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菊》出自《閑情偶寄》,作者李漁(1611-1680),初名仙侶,後改名漁,字謫凡,號笠翁,漢族,浙江金華府蘭溪縣夏李村人,生於南直隸雉臯。明末清初文學家、戲劇家、戲劇理論家、美學家。世稱"李十郎",曾家設戲班,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壹。
二、出自原文:
從前題詠諸公,皆若是也。予創是說,為秋花報本,乃深於愛菊,非薄之也。予嘗觀老圃之種菊,而慨然於修士之立身與儒者之治業。使能以種菊之無逸者礪其身心,則焉往而不為聖賢?使能以種菊之有恒者攻吾舉業,則何慮其不二 青紫?乃士人愛身愛名之心,終不能如老圃之愛菊,奈何!
三、譯文:
1、以前題詩詠菊的人都是這麽做的。我提出這個想法,是為了替菊花報恩,是出於對菊花的深愛,並不是想貶低它。我曾經細心觀察不辭辛勞種養菊花的老園丁,感慨於那些修身治學的文人學者。如果他們都能像園丁種菊花那樣勤勤懇懇,不圖安閑,磨礪身心,哪有不成為聖賢的道理呢?
2、如果用園丁那樣的恒心和耐性攻讀詩書、求取功名,還愁做不了高官嗎?只是文人們愛學問愛功名的心情,終究不如老園丁愛菊深切。有什麽辦法呢?
四、公元1666年(康熙五年)和1667年(康熙六年)先後獲得喬、王二姬,李漁在對其進行細心調教後組建了以二姬為臺柱的家庭戲班,常年巡回於各地為達官貴人作娛情之樂,收入頗豐,這也是李漁壹生中生活的最得意的壹個階段,同時也是李漁文學創作中最豐產的壹個時期,《閑情偶寄》壹書就是在這壹段內完成並付梓的。
擴展資料
壹、李漁在《閑情偶寄》的凡例裏說自己著本書有“四期三戒”。壹期“點綴太平”,壹期“崇尚儉樸”,壹期“規正風俗”,壹期“警惕人心”。其中“點綴太平”和“警惕人心”是舊時著書人的行話,我們不必理會,而“崇尚儉樸”和“規正風俗”則是確然可見的。最能見出李漁的有趣來的,正是在“崇尚儉樸”四個字裏。
二、《閑情偶寄》***包括《詞曲部》、《演習部》、《聲容部》、《居室部》、《器玩部》、《飲饌部》、《種植部》、《頤養部》等八個部分,壹般人只把《頤養部》視為養生學著作。實際上,這種認識是片面的。只不過“《頤養部》總論養生,專論養生,而其他各部分論養生者必備的專門知識”。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閑情偶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