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 舍
自幼就見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這類的詞句。這曾經發生過不太好的影響,使人怕到北邊去。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裏的天比別處的天更可愛,空氣是那麽清鮮,天空是那麽明朗,使我總想高歌壹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壹碧千裏,而並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綠的,小丘也是綠的。羊群壹會兒上了小丘,壹會兒又下來,走在哪裏都象給無邊的綠毯繡上了白色的大花。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麽柔美,就象沒骨畫那樣,只用綠色渲染,沒有用筆勾勒,於是,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壹首奇麗的小詩。在這境界裏,連駿馬與大牛都有時候靜立不動,好象回味著草原的無限樂趣。紫塞,紫塞,誰說的?
這是個翡翠的世界。連江南也未必有這樣的景色啊!
我們訪問的是陳巴爾虎旗的牧業公社。汽車走了壹百五十華裏,才到達目的地。壹百五十裏全是草原。再走壹百五十裏,也還是草原。草原上行車至為灑脫,只要方向不錯,怎麽走都可以。初入草原,聽不見壹點聲音,也看不見什麽東西,除了壹些忽飛忽落的小鳥。走了許久,遠遠地望見了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壹條帶子。河!牛羊多起來,也看到了馬群,隱隱有鞭子的輕響。快了,快到公社了。忽然,象被壹陣風吹來的,遠丘上出現了壹群馬,馬上的男女老少穿著各色的衣裳,馬疾馳,襟飄帶舞,象壹條彩虹向我們飛過來。這是主人來到幾十裏外,歡迎遠客。見到我們,主人們立刻撥轉馬頭,歡呼著,飛馳著,在汽車左右與前面引路。靜寂的草原,熱鬧起來:歡呼聲,車聲,馬蹄聲,響成壹片。車、馬飛過了小丘,看見了幾座蒙古包。
蒙古包外,許多匹馬,許多輛車。人很多,都是從幾十裏外乘馬或坐車來看我們的。我們約請了海拉爾的壹位女舞蹈員給我們作翻譯。她的名字漂亮——水晶花。她就是陳
旗的人,鄂溫克族。主人們下了馬,我們下了車。也不知道是誰的手,總是熱乎乎地握著,握住不散。我們用不著水晶花同誌給作翻譯了。大家的語言不同,心可是壹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妳說妳的,我說我的,總的意思都是民族團結互助!
也不知怎的,就進了蒙古包。奶茶倒上了,奶豆腐擺上了,主客都盤腿坐下,誰都有禮貌,誰都又那麽親熱,壹點不拘束。不大會兒,好客的主人端進來大盤子的手抓羊肉和奶酒。公社的幹部向我們敬酒,七十歲的老翁向我們敬酒。正是:
祝福頻頻難盡意,舉杯切切莫相忘!
我們回敬,主人再舉杯,我們再回敬。這時候鄂溫克姑娘們,戴著尖尖的帽兒,既大方,又稍有點羞澀,來給客人們唱民歌。我們同行的歌手也趕緊唱起來。歌聲似乎比什麽語言都更響亮,都更感人,不管唱的是什麽,聽者總會露出會心的微笑。
飯後,小夥子們表演套馬,摔跤,姑娘們表演了民族舞蹈。客人們也舞的舞,唱的唱,並且要騎壹騎蒙古馬。太陽已經偏西,誰也不肯走。是呀!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
碧草話斜陽!
人的生活變了,草原上的壹切都也隨著變。就拿蒙古包說吧,從前每被呼為氈廬,今天卻變了樣,是用木條與草桿作成的,為是夏天住著涼爽,到冬天再改裝。看那馬群
吧,既有短小精悍的蒙古馬,也有高大的新種三河馬。這種大馬真體面,壹看就令人想起“龍馬精神”這類的話兒,並且想騎上它,馳騁萬裏。牛也改了種,有的重達千斤,乳房象小缸。牛肥草香乳如泉啊!並非浮誇。羊群裏既有原來的大尾羊,也添了新種的短尾細毛羊,前者肉美,後者毛好。是的,人畜兩旺,就是草原上的新氣象之壹。
載壹九六壹年十月十三日《人民日報》
賞 析
語言大師老舍先生在《草原》壹文中故意將互相對立和排斥的描寫巧妙地熔於壹爐,使語言在簡潔中見意蘊、普通中見哲理,生動而鮮明地表達復雜的思想感情。現舉例分析如下:
壹、那些小丘的線條是那麽柔美,就像只用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中國畫那樣,到處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
“翠色欲流”是說翠色將流而未流;而“流入雲際”,則是說翠色已經流入雲間。這兩者是自相矛盾嗎?其實,這非但不矛盾,反而形象地顯現了草原景物的逼真情態。“翠色欲流,輕輕流入雲際”,分別描寫了兩種不同的視覺形象。前句是近鏡頭描寫:草原綠得濃厚將滴,綠得油亮閃光,給人“欲流”的感覺。這是化靜為動,突現草的色澤,草的生命,也抒發了作者無限的熱愛和贊嘆。後壹句是遠鏡頭描寫:極目遠眺,草原與長空相接,濃綠與雲天照映,翠色千裏,連綿不斷,壹直伸向雲天深處。再說汽車在前進,視野中的那些“只有綠色渲染,不用墨線勾勒”的小丘,壹碧千裏的草原,不正在悄悄地流入雲天嗎?
二、這種境界,既使人驚嘆,又叫人舒服;既願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壹首奇麗的小詩。
“驚嘆”與“舒服”,“願久立”與“想坐下”是互相矛盾的。其實,作者驚嘆的是那從未見過的“壹碧千裏,而並不茫茫”的大草原;舒服的是草原浩瀚、生機勃勃、充滿活力,視野開闊、心胸豁達、令人心曠神怡;“願久立”,是因為草原景色迷人,“連駿馬和大牛都有時靜立不動”,何況是感情豐富的人;“想坐下”,是因為眼底美景沁潤著心田,誘發起激情,要抒發、要表達。正是這矛盾的筆觸巧妙地刻畫出“我”在這種特定境界裏的豐富的內心感受。
三、初入草原,聽不見壹點聲音,看不見什麽東西,除了壹些忽飛忽落的小鳥。
既然“看不見什麽東西”,怎麽還看見“壹些忽飛忽落的小鳥”呢?其實,這是運用了壹種叫“舛(chuǎn)互”的修辭手法。它對某壹事物既全面肯定,又部分否定;或既全部否定,又部分肯定。看見“壹些忽飛忽落的小鳥”,是為了更真切地襯托和強調“初入草原”時的靜感。這是以聲寫寂,以動襯靜,從而突出了遼闊草原寂而不死,靜中見活的生機。
文意是客觀事物在作者頭腦中反映的產物,是作者對客觀事物進行分析研究而得到的壹種認識。由於客觀事物千差萬別,變化多端,作者的認識就有正確與錯誤、深刻與膚淺的區分,這就需要認真體會,反復研究,壹直“煉”到認清事物本質,寫出切中肯?紫的文章來。
這方面,我們要談到第十壹冊老舍的《草原》。文章記敘了作者第壹次訪問內蒙古草原時看到的美麗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熱烈歡迎的情景,表達了蒙古族人民對漢族人民的深厚情誼,充分體現了祖國是各族人民團結友愛的大家庭。這是本文的主題思想,亦即文意所在。
我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新中國成立後,實行平等的民族政策,形成了多民族統壹的大家庭。老舍通過記敘訪問草原的情景,反映民族友愛的主題,提煉出這壹文意,無疑是抓住了社會主義制度下民族關系的真實本質,十分正確。
當然,正確的文意要有恰切的表達。老舍按照初入草原、歡迎遠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內、主客話別的順序記述,註意突出蒙古族人民遠出相迎、熱情款待、親切聯歡的場面,字裏行間滲透著蒙漢人民間的血肉深情。
值得研究的是作者在提煉文意的過程中,把文意濃縮成“蒙漢情深何忍別,天涯碧草話斜陽”兩句詩,寥寥十四字,蘊含著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給讀者留下了回味不盡的余地:
內蒙古草原空氣新鮮,天空明朗,廣袤無邊,壹碧千裏,到處是翠色欲流,令人陶醉,豈不是與“天涯碧草”貼合相應了嗎?詩句中的“何忍別”、“話斜陽”正是“蒙漢情深”的體現和寫照,它又與上文蒙族牧民縱馬奔馳,以主人的身份遠出迎客,盛情款待,歌舞娛賓的描寫有機勾連,桴fu鼓相應,實在恰到好處。
同時,作者引詩作結還收到了揭示題旨、深化文意的效果。“蒙漢情深”“深”在哪裏?作者壹行剛剛踏上草原,就從心底裏油然升起熱愛之情;牧民遠出迎客,歡呼,握手,敬酒,唱歌,表演,雙方親如壹家,融洽無間,更加顯露了蒙漢間的深情厚誼。尤其是“何忍別”突現了主客雙方的內心世界,兩情依依,不忍分別,自然“情深”了,而“話斜陽”則展示了主客雙方的動人情態,話語綿綿,難分難舍,不是“情深”會如此嗎?完全可以說,引詩是對蒙漢民族間兄弟之情的凝煉概括,也是對文意的進壹步拓展和強化。
另外,引詩中的“天涯碧草話斜陽”仿佛壹個特寫鏡頭:主客雙方在壹望無際的草原上依戀不舍地娓娓交談,時間不停地推移,夕陽漸漸西沈,他們竟渾然不覺,這是蒙漢情深的形象映現。他們“話”什麽呢?也許感謝主人熱情接待,也許希望客人不久再來,也許是雙方互相勉勵,攜手並進……這壹余味不盡的特寫鏡頭與“蒙漢情深”的全篇之旨緊相扣合,豈不是進壹步深化了文意嗎?
因此,煉意正確不是壹蹴而就的,有壹個融化、深化、強化的過程。
珍珠鳥
朋友送我壹對珍珠鳥。放在壹個簡易的竹條編成的籠子裏,籠內還有壹卷幹草,那是小鳥舒適又溫暖的巢。
有人說,這是壹種怕人的鳥。
我把它掛在窗前,那兒還有壹盆異常茂盛的法國吊蘭。我便用吊蘭長長的、串生著小綠葉的垂蔓蒙蓋在鳥籠上,它們就像躲進深幽的叢林壹樣安全;從中傳出的笛兒般又細又亮的叫聲,也就格外輕松自在了。
陽光從窗外射入,透過這裏,吊蘭那些無數指甲狀的小葉,壹半成了黑影,壹半被照透,如同碧玉;斑斑駁駁,生意蔥蘢。小鳥的影子就在這中間隱約閃動,看不完整,有時連籠子也看不出,卻見它們可愛的鮮紅小嘴從綠葉中伸出來。
我很少扒開葉蔓瞧它們,它們便漸漸敢伸出小腦袋瞅瞅我。我們就這樣壹點點熟悉了。
3個月後,那壹團愈發繁茂的綠蔓裏邊,發出壹種尖細又嬌嫩的鳴叫。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我呢?決不掀開葉片往裏看,連添食加水時也不睜大好奇的眼去驚動它們。過不多久,忽然有壹個小腦袋從葉間探出來。更小喲,雛兒!正是這個小家夥!
它小,就能輕易地由疏格的籠子鉆出身。瞧,多麽像它的母親;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有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壹個蓬松的球兒。
起先,這小家夥只在籠子四周活動,隨後就在屋裏飛來飛去,壹會兒落在櫃頂上,壹會兒神氣十足地站在書架上,啄著書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壹會兒把燈繩撞的來回搖動,跟著跳到畫框上去了。只要大鳥在籠裏生氣兒地叫壹聲,它立即飛回籠裏去。
我不管它。這樣久了,打開窗子,它最多只在窗框上站壹會兒,決不飛出去。
漸漸它膽子大了,就落在我書桌上。
它先是離我較遠,見我不去傷害它,便壹點點挨近,然後蹦到我的杯子上,俯下頭來喝茶,再偏過臉瞧瞧我的反應。我只是微微壹笑,依舊寫東西,它就放開膽子跑到稿紙上,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跳動的小紅爪子在紙上發出嚓嚓響。
我不動聲色的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家夥親近的情意。這樣,它完全放心了。索性用那塗了蠟似的、角質的小紅嘴,“嗒嗒”啄著我顫動的筆尖。我用手撫壹撫它細膩的絨毛,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我的手指。
白天,它這樣淘氣地陪伴我;天色入暮,它就在父母的再三呼喚聲中,飛向籠子,扭動滾圓的身子,擠開那些綠葉鉆進去。
有壹天,我伏案寫作時,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我手中的筆不覺停了,生怕驚跑它。呆壹會兒,扭頭看,這小家夥竟扒在我的肩頭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腳剛好給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擡壹擡肩,它沒醒,睡得好熟!還呷呷嘴,難道在做夢?
我筆尖壹動,流瀉下壹時的感受:
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1.課文簡說。
本文是壹篇描寫生動、富有詩情畫意的狀物散文。課文以細膩親切的語言寫出了小鳥由“怕”人到“信賴”人的變化過程。課文前半部分寫了兩件事, 細膩地表現了作者對小生靈真誠的、無微不至的愛。第壹件事,是為剛來家的小鳥,安排了壹個安全的住處。雖然朋友把珍珠鳥送來時,它們已經有了壹個“舒適又溫暖的巢”,但作者仍然精心為它們重新布置了壹個幽靜的居室,使小鳥能在溫馨和諧中開始新的生活。第二件事,是珍珠鳥做爸爸媽媽了,作者決不去驚動它們,每天精心為小鳥壹家添食加水,讓讓鳥媽媽和小鳥們無憂無慮地生活。
課文後半部分,生動地記敘了小珍珠鳥與作者之間逐漸挨近,直至熟睡在他的肩頭,對作者真誠信賴的變化過程。在這壹部分的敘述過程中,文章三次出現了“小家夥”這個詞,讓人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對雛鳥的喜愛之情:第壹次:出現在寫小鳥的活動範圍越來越大,膽子越來越大時;第二次:是在寫小珍珠鳥跑到稿紙上,圍著作者的筆尖蹦來蹦去的發出“嚓嚓”的響聲的時候,作者說他“不動聲色地寫,默默地享受著這小家夥親近的情意”;最後壹次出現在小鳥在作者的肩頭睡覺時,作者驚喜地發現“這小家夥竟趴在我的肩頭睡著了”,而且“睡得好熟”。小鳥把他的肩頭當成最安全的地方,這種人鳥之間的真情,深深感動了作者,於是,作者於筆尖流瀉下了“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感受。我們從中感悟到:無論是人與鳥,還是人與人之間,都需要真誠的信賴,信賴,是創造美好境界的基礎。
本文語言清新、明快,像壹潭清泉,與文章的意境融為壹體,應引導學生好好朗讀,細細品味。體會作者對鳥的真誠、細膩的愛,認識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從害怕到親近、到信賴的變化過程是教學的重點。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是本文教學中的難點。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 三個月後,那壹團越發繁茂的綠蔓裏邊,發出壹種尖細又嬌嫩的鳴叫。我猜到,是它們有了雛兒。
養了整整三個月,作者沒有扒開綠蔓壹次,去驚動珍珠鳥,但作者每天都在關心它們。作者非常熟悉它們的叫聲,以致多了壹種尖細、嬌嫩的鳴叫,馬上就能聽出來,並猜測到“它們有了雛兒。體現了作者對珍珠鳥細膩而又深切的關愛。
②瞧,多麽像它的父母: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只是後背還沒生出珍珠似的圓圓的白點。它好肥,整個身子好像壹個蓬松的球兒。
這句話是作者用語言給剛出世的小珍珠鳥拍的壹張照片,那珍珠鳥在作者看來,實在是太可愛了!紅嘴、紅腳、灰藍色的毛兒,色彩和諧漂亮;盡管背上還沒有珍珠般的白點,但肥肥的,簡直就像個蓬松的球兒,可愛極了!
③我不動聲色地寫,默默享受著這小家夥親近的情意。
在作者看來,小珍珠鳥蹦到他的杯子上喝他的茶,跳到稿紙上繞著他的筆尖蹦來蹦去,那是壹份“情意”,壹份回報作者友好地對待它的情意。作者十分看重這份人與小鳥之間的情意,他從中得到的是壹種愜意的獨特的享受,因此,他要“不動聲色地寫”,“默默”地“享受”,盡量不驚動小鳥,希望小家夥帶給他的親近能多壹點,再多壹點。
④待壹會兒,扭頭看,這小家夥竟趴在我的肩上睡著了,銀灰色的眼瞼蓋住眸子,小紅爪子剛好被胸脯上長長的絨毛蓋住。我輕輕擡壹擡肩,它沒有醒,睡得好熟!
這是多麽感人的場景啊!小珍珠鳥竟趴在作者的肩上睡著了,從中可以看出小鳥經過多次試探,已經完全信賴了作者,甚至是產生了壹種依賴,居然會在作者的肩上放心地熟睡。俗話說“人非草木”,看來,鳥也非草木,作者用自己的真愛打動了小鳥,與鳥之間建立了真摯的友誼,使小鳥去除了防戒之心,這才會營造出了人和動物如此和諧相處的美好境界。真令人感動!
⑤我筆尖壹動,流瀉下壹時的感受: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
珍珠鳥本是壹種“怕人的鳥”,但作者書屋裏的珍珠鳥卻並不怕它的主人。它會蹦到主人的茶杯上,“俯下頭來喝茶”;它會跑到主人正在寫作的稿子上,繞著筆尖蹦來蹦去;當主人“用手撫壹撫它細膩的絨毛”時,它“也不怕”,“反而友好地啄兩下”主人的手指;它甚至會趴在主人的肩上熟睡。這是什麽原因?難道這珍珠鳥改變了它的“鳥性”?作者在最後壹句話中道出了其中的要旨——信任。這正是文章的立意所在。人鳥相親相依的情境,是信賴創造的美好境界。這種信任是無價的,也是最感人的。這使作者感慨無限,筆尖流瀉下的,雖然只是“壹時的感受”,但對我們啟發很深,“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在生活中,在人與人之間,我們永遠不要忘了這壹點。作者向往與追求的正是互相信任、和諧美好的境界。
(2)對詞語的理解。
垂蔓:課文中指吊蘭垂下來的壹條條細長的莖。
斑斑駁駁:指壹種顏色中夾雜有別種顏色,花花搭搭的;也指陽光透過物體的縫隙照射下來,形成許多不規則的光點,明明暗暗的。本文指吊蘭的葉子在陽光下明明暗暗,顏色不壹,相互交錯。
生意蔥蘢:文中形容草木生長旺盛,充滿生命活力。
索性:直截了當,幹脆。
眸子:本指瞳仁,泛指眼睛。
流瀉:迅速流出。本文指作者無法控制自己的感情,感受從筆端壹下子流淌出來。
二、教學目標
1.正確認讀12個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懂課文內容,理解課文最後壹句話的含義,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領悟信賴是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基礎,激發學生愛護動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3.繼續練習用比較快的速度默讀課文, 提高默讀能力。
三、教學建議
1.導入新課。可以參照教學案例。
2.基本教學思路:
(1)從默讀課文入手,然後放手讓學生質疑,師生***同梳理問題,確定需要著重研究的問題,如:從哪裏可以看出怕人的珍珠鳥後來會壹點都不害怕人,而且和作者相處得非常好?這些變化是怎麽來的?從哪裏體現了“我”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文章最後壹句話是什麽意思?
(2)引導自讀,嘗試回答前面3個問題。
首先要求學生認真讀課文,理清珍珠鳥在“我”的照料和呵護下發生了哪些變化?進而思考:珍珠鳥為什麽會發生這些變化?再深入體會:作者對珍珠鳥的喜愛之情。
(3)組織交流。在自讀的基礎上,以學習小組的形式交流,然後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全班交流。
(4)回讀全文,並選擇自己喜歡的,感受最深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語言特色。
(5)聯系生活實際,理解課文重點句:“信賴創造美好的境界”。
作者僅僅是為了給我們講述這樣壹個故事嗎?他想告訴我們什麽呢?引導學生體會:如,“作者這麽關心、愛護珍珠鳥,人與小鳥相處得這麽友好,真令人羨慕!我們也應該與動物和睦相處。”“人與鳥都這麽友好,我們同學之間也應該互相信賴、友好相處。”“我們也要像作者壹樣用自己的愛心滋潤周圍的壹切事物,用信賴去創造美好的境界。”
3.學習課文的過程中,可以引導學生發揮想象,體會作者和珍珠鳥之間的感情。如:小鳥為什麽不怕“我”了呢?妳能不能以小鳥的口吻對作者說壹句話?當“我”不理睬小珍珠鳥,而它卻繞著我的筆尖蹦來蹦去,壹點也不陌生,假如小鳥會說話,這使它會對“我”說些什麽?又如:可請學生看插圖,想象作者在笑什麽?
4.學完全文,建議回讀文前的“學習提示”,落實提示中提出的“結合生活實際,和同學交流對‘信賴,往往創造出美好的境界’這句話的體會。”以加深對課文重點句的理解和認同。
四、教學案例
導入設計
方案壹:從小動物引入。哪些小朋友家裏養了小動物?誰來說說妳和家中的小動物是怎樣相處的?
老師給妳們帶來壹只珍珠鳥。(讓學生觀察珍珠鳥)小小的珍珠鳥可愛嗎?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課文就叫《珍珠鳥》。
方案二:從簡介作者引入。我們今天要學習壹篇以鳥名作為課題的文章,題目叫《珍珠鳥》。妳知道文章的作者是誰嗎?(馮驥才)
馮驥才既是作家,又是壹個畫家。他曾經養過鳥,他和鳥之間有著怎樣的關系呢?我們來讀壹讀課文。
五、相關鏈接
馮驥才 (1942~)當代作家。原籍浙江慈溪,生於天津。從小喜愛美術、文學、音樂和球類活動。1960年高中畢業後,到天津市書畫社從事繪畫工作,對民間藝術、地方風俗等產生濃厚興趣。1974年調天津工藝美術廠、在工藝美術工人業余大學教國畫與文藝理論。1978年調天津市文化局創作評論室,後轉入作協天津分會從事專業創作,任天津市文聯主席、國際筆會中國中心會員、《文學自由談》和《藝術家》主編等職。現任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小說學會會長、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並任國際民間藝術組織(IOV)副主席、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副主席及全國政協常委等職。著有長篇小說《義和拳》(與李定興合作)、《神燈》;中篇小說集《鋪花的歧路》、《啊!》、《鬥寒圖》;短篇小說集《雕花煙鬥》、《正義的感召》等。出生版《馮驥才中短篇小說集》、《馮驥才小說集》、《馮驥才選集》等。他的壹些小說詩歌文學作品獲全國優秀短篇、優秀中篇小說獎。部分小說詩歌文學作品已被譯成英、法、德、日、俄等文字在國外出版。小說詩歌文學作品選取素材的視角新穎,用多變的藝術手法,細致深入地描寫,開掘生活的底蘊,咀嚼人生的百味。課文《珍珠鳥》便是壹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