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鵬水擊三千裏,組練長驅十萬夫,是誰的詩

鵬水擊三千裏,組練長驅十萬夫,是誰的詩

這是宋代詩人蘇軾的詩。

原文:

《催試官考較戲作》

八月十五夜,月色隨處好。

不擇茅檐與市樓,況我官居似蓬島。

鳳咮堂前野桔香,劍潭橋畔秋荷老。

八月十八潮,壯觀天下無。

鯤鵬水擊三千裏,組練長驅十萬夫。

紅旗青蓋互明滅,黑沙白浪相吞屠。

人生會合古難必,此景此行那兩得。

願君聞此添蠟燭,門外白袍如立鵠。

譯文:

八月十五的晚上,哪裏的月色都非常好。

不論茅檐和市樓,況且我的官位像蓬島。

風吹過堂前,野橘飄香,劍潭橋旁邊的秋荷已經老了。

八月十八的海潮,壯觀程度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像傳說中的鵬鳥的翅膀拍擊在水面上,激起三千裏波濤;

也像十萬個人不停地向前奔馳,浩浩蕩蕩,形成壹條巨大的白練。

觀潮人群的青色雨傘和周圍的紅旗相呼應,白色的浪花打在黑色的河岸上黑白顏色互相閃滅。

人生啊,(我們這些人)難得聚在壹起,這般的美景,這般的旅行,哪能兩者得兼呢?

希望妳聽到這些之後能夠從此加夜班看試卷,門外未仕的士子等著實現自己的鴻鵠之誌呢。

擴展資料

蘇軾對社會的看法和對人生的思考都毫無掩飾地表現在其文學作品中,其中又以詩歌最為淋漓酣暢。在二千七百多首蘇詩中,幹預社會現實和思考人生的題材十分突出。

蘇軾對社會現實中種種不合理的現象抱著“壹肚皮不入時宜”的態度,始終把批判現實作為詩歌的重要主題。更可貴的是,蘇軾對社會的批判並未局限於新政,也未局限於眼前,他對封建社會中由來已久的弊政、陋習進行抨擊,體現出更深沈的批判意識。

蘇軾壹生宦海浮沈,奔走四方,生活閱歷極為豐富。他善於從人生遭遇中總結經驗,也善於從客觀事物中見出規律。

在他眼中,極平常的生活內容和自然景物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如《題西林壁》和《和子由澠池懷舊》兩詩。在這些詩中,自然現象已上升為哲理,人生的感受也已轉化為理性的反思。尤為難能可貴的是,詩中的哲理是通過生動、鮮明的藝術意象自然而然地表達出來,而不是經過邏輯推導或議論分析所得。

這樣的詩歌既優美動人,又饒有趣味,是名副其實的理趣詩。“不識廬山真面目”和“雪泥鴻爪”壹問世即流行為成語,說明蘇軾的理趣詩受到普遍喜愛。

蘇詩中類似的作品還有很多,如《泗州僧伽塔》、《飲湖上初晴後雨》、《慈湖夾阻風》等。蘇軾極具靈心慧眼,所以到處都能發現妙理新意。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催試官考較戲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