠走流傳社會下層中,被人們記錄下來,載入典籍。
參考來源:崔寔-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