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篇名著 謝靈運(385~433)南朝宋詩人。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世居會稽(今浙江紹興)。出身於謝姓大族,因幼時寄養於外,故小名客兒,又稱謝客。東晉名將謝玄之孫,襲爵康樂公。入宋降爵為侯,任散騎常侍。少帝時,因“非毀執政”權臣,出任永嘉太守。不得誌,辭去官職,隱居會稽,遊山玩水。文帝即位,征為秘書監。後為臨川內史,因謀反而被殺。少好學,博覽群書。詩作成就在於開創山水詩派,開拓了詩感的表現領域,扭轉玄言詩風,對後世詩影響極大。代表作有《登池上樓》《遊南亭》《登江中孤嶼》《歲暮》等。明人輯有《謝康樂集》,近人黃節的《謝康樂詩註》較為詳備。
《登池上樓》詩歌。謝靈運的著名詩篇。謝靈運被外放為永嘉太守。抵達永嘉後,他患病臥床,直到第二年春天才見痊愈。當早春的陽光趕走了嚴寒,他登上樓眺望,不禁感慨系之,而作《登池上樓》。這首詩以潛伏的虬龍和高飛的鴻雁起興,歸結到離群索居的感傷,其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常為後人稱引。詩作抒發了官場失意的牢騷,寫出了登樓所見的明媚春光,表達了詩人觸景傷情,遊子思歸,決定隱居的情緒。深刻地反映出壹個失意貴族復雜的內心世界。詩中寫景純用白描,清新自然。
劉義慶(403~444)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南朝宋著名文學家。宋宗室,武帝時襲封臨川王。又任中書令、荊州刺史等職,官至南充州刺史、都督加開府儀同三司。愛好文學,招納文士。撰筆記小說集《世說新語》。《過江諸人》筆記。劉義慶著《世說新語》中的壹篇。文章描寫了壹個宴飲場面,反映了東晉時期部分南下士族官吏在國破家亡後的思想情緒。東晉王朝建立後,中原世族紛紛南遷,他們每逢暇日,相邀於新亭(今南京市南)飲宴,慨嘆北方廣大土地被少數民族貴族占領,相對流淚,希望有朝壹日能“戮力王室,克復神州”。文字簡潔精煉,形象生動。篇幅雖小,寓意深刻。“新亭對泣”成為後世詩文中常用的典故。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東海(今江蘇漣水)人。南朝宋傑出詩人。出身貧寒。曾因獻詩臨川王劉義慶而得賞識,歷任秣陵令、中書舍人。後為臨海王劉子頊前軍參軍,故世稱“鮑參軍”。子頊謀反失敗,鮑照為亂兵殺死。鮑照以詩著稱,與謝靈運、顏延之合稱“元嘉三大家”。鮑照的詩在藝術形式上,長於樂府,尤工七言,感情強烈奔放,音節激昂頓挫,富於浪漫色彩,詩風俊逸,對唐代詩人李白、岑三等影響頗大,在七言歌行發展上占有重要地位。
《擬行路難》詩歌。鮑照的壹組代表作,***18首。擬是摹擬、模仿的意思。鮑照的18首《擬行路難》不是壹時壹地所作,主要是寫他對門閥士族社會中種種不合理現象感到憤慨不平的感情,思想內容廣泛而深刻,情調悲憤,詞氣慷慨,句法長短錯落,變句句用韻為隔句用韻,並能自由換韻,變化有致,詩句奇特瑰麗,是壹組非常傑出的樂府詩,為七言歌行體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江淹(444~505)字文通。濟陽考城(今河南蘭考東)人。南朝梁文學家。歷仕宋、齊、梁三代。梁時位至金紫光祿大夫。少孤貧好學,以文辭聞名。晚年才思衰退,時謂“江郎才盡”。其詩善於模擬,頗重雕飾,缺乏藝術獨創性。作品有《雜體三十首》《別賦》《遂古篇》等。後人輯有《江文通集》,註本以明代胡之驥《江文通集匯註》較詳備。
《恨賦》辭賦。江淹的代表作之壹。其主題和題材很新穎別致。寫歷史上著名的帝王將相、英雄烈士、美人高士“飲恨吞聲”而死的情狀,取材和漢魏以來詠史詩傳統非常接近,在構思上和他擬古的《雜體詩》有接近之處。筆調精美,寄托深沈。
《別賦》辭賦。江淹的代表作之壹。寫從軍邊塞的壯士、感恩報主的劍客、服食求仙的道士、桑中陌上的情人等不同身份的人們“黯然消魂”的離別。取村構思與樂府的代言體相似。藝術技巧頗高。這篇駢賦文辭富麗高華,熔鑄《詩經》《楚辭》樂府古詩的詞語句法,能做到渾成無跡,言約意豐,音韻既鏗鏘優美,句法又錯綜變化。本文還善於在篇中插入富有詩意的白描,使全文映照生姿。
孔稚珪(447~501)字德璋,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南朝齊文學家。官至太子詹事,加散騎常侍。博學善文,不喜世務,性喜山水。其駢文佳作《北山移文》,文辭工麗詼奇,尖刻潑辣,嘻笑調侃,為後世廣為傳誦,其詩成就不高。明人輯有《孔詹事集》。
《北山移文》駢文。孔稚珪作。文章假托北山神靈責備周子。諷刺了當時社會上的先隱後官的人物,他們貪圖祿位,言行不壹,隱居時道貌岸然,得到征召時醜態百出,深刻揭露了假隱士的虛偽情態。文章構思巧妙,成功地運用了對比和擬人的表現手法。語言精煉華美,形象生動,諷刺辛辣有力,同時富有抒情意味。
陶弘景(456—536)南朝梁文學家,醫學家,道教學者。字通明,自號華陽隱居,丹陽秣陵(今南京)人。宋末為諸王侍讀,入齊為奉朝請。梁時隱居句曲山,禮聘不出,朝中每遇大事,武帝無不去咨詢,時人稱“山中宰相”。卒年八十壹,謚為“貞白先生”。好道,愛山水,長於駢文,存詩5首,以《詔向山中何所有賦詩以答》、《寒夜怨》較有名。另有《真誥》《本草經集註》《合丹法式》等著作。明人輯有《陶隱居集》。
《答謝中書書》書信。陶弘景的傳育寫景名作。是回答謝征的信。信中描繪了他隱居的句曲山壹帶的山水之美。這篇駢體文用直敘白描的散行句子較多。風格簡淡清新,沒有浮艷氣息,富有詩意。可與二謝山水詩比美。(徐功瑾)
謝脁(464~499)字玄暉,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南朝齊著名詩人。與謝靈運同族,時謂“小謝”。“竟陵八友”之壹。曾任宣城太守,故世稱“謝宣城”。後為人構陷,下獄而死。曾與沈約***創“水明體”,是永明新體詩的重要作家之壹。他少好學,有美名,文章清麗,長於五言詩,其詩平仄協調,對仗工整,開唐律詩絕句之先河。常為李白、杜甫所稱道。現存詩200余首,頗受謝靈運、陶淵明的影響,多寫山水景色,是著名的山水詩人。明人輯有《謝宣城集》,近人郝立權《謝宣城詩註》較完備。
《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歌。謝月兆壹首山水詩名作。詩中抒發詩人登山眺遠時的思鄉之情,描繪春光明媚,花開滿甸,暄鳥爭飛,靜江如練的美景,壹洗六朝綺靡之風。謝脁的山水詩和謝靈運雖然風格近似,但較謝靈運的山水詩更明麗而無迷離弊病。其中“余霞散成績,澄江靜如練”二句是歷來人們傳誦的佳句。
丘遲(464~508)字希範,吳興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南朝梁文學家。少有才名。南齊時為太學博士、大司馬行參軍等。梁時任中書侍郎、永嘉太守、司空從事中郎等職。其駢文佳作《與陳伯之書》,流傳甚廣。其詩辭采華麗,對仗整齊,存詩10余首。明人輯有《丘司空集》。
《與陳伯之書》書信。丘遲作。廣為傳誦的駢體書信。齊、梁時曾先後任江州刺史的陳伯之在公元502年起兵反梁失敗後投降北魏,官持節散騎常侍、都督淮南諸軍事、平南將軍。公元505年,中軍臨川王蕭宏率軍北伐,陳伯之領兵抗拒。蕭宏命記室丘遲寫信給陳伯之,勸他投降。“伯之得書,乃於壽陽擁兵八千歸降”。信中不僅曉之以理,而且動之以情,既義正辭嚴,又娓娓動聽,是六朝時期壹篇比較優秀的駢體文。其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長,雜花生樹,群鶯亂飛”是歷來人們傳誦的名句。
吳均(469~520)字叔庫,吳興故鄣(今浙江安吉)人。南朝梁文學家、史學家。出身貧寒,好學而頗有才學。曾任奉朝請。精通史學。其文工於寫景,以小品書劄見氏。如《與朱元思書》。時人仿效其文體,稱“吳均體”。其詩多為贈別,酬答之作。格調清麗、音韻和協、語言明暢,有民歌氣息;用典恰切,無堆砌之感。今存詩140余首。其中《贈王桂陽》《詠慈姥磯石上松》《行路難》《詠寶劍》等較著名。明人輯有《吳朝請集》。另有誌怪小說集《續齊諧記》。
《與宋元思書》書信。吳均的駢體文書信的名篇。是寫給他的朋友宋元思的壹封書信。吳均善寫山水。此文工於寫景,清新俊逸,藝術成就較高。作者在信中描繪了浙江富陽至桐廬壹帶富春江上的景色,水之清急,山之高寒,鳥鳴嚶嚶,猿叫無絕。形象生動,親切感人。是六朝時書信體山水小品中的傑作。
劉勰(約465~520前後)南北朝梁代的文學理論批評家。原籍山東東莞莒縣(今山東莒縣),世居京口。劉勰幼年喪父,篤誌好學,因家貧,無力婚娶,依靠沙門僧祐,住在佛寺。經歷十多年後,他精通佛教經論,並深入鉆研了儒家經典,對孔子學說異常佩服。30多歲時,寫成37000多字的《文心雕龍》,在我國古典文學批評史上成為壹部傑作,為我國的文學批評樹立了壹個新的裏程碑。
《文心雕龍》是我國文學批評和討論創作的第壹部專著,劉勰作。《文心雕龍》分上下兩編,每編25篇,***50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和總序五個部分。其中總論5篇,論“文之樞紐”,是全書理論的基礎;文體論20篇,每篇分論壹種或兩三種文體,對主要文體都做到“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創作論19篇,分論創作過程、作家個性風格、文質關系、寫作技巧、文辭聲律等類的問題;批評論5篇,從不同角度對過去時代的文風及作家的成就提出批評,並對批評方法作了探討,也是全書的精彩部分;最後壹篇《序誌》是全書的總序,說明了自己的創作目的和全書的部署意圖。這部書內容廣泛,各部分之間互相照應,首尾壹貫,體大思精,在古代文學批評著作中是空前絕後的。對後世文學批評理論有很大影響。
鐘嶸(?~518)字偉長,潁川長社(今河南省許昌縣)人,是南北朝梁代著名文學理論評論家。齊時官至司徒行參軍。入梁後,曾上書言事,對當時官僚互相勾結,賄賂公行,予以有力抨擊。於梁武帝天監十五年(516)寫成文學批評專著《詩品》,向專講聲病、用典用事等貴族化文壇的歪風,展開了尖銳鬥爭,對詩歌發展走向正確道路,起了直接推動作用。標誌著我國古典文藝理論批評發展的高峰,在我國文學批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對後代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詩品》文學批評專著,鐘嶸作。品評了從漢到梁122名作家的五言詩。根據122名作家的不同成就,分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品11人,中品39人,下品72人。每品之中,又略依時代先後排列,並對每壹位作家作了簡要評價。《詩品》的卓越文學理論最重要的有四點:第壹,它指出詩的產生是由於客觀的感召和刺激,著重闡述了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對文學創作的關系;第二,它認為文學遺產的繼承,在於精神面貌,不在於形式模擬;第三,它批判了當時用事用典、繁密巧似和官商聲病的現象,提出了使用詞語要“自然”,語言運用要“口吻調和”的正確目標;第四,它提倡“建安風力”,批判“平典似《道德論》”的玄言詩,提出了詩的“滋味說”。《詩品》是我國第壹部論詩的著作,唐代的司空圖、宋代的嚴羽、清代的王士禎等人都在觀點上、方法上或詞句形式上受到它不同程度的啟發和影響。
酈道元(466或472~527)字善長,範陽涿鹿(今河北涿縣)人,南北朝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曾任東荊州刺史、禦史中尉等職。少年時就有“訪讀搜渠”的興趣,好學不倦,“歷覽群書”,有關古代地理的書,如《山海經》、《禹貢》等都仔細閱讀,著有《水經註》四十卷、《本誌》十三篇以及《七聘》等。但流傳下來的只有《水經註》壹書。為給水經作註,***引古書達400多種,他還親自實地調查,尋訪古跡,追源溯流。充分反映了他治學態度的謹嚴。
《水經註·江水》散文。酈道元所著《水經註》壹書中專門記敘長江的篇章(見《水經註》第三十三卷至三十五卷)。《江水》從長江上遊的岷江寫起,以長江主流為線索,依次介紹了長江流經的地域、沿途匯入的支流、各地的自然風光和許多與長江有關的歷史人物、名勝古跡、神話傳說、民俗、謠諺、物產等。其中尤以三峽風光描寫得最為生動出色:群山的高插雲霄,江流的回湍危險,三峽的四時異景,行旅的驚心動魄等,都寫得繪聲繪色歷歷在目,給人以很高的審美感受。作者深寓愛國思想,並賦予地理誌以濃厚的文學意味,形象生動,語言精練,用詞恰切,是我國遊記文學的開山之作。
蕭統(501~531)字德施,南蘭陵(今江蘇武進)人,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是南朝梁武帝的長子,天監元年(502年)立為太子,死謚昭明,世稱昭明太子。他崇信佛教,提倡文學,主張文質並重,認為文章應該“麗而不浮,典而不野”。曾為陶淵明作傳和編集。著有《文集》20卷,《正序》10卷、《文章英華》20卷,都已失傳。他在東宮時曾招集文學之上編集《文選》30卷,對後代文學影響很大。輯有《昭明太子集》。
《文選》現存最早的壹部文章總集,南朝梁昭明太子蕭統招聚文人***同編訂,世稱《昭明文選》,30卷。收錄了周代至六朝七八百年間130個知名作者和少數佚名作者的作品700余篇,各種文體的主要代表大致具備。書中選駢文特多,不選六經諸子,史書也只選論贊,並嚴格區分“文”、“筆”,反映了當時的文學傾向。《文選》原30卷,唐顯慶年間,李善為之註釋,並重分為60卷,註文中搜集資料頗多,極為精詳。開元年間,又有呂延濟、劉良、張銑、呂向、李周翰五人為之合註,稱“五臣註”,不及李善註的精細。後人合兩本為壹,稱“文選六臣註”。李善註以清代胡克家刊本為最佳,附有《考異》10卷。
庾信(513~581)字子山,南陽新野(今河南省新野縣)人,北朝著名詩人和辭賦家。出身貴族,梁時任禦史中丞、右衛將軍。幼聰敏,博覽群書,15歲作昭明太子蕭統的東宮講讀,19歲作蕭綱的東宮抄撰學士。後奉命出使西魏,被留在長安,後又仕北周,官至驃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官位雖高,心裏卻非常痛苦,常常懷念故國,但北周惜才,不肯放還,終於老死在北方。詩辭分前後兩期,前期所作宮體詩,多是色情內容的作品和形式崎艷、內容空洞的奉和、應制之作。後期因生活、思想的變化,詩賦內容風格也發生了根本變化,多述故國之思,漂泊之感。《擬詠懷》27首是他這壹時期生活、思想、感情的反映。另外,他的五言新體詩《寄徐陵》等暗合了後來唐代的五言律詩和五言絕句,他的七言詩《烏夜啼》等是唐人七律、七絕的先驅。後人輯有《庾子山集》。
《擬詠懷》五言詩。***27首。庾信模仿阮籍的《詠懷》而作。阮籍的《詠懷》***82首,寫了作者在改朝換代之際內心的痛苦。質信的擬作所寄寓的身世之感和阮籍雖有不同,但抒發的內心痛苦是相似的。詩作大多是追述戰亂所帶來的骨肉分離,以及感嘆身世、羈留北地、懷念故鄉的作品。反復詠嘆,感人至深。風格悲壯蒼涼,辭句屬對精密,善於運用典故,借史事抒發情感,具有強烈的感染力。
《哀江南賦》辭賦。庾信作。是壹篇傷悼梁朝滅亡和哀嘆個人身世的大賦。《哀江南賦》以其獨特的規模格局,對梁朝的成敗興亡、梁朝統治階級的腐朽無能和自相殘殺,侯景之亂和江陵之禍的前因後果,抗敵將士的英勇犧牲,人民生活的痛苦不堪和自己內心的憂傷愧恨等等都作了真實、淒惋而深刻地描寫。慷慨悲壯,抒情時起時代,時緩時急,富於變化,用典靈活精確,虛實相生,筆力蒼涼而雄健,格律嚴整而略帶疏放。文筆流暢,親切感人。如實地記錄了歷史的真實,歷來有“賦史”之稱,其藝術成就遠在以前諸辭賦之上。
建安七子 建安年間(196~220)七位文學家的合稱。曹丕在其《典論·論文》中說:“今之文人,魯國孔融文舉、廣陵陳琳孔璋、山陽王粲仲宣、北海徐幹偉長、陳留阮瑀元瑜、汝南應玚德璉、東平劉楨公幹。斯七子者。於學無所遺、於辭無所假,鹹以自騁驥騄於千裏,仰齊足而並馳。”這七人大體上代表了建安時期除曹氏父子以外的優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說為後世所普遍承認。“七子”的生活基本可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處於漢末大戰亂,盡管他們的社會地位生活經歷有別,但壹般都難以逃脫顛沛困頓的命運。後期,他們先後依附曹操,身居高官或為曹氏父子近臣。生活決定創作。他們的創作也相應分為前後兩個階段。前期反映動亂的社會現實,抒發其憂國憂民的情懷,作品多有壹定的現實意義和思想深度;後期作品則大多反映他們對曹氏政權的擁護和自己建功立業的抱負,內容多為遊宴、贈答等。有對曹氏父子的頌揚,帶有請客陪臣口吻,顯示出庸俗的態度。但不論前期和後期,其創作多以積極、健康占主導地位,在詩、賦、散文中,他們各有所長,但“七子”創作的***同特點及其形成這壹特點的原因,正如劉勰《文心雕龍·時序》中所說:“觀其時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積亂離,風衰俗怨,並誌深而筆長,故梗概而多氣也。”“七子”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他們與“三曹”壹起,構成建安作家的主力軍,對詩、賦、散文的發展,都曾作出過貢獻。
竹林七賢 三國魏末七位名士的合稱。他們是譙國嵇康、陳留阮籍、河內山濤、河內向秀、沛國劉伶、陳留阮鹹,瑯邪王戎。由於他們互有交往,且曾集於山陽(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肆意酣暢,故世稱“竹林七賢”。七人的思想傾向,政治態度都略有不同。嵇康、阮籍、劉伶、阮鹹服膺老莊,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濤、王戎則好老莊而雜以儒術;向秀則主張名教與自然合壹。政治態度上,阮籍、嵇康、劉伶等仕魏,而對執掌大權、已成取代之勢的司馬氏集團取不合作態度。向秀在嵇康被害後被迫出仕,阮鹹入晉曾為散騎侍郎。山濤40歲出仕,投靠司馬師,歷任高官。王戎為人鄙吝,功名心盛,入晉居高官。在文學創作上七人的成就不壹。阮籍的五言詩、嵇康的散文在文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樂府詩集》上古至唐五代樂章和歌謠的總集。所收作品以漢魏至隋唐的樂府詩為主,全書***100卷。編者郭茂倩,南宋後期人。祖籍鄆州須城(今山東東平)。生卒年及經歷不詳。《樂府詩集》把樂府詩分為郊廟歌辭、鼓吹曲辭、橫吹曲辭、相和歌辭、清商曲辭、舞曲歌辭、琴曲歌辭、雜曲歌辭、近代曲辭、雜歌謠辭和新樂府辭等12大類。所收詩歌多是優秀的民歌和文人用樂府舊題所作的歌。在現存的詩歌總集中,它是成書最早、收集歷代各種樂府詩最為完備的壹部重要總集,對樂府詩歌的整理和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樂府詩集》對各類樂曲的起源、性質及演唱時所用樂器等都作了較詳細的介紹和說明,書中的這些說明征引了許多業已散怯的著作,使許多珍貴的史料能得以保存下來,這對文學史和音樂史的研究都有極重要的價值。
《全漢三國晉南北朝詩》漢到隋的詩歌總集。近人丁福保(1874—1952)編。丁福保,字仲祜、號疇隱,江蘇無錫人。早年肄業於南菁書院,從事語言文字研究。後留學日本學習醫學。歸國後,曾任教南北,致力於古籍整理,並兼行醫道。1912年在上海創設醫學書局,出版醫學及佛學等書籍。該書***54卷,依時順序分為11集,意在前接《全唐詩》。它以明代馮惟訥《古詩紀》為根據,取其正集中漢至隋代詩歌,並參酌清代馮舒《詩紀匡謬》加以修訂而成。此書收羅兩漢以下800年間的詩歌,力求齊備,是逯欽立《先秦魏嚴南北朝詩》出版前最為便用的古詩總集。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先秦至隋的詩歌總集,***135卷,今人逯欽立(1910~1973)纂輯。逯欽立,字卓亭,山東巨野人,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曾任東北師範大學教授。該書的特點是:取材廣泛,隋代以前的作品,除《詩經》、《楚辭》外,凡歌詩謠諺,悉數編入。引用四部群籍達300多種。出處詳明。每詩,必註明見於何書何卷,即或片辭只韻,無壹例外。異文翔實。各書的異文,或壹書不同版本的異文,乃至前人的校勘成果,凡足資參考者統予紀錄。訂考精審。書中按斷多有獨到見解。編次得當。依據作者生卒先後分卷編次,能顯示出同期作家之間的聯系和影響,易於比較不同的詩風和流派。
《古詩選》漢代至元代五、七言古體詩選集。清代王士禛(1634~1711)編。王士禛是清初詩壇盟主,以禪宗的哲理說詩,標榜“神韻”,宣揚玄虛縹緲的“妙悟”和“興會”。《古詩選》的編選,意在閘明古今五、七言詩的流變,也是為他的詩歌理論選出壹部創作“範本”。全書***32卷,前17卷選漢至唐的五言古詩,後15卷選先秦至元的七言古詩。編者持“源流”,“正變”之說,五言部分兩漢作品幾乎全部錄入,魏晉以下,選擇逐漸從嚴;七言部分的選擇較寬、“大旨以杜為宗,唐宋以來,善學杜者則取之”。全書大體反映了唐以前五言詩、宋以前七言詩發展的慨貌。該書的缺點是對不同流派、不同詩人的作品選錄很不全面。
《古詩源》先秦至隋代的古詩選集。清代沈德潛(1673~1769)編選。全書14卷,收錄詩作700多首。沈德潛在序中說,詩至唐為極盛,古詩是唐詩的源頭,所以“溯隋陳而上,極乎黃軒,凡‘三百篇’、楚騷而外、自郊廟樂章訖童謠裏諺,無不備采”,“於古逸存其概,於漢京得其詳,於魏晉獵其華,而亦不廢夫宋齊後之作者。既以編詩,亦以論世。使覽者窮本知變,以漸窺風雅之遺意”。可見其編選的範圍和宗旨。書中選錄了大量的古代歌謠、漢魏六朝樂府,建安詩人中肯定了曹操、曹植,兩晉詩人中推崇左思,陶淵明,於劉宋詩人中表彰二謝和鮑照,於北朝詩人中標舉庾信。可見他在藝術上反對綺靡雕琢,在思想上比較註意社會內容。
《漢魏樂府風箋》樂府詩選本。近人黃節(1873~1935)編選箋釋。黃節,廣東順德人,先後執教於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主講詩學。著有《曹子建詩註》《阮步兵詠懷詩註》《謝康樂詩註》《鮑參軍詩註》《詩旨纂辭》等。自作學宋詩,有《兼葭樓詩》。《漢魏樂府風箋》15卷,附補遺,選錄漢魏樂府詩196首。從詩歌角度看,黃節認為樂府詩中“《雅》亡而《頌》亦僅存,惟《風》為可歌耳”,“茲篇所采,皆漢魏樂府《風》詩,故曰‘風箋’”。所以漢詩以樂府所采民間歌詩為主,都屬於樂府的相和歌辭和雜曲歌辭,曹魏樂府選錄自曹操至嵇康等人作品。各詩箋釋均有解題、箋註和音釋等部分。取材宏博,態度嚴謹。
《洛陽伽藍記》北朝歷史地理性的散文著作。東魏楊(或作陽)炫之撰。楊炫之,北平(今河北遵化)人。生卒年不詳。曾官奉朝請、秘書監、撫軍府司馬、期城郡太守。有文學才能。東魏武定五年,因行役重至北魏舊京洛陽,見城郭崩毀,宮室傾覆,寺觀灰燼,廟塔丘墟,便撰《洛陽伽藍記》,寄托他對北魏王朝覆亡的哀悼,同時也對當時王公貴族耗財佞佛、“不恤眾庶”的行為進行批評。“伽藍”是梵語“僧伽藍摩”的省稱,也就是佛寺的別名。其書實為記述洛陽寺廟之作。全書分城內、城東、城南、城西、城北5卷,記述寺廟70多處。它不僅具體描寫了殿堂屋字的形制規模和建立寺廟的始末興 廢,而且記述了有關政治事件,社會經濟狀況,以及當時的風俗人情,深受歷代史學家重視。全書敘事主要用散文,形容描寫則往往夾用駢偶,條理清晰,潔凈秀麗。其中有不少歷史故事和神怪傳聞的記述,與南朝的誌怪小說和《世說新語》內容相近情節單純文字簡煉,但卻寫得生動具體,形象鮮明,引人入勝,表現了作者駕馭語言的能力。
《顏氏家訓》北朝散文著作。北齊顏之推(531~590)撰。字介。祖籍瑯琊臨沂(今屬山東)人。梁湘東王蕭繹鎮荊州,以之推為其國左常侍。後隨繹子蕭方諸出鎮郢州,掌書記。侯景陷郢州,幾乎被殺。侯景之亂平息後,還江陵。蕭繹稱帝,任為散騎侍郎。西魏攻破江陵、被俘送長安。不久投奔北齊,官至黃門侍郎、平原太守。北齊亡後入北周,為禦史上士。隋開皇中,太子召為學士,後病逝。顏之推壹生,歷經四朝,多次險遭殺身之禍,因此深懷忐忑之慮。曾著《觀我生賦》敘其生平。存詩僅5首。《顏氏家訓》***20篇,作於隋初。內容主要是以傳統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講如何修身、治家、處世、為學等。其中有許多意義積極的見解。如提倡學習,反對不學無術;認為學習以讀書為主,還要註意工農商賈等各種技藝和知識。主張“學貴能行”,反對空談高論,不務實際。對朝士大夫虛浮柔弱之風及南北朝的社會風氣習俗提出了批評。《顏氏家訓》以說理為主,其寫法是先提出思想,然後列舉壹些故事作為例證。既有正面,也有反面,對比鮮明具體。全書語言平易,樸實自然,文體接近當時口語。在南北文學史上別具壹格。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上古至隋文的總集。清代嚴可均(1762~1843)輯校。嚴可均,字景文,號鐵橋,浙江烏程(今浙江湖州)人。嘉慶間舉人。著有《說文校議》《說文聲類》《鐵橋漫稿》等。此書***746卷,收作者3400多人,據嚴氏在《總敘》中說,嘉慶十三年(1808)開“全唐文館”,他沒有參與編纂,因而就於該年秋,獨立草創,編纂此書,***歷時27年始成。輯校者態度嚴謹,用力至勤,舉凡別集、總集、史書、類書乃至小說、金石拓片,無不盡可能廣搜博采,鉤隱抉微。此書的問世,使研究者能在壹部書中看到唐代以前所有存世的單篇文章和子書佚文。此書的收錄範圍與《全唐文》大體相同,即以“文”為標準。全書以朝代先後為序,同壹朝之中,又依據作家的身份,按帝、後、貴族、百官、士庶、婦女、釋道、闕名等次序排列。每壹作家都有小傳,其作品則按文體分類編次,每篇下皆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