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對聯的起源,可謂眾說紛紜,莫衷壹是。但是,對聯的源頭,基本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壹般認為,對聯的前身是“桃符”。
據《淮南子》說,所謂桃符,又稱“桃梗”,是兩塊“壹寸寬、七八寸長”的懸掛在正門左右門扇上用來驅鬼鎮邪的桃木板,上面分別畫著傳說中的降鬼大神“神荼(shū)”和“郁壘(lǜ)”的神像,或者寫著他們的名字——左神荼、右郁壘。
這也就是民間俗稱的“門神”。據史料記載,早在秦漢以前,我國中原地區民間過春節就有家家戶戶懸掛桃符的習俗。
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裏,其枝間東北曰鬼門,萬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壹曰神荼,壹曰郁壘,主閱領萬鬼。惡害之鬼,執以葦索而以食虎。於是黃帝乃作禮以時驅之,立大桃人,門戶畫神荼郁壘與虎,懸葦索以禦兇魅。(《論衡·訂鬼》引《山海經》)?
這段文字的大意是說,在茫茫大海之中,有壹座山名為度朔山,山上有壹棵大桃樹,這棵桃樹鋪天蓋地,樹枝盤旋曲伸有3000 裏。在桃樹樹枝的東北方向,有壹個地方桃枝稀疏,形成了壹個門,叫做“ 鬼門”,天下所有的“鬼”都從這裏進進出出。
“鬼門”上有兩位神人——壹個名叫神荼,壹個名叫郁壘,他們負責識別天下的鬼。凡看到不講道理專門禍害人的“惡鬼”,他們就把它們用蘆葦編成的繩子捆起來餵給老虎吃。因為這兄弟倆能幫人驅鬼避邪,於是黃帝向全國發布了壹道命令,春節前夕,家家戶戶都要用桃梗刻制神荼、郁壘像,除夕那天懸掛門前;
同時,在大門上端懸掛蘆葦編的繩索,二門上要畫壹只老虎,用來避免妖魔鬼怪的侵擾。那時候起,人們就設立大桃人,在門上釘桃木板,畫上兩位神和老虎的像,在門上面懸掛葦索,用來驅邪伏魔。
大約稍晚些,人們又嫌刻木人太麻煩,於是就直接在桃木板上畫兩個神像,題上神荼、郁壘的名字,於除夕下午掛在門兩旁,以壓邪祛鬼。然而,壹邊是兩個字的“郁壘”,另壹邊是壹個字“荼”,寫出來不對稱,也不美觀,於是有人就在“荼”的前頭加個“神”字,成為“郁壘”“神荼”。
這不妨看作最早的人(神)名門對,這就是“桃符 ”。它的出現是產生對聯至關重要的壹步。
直到宋代,對聯中的“春聯”還是被稱為“桃符”的。聯語卻不限於題寫在桃符上,而是用在楹柱上,後人名曰“楹聯”。“桃符”真正被稱為“春聯”,還是明代的事。據明代文人陳雲瞻記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
帝都金陵,除夕前勿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加春聯壹副,帝微行出觀。”朱元璋不僅親自微服出遊,觀賞笑樂,他還親筆給學士陶安等人題贈春聯。帝王的提倡,使春聯日盛,終於形成了至今不衰的風尚。
清代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春聯》記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後,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竈之後,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壹新。”從傳統春聯“爆竹壹聲除舊/桃符萬象更新”和宋王安石詩句“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中,也看出春聯與桃符的關系。
這種習俗持續了壹千多年,到了五代,人們才開始用吉祥話代替兩位神仙的名字,用普通木板(或紅紙)代替桃木板,才完成了對聯的演變。
那麽,我國文化史上最早的壹副對聯是什麽?關於這個問題,對聯界也有多種說法,壹般都認為最早的對聯是五代時蜀主孟昶的桃符題詞。
關於孟昶題桃符版事,《宋史·西蜀孟氏世家》、張唐英的《蜀梼杌》、黃修復的《茅亭客話》、梁章鉅的《楹聯叢話》、譚嗣同的《石菊影廬筆識》等都有所載。
例如,《蜀梼杌》壹書中說:“蜀未歸宋之前,昶令學士辛寅遜題桃符版於寢門,以其詞非工,自命筆雲:‘新年納余慶,佳節號長春。’後蜀平,朝廷以呂余慶知成都,而長春乃太祖誕節名也。”
清代梁章鉅《楹聯叢語》也記載:“楹帖,始於桃符,蜀孟昶‘余慶’‘長春’壹聯最古”。該書認為:五代十國中的後蜀國君孟昶在歸宋前壹年的除夕,自命筆題聯‘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是為春聯之始,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其所以如此,內中有壹個情節,鮮為人知,說北宋滅蜀之後在四川的成都設立成都府,隨即由朝廷欽命首任知府,授以出任孟昶降宋的儀式。這位知府名呂余慶,恰與孟昶聯的“余慶”二字偶合,還不止此,“長春”二字又是北宋開國皇帝的誕生日。以“長春”二字命名號召臣民舉行慶祝。
以後把這壹天定為聖節。“長春”二字又與孟昶“嘉節號長春”末尾二字巧合——壹位知府,壹位皇帝,當然人們要奉為神靈,孟昶的春聯也跟著行運了。直至今日,仍然在人們的心中,把這副春聯命為首創。
但事實可能並非如此,清代光緒二十五年(1899)在我國甘肅莫高窟壹藏經洞裏出土的敦煌遺書中就有唐代的春聯,這些春聯是:
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日:寶雞能僻(避)惡;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年年歲慶;月月無災。
門神護衛;厲鬼藏埋。
敦煌遺書斯坦因(0610)卷尾題“開元十壹年捌月五日寫,劉丘子投二舅”字樣。這裏題的“開元十壹年”是公元723年,可見,敦煌遺書春聯比孟昶春聯早240年。
但事實也還不止於此,李景峰先生為梁石作《中國古今巧對妙聯大觀》寫的序言裏提到唐太宗李世民有壹副對聯:送寒余雪盡;迎歲早梅新。
而且,據《中國對聯集成·湖北卷》收集的唐人對聯,創作時間最早的壹例是《江夏分卷》裏的《江夏王(李)道宗題寺門》聯:
深山窈窕,水流花發泄天機,未許野人問渡。
遠樹蒼涼,雲起鶴翔含妙理,惟偕騷客搜奇。
上述說法終究還無法確定,因為傳說更早幾百年的的東晉書法家王羲之就寫過幾副有名的對聯,而且還有壹個廣為流傳的故事。
據說,有壹年王羲之從山東老家瑯琊移居到浙江紹興時,正值年終歲尾,於是王羲之便按慣例書寫了壹副春聯——“春風春雨春色,新年新歲新景”,讓家人貼在大門兩側。可不料因為王羲之書法蓋世,為時人所景仰,此聯剛壹貼出,即被人趁夜揭走。
第二天家人告訴王羲之後,王羲之也不生氣,又提筆寫了壹副——“鶯啼北星,燕語南郊”,讓家人再貼出去。誰知第二天天亮壹看,對聯又被人揭走了。可這天已是除夕,明天就是大年初壹,眼看左鄰右舍家家戶戶門前都掛上了大紅的春聯,惟獨自己家門前空空落落,急得王夫人直催丈夫想個辦法。
王羲之想了想,微微壹笑,便又提筆寫了壹副,寫完後,讓家人先將對聯剪去壹截,把上半截先張貼於門上: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夜間果然又有人來偷揭。可在月色下壹看,見這副對聯寫得太不吉利。盡管王羲之是書法名家,可也不能將這副充滿兇險預言的對聯取走張掛啊。
來偷揭的人只好嘆口氣,趁著夜色溜走了。 新年初壹早晨天剛亮,王羲之即親自出門將昨天剪下的下半截分別貼好,此時已有不少人圍觀,大家壹看,對聯變成了:福無雙至今朝至,禍不單行昨夜行。眾人看了,齊聲喝彩,拍掌稱妙。
近年又有人提出,五代時期除夕題聯已成習俗。最早的對聯當屬南朝梁代文學家劉孝綽和他妹妹劉令嫻所作。譚嗣同的《石菊影廬筆記》有這段記載,說的是劉孝綽罷官不出,自題壹聯於門上:“閉門罷慶吊,高臥謝公卿。”
其妹也作壹聯:“落花掃仍合,從蘭摘復生。”雖然聯句欠工,但語句皆為駢麗,又題於門上,可以說它們是我國最早載於史書中的對聯了。而這副對聯,又比孟昶的那副對聯早四五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