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路是什麽?苦路簡介
「苦路」壹詞,除了用來紀念耶穌被判刑時,背負十字架從總督府至城墻外加爾瓦略山的哥耳哥達(各各他)之間的道路外,也同時用來代表天主教會在教堂內或外所陳設,用來紀念耶穌在這壹道路所發生的重要事件之耶穌受難事件象征物。因為在這壹段路程中,基督徒認為其中所發生的事情對自身的信仰而言,是極為重要且具象征意涵的事件,因此透過在教堂內(壹般以掛在墻壁上為主)、外(擺設於某壹空間)掛設或擺設以木頭或金屬等材質所雕刻的,或是以繪畫方式所呈現的耶穌受難事件象征物。
苦路最早起源於基督宗教教會創立初期,當時的基督徒以追隨耶穌前往哥耳哥達足跡的方式,作為壹種紀念耶穌受難方式。十三世紀時,天主教修會方濟會受到教宗委托成為耶路撒冷的監護。這些方濟會士在每周五下午帶領信徒進行宗教式的 *** 、祈禱儀式等,以實際體會當時從最後晚餐到被釘十字架死時,耶穌在最後這段人生旅程之感受。但「苦路」此壹名稱,則是要到十六世紀時因此壹禮儀的傳播才出現。
當時的基督徒透過簡單而感人的方式,表達對於耶穌苦難的紀念。他們特別崇敬能使他們憶起耶穌生命最後時刻的各種相關的遺跡,例如:特別在耶穌受鞭打的柱前,或在熙雍山上衷心地祈禱等。這些特殊的紀念特別借著這些相關遺跡,來紀念耶穌受難時的不同特殊事件。
在十五世紀時,當時通往耶路撒冷之朝聖路因戰亂中斷,造成朝聖者前往巴勒斯坦進行朝聖時的不便。曾於巴勒斯坦服務的方濟會士Bernardino Caini(生卒年不詳)在回到自己國家後興建了壹個朝聖地,內有多個小教堂,並放了許多表達耶穌生平的聖像。其中,也包含了壹些耶路撒冷苦路的聖像,因而使得人們在無法親身至耶路撒冷朝聖的狀況下,能有參與「苦路」禮儀的效果。這些他所擺設的聖像,就成為了後來整套的苦路象征物之原型。
苦路的形式與紀念事件的數目,在苦路禮儀的發展過程中並非是壹致的。雖然從十七世紀前半以來,「十四處」苦路的形式在西方已經相當普及。但是,有許多地方還忠實地保留著最初的「七處」苦路,也有地方使用「十二處」苦路,並外加耶穌被埋葬壹處;有的則保有「十九處」,波蘭的基督徒則較為接受「十八處」苦路;在公元1659年,甚至在秘魯設立了「二十七」處的苦路形式。後來因著歷代教宗的接納與上述方濟會士聖良德(公元1676——公元1751)的大力推動,才使得「十四處」的苦路得到大多數的認同,成為今日***同的苦路形式。也因此,目前無論在教堂內或外所陳設的苦路內容象征物,大多以十四處為主,並通稱為「苦路」。因此,「苦路」壹詞既用來陳述當時耶穌被釘前所行經的道路外,也用來指稱此壹宗教紀念儀式中的宗教象征物。
之後,為符合聖經的記載內容,天主教教廷聖禮部與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公元1920年5月18日——公元2005年4月2日)於公元1975年及公元1991年,分別編寫了與傳統十四處不壹樣的苦路,以透過與傳統稍有不同的苦路內容,紀念耶穌在往被釘十字架途中所經歷的事件。現在壹般采用的十四處,則是十七世紀時由天主教教宗克萊孟十二世(公元1652年4月7日——公元1740年2月6日)所欽定,天主教教宗本篤十四世(公元1675年3月31日——公元1758年5月3日)於公元1742年核實。苦路的十四處及其內容在歷史中曾經經歷不同的演繹,其中包含了聖經福音書中對耶穌受苦前的描述:由受審判開始到被釘、死亡及埋葬等。但是也有聖經未記載的情景,例如耶穌三次的跌倒及有壹位婦人為他拭面。
十七世紀後,十四處苦路主要有下列三種內容:
傳統(17世紀後) 天主教聖禮部1975年頒布 天主教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曾於1991、1992及1994使用)
第1處 耶穌受審 ***進最後晚餐 耶穌山園祈禱
第2處 背負十架 耶穌山園祈禱 被出賣及被捕
第3處 首次跌倒 被公議會判罪 被公議會公會判罪
第4處 路遇母親 被比拉多彼拉多定罪 被伯多祿彼得否認
第5處 西滿西門協助 遭受士兵鞭打 受比拉多彼拉多審問
第6處 婦女拭面 肩負沈重苦架 受侮辱戴刺冠
第7處 再次跌倒 路人西滿西門協助 肩負沈重苦架
第8處 婦女哀哭 耶京(耶路撒冷)婦女哀哭 路人西滿西門協助
第9處 三度跌倒 被釘於十架上 耶京(耶路撒冷)婦女哀哭
第10處 脫去衣服 許天國給右盜 被釘於十架上
第11處 釘於十架 留話母親及門徒 許天國給右盜
第12處 死於架上 架上氣絕而死 留話母親及門徒
第13處 屍身卸下 被葬於墳墓中 架上氣絕而死
第14處 安葬墓中 耶穌光榮復活 被葬於墳墓中
這些內容,如同前述,壹般以木頭或金屬等材質之雕刻,或者以繪畫形式進行表述,以方便信徒在進行此壹禮儀時,作為觀想之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