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潘嶽作的悼亡詩都是哪三首?

潘嶽作的悼亡詩都是哪三首?

為愛情寫美麗哀愁 開創悼亡文學

潘嶽的妻子是楊肇的女兒,楊家在魏及晉初是名門望族,楊肇歷任大將軍參軍、荊州刺史、折沖將軍等職,封東武伯。潘嶽12歲時即有“奇童”和“國士”之稱,深得楊肇賞識,把長女許給了他。潘嶽和妻子兩人完婚約在公元275年,當時潘嶽29歲。從訂婚到完婚,兩人經歷了漫長的17年。之後兩人長相廝守,直至公元298年楊氏卒於洛陽德宮裏,當時潘嶽52歲。

潘嶽為愛情所做的詩不少。他19歲時寫《內顧詩二首》,詩壹:靜居懷所歡,登城望四澤……漫漫三千裏,迢迢遠行客。馳情戀朱顏,寸陰過盈尺。夜愁極清晨,朝悲終日夕。山川信悠永,願言良弗獲。引領訊歸雲,沈思不可釋。詩二:樂情既來追,我心亦還顧。形體隔不達,精爽交中咱。不見山上松,隆冬不易故?不見陵澗柏,歲寒守壹度?無謂希見疏,在遠分彌固!

這是潘嶽在三千裏外遙寄未婚妻的山盟海誓。從訂婚到完婚,他們經歷了漫長的17年,這對情侶做到了矢誌不渝,這是非常動人的。對潘嶽這個常被洛陽女子擲果盈車、縈手於道的大眾偶像而言,如此專情,尤其不易。17年兩地相思,正是婚後20多年和諧幸福生活的堅厚感情基礎。也正因如此,喪妻之痛才被潘嶽表現得空前摧心斷腸。

潘嶽悼念愛妻的詩賦文章,有《悼亡詩》三首、《楊氏七哀詩》、《悼亡賦》、《哀永逝文》六篇,在中國文學史上,潘嶽創了壹個紀錄,“他最先創作了悼亡題材的文學作品,也因停不了的悲傷創作了最多也最感人的悼亡文學”。這是魏晉時代重情任情思潮下,潘嶽用真情和才華寫就的壹束憂郁之花。這捧祭獻亡妻的花束,是百結斷腸纏繞而成,是碧血和淚凝結而成。對於失去妻子的詩人而言,寫詩是心靈受重創後的壹種自我修復,壹種從危機中解救自己的手段。

他在《悼亡詩》中寫道:“豈曰無重纊,誰與同歲寒?歲寒無與同,朗月何朧朧!展轉眄枕席,長簞竟床空。床空委清塵,室虛來悲風。”夫妻永訣,觸景皆情。詩中吸納了民歌風,清新自然。

南開大學羅宗強教授在《西晉士人心態變化與玄學新義》中指出:“西晉縱欲之風大盛,士人社會存在壹種尋歡作樂的濃烈氣氛。道教養生術之壹的房中術在當時上層社會十分流行,這給縱欲提供了理論根據,或者說提供了壹種借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潘嶽對待愛情的嚴肅態度因稀少而顯得越發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