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平明?二字指的是天亮的時候,古人對時辰的計算是按照十二地支來計算時間,每個時辰分為上下四個時刻,壹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
壹、詩句中時間的體現古代詩人在寫詩時會根據自己的心境和所看所想來創作,其中很多詩人不乏在詩句中會用各種各樣的別稱去表明時間。唐代大詩人王昌齡在自己的佳作《芙蓉樓送辛漸二首》中就用?平明?二字去具體指明送客的時間。?平明送客楚山孤?中的?平明?指的是天亮的時候,符合詩中的意境,秋冬時節冷雨連夜後的吳地江邊,詩人在天明時刻送別友人。
二、晝夜劃分古人根據星辰起落來劃分晝夜時間,以太陽向陽之地面為晝面,反之則是陽面。晝夜劃分還按照我國傳統的十二地支來決定,將壹天中的十二個時辰劃分為上下四個時刻,每個時辰按照時間規定來劃分為八個時刻。每天利用夜壺或是鐘晷的形式來記錄時間。早先人們在測時間的時候會借助自然生物的時間來推算時間,如?雞鳴?、?人定?等。古人借助半夜雞叫和人入睡的時間去推算時刻。
三、古代時辰的別稱古人對於時辰的計算分為12月為壹個周期,配合天幹使用以此來記錄具體的年、月、日、時辰。古代時辰額別稱是按照十二地支來劃分的,又稱子時、醜時、寅時、卯時、辰時、巳時、午時、未時、申時、酉時、戌時、亥時。這些地支所對應的時間點就是從午夜時分壹直到定昏人休息的時刻,根據季節的不同觀察天象,大約估算出每壹地支的時間長度是兩個小時,十二地支中各個對應的時間節點對應我們古人的勞作規律,故後人將十二地支就作為記錄時間的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