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 楊周
柳暗花明春正好,重湖霧散分林沙。
何處黃鶴破瞑煙,壹聲啼過蘇堤曉。
月亮: 靜夜思
唐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泰山: 《望嶽》
唐 杜甫
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鐘神秀, 陰陽割昏曉。
蕩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淩絕頂, 壹覽眾山小。
廬山: 題西林壁
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生在此山中
蘇州: 楓橋夜泊
(唐) 張繼
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 王勃
城闕(quē)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huàn)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唐 岑參
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
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
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猶著。
瀚海闌幹百丈冰,愁雲慘淡萬裏凝。
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
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
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
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
已亥雜詩(五)
清 龔自珍
浩蕩離愁白日斜,
吟鞭東指即天涯.
落紅不是無情物,
化作春泥更護花.
已亥雜詩 (壹)
清 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壹格降人才。
山行
唐 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江南逢李龜年
唐 杜甫
岐王宅裏尋常見,
崔九堂前幾度聞。
正是江南好風景,
落花時節又逢君。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
與君離別意,同是宦遊人。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
無為在歧路,兒女***沾巾!
送別的詩,絕大部分是訴說難分難舍的心情,是憂愁悲苦的。“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能辭!”②可以代表這類詩的基調。有沒有人把離別這件事看得很超脫,唱出豪邁的歌聲呢?有,不多。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其中很出色的壹首。
導讀
壹位朋友要遠去四川做官,詩人作此詩相贈。全詩先收後放,先說同是宦遊之人,同有惜別之意,然後陡然壹轉,說那裏沒有朋友呢,男兒分別,何必哭哭啼啼做女兒態呢?氣勢豪邁,意境開闊,尤其是“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更成為千古名句。這首詩應當說是送別詩的精品。
翻譯
譯文壹
古代三秦之地,拱護長安城垣宮闕。
風煙滾滾,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與妳握手作別時,彼此間心心相印;
妳我都是遠離故鄉,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內只要有了妳,知己啊知己,
不管遠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壹起。
請別在分手的岐路上,傷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淚落沾衣。
譯文二:
三秦護衛著巍峨的長安,妳要奔赴的蜀地,卻是壹片風煙迷茫。
離別時,不由得生出無限的感慨,妳我都是遠離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遊子。
人世間只要是誌同道合的朋友,即使遠在天涯,也似在身邊。
不要在分手時徘徊憂傷,像多情的兒女壹樣,任淚水打濕衣裳。
作者介紹
王勃(650-675),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省稷山縣壹帶) 人,初唐四傑之壹。他是著名學者王通的孫子,很小的時候就寫得壹手好文辭,有“神童”之稱,可惜不到三十歲就在渡海時落水而死了。他做過幾任小官,卻兩次遭到斥逐和除名,短短的壹生是在坎坷中度過的。留傳下來的《王子安集》裏,文比較多,詩不足百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要算是他的代表作。這首詩點明送別的地點是長安。他曾幾次到過長安。這首詩有少年進取的精神,沒有消極頹唐的情緒,可能是詩人二十歲以前在長安作朝散郎和任沛王府修撰時所作。少府,是當時對縣尉的通稱。壹作“蜀州”,在今四川省崇慶縣。“本文題目應是“送杜少府之任蜀川”686年才改為“蜀州”當時王勃已故10年。 蜀川”,指川西岷江流域壹帶。
詩句分析
秦末項羽曾把這壹帶地方分為三國,所以後世稱它三秦。這裏可以理解為護衛。“關中壹帶的茫茫大野護衛著長安城,這壹句說的是送別的地點.
遠遠望去,但見四川壹帶風塵煙靄蒼茫無際。這壹句說的是杜少府要去的處所。因為朋友要從長安遠赴四川,這兩個地方在詩人的感情上自然發生了聯系。詩的開頭不說離別,只描畫出這兩個地方的形勢和風貌。舉目千裏,無限依依,送別的情意自在其中了。 連三秦之地也難以壹眼望盡,至於遠在千裏之外的五津是根本看不見的。
彼此離別的意味如何呢?我們同是為求官飄流在外的人啊!其中真有無限淒惻。開頭兩句調子高昂,屬對精嚴,.
境界又從狹小轉為宏大,情調從淒惻轉為豪邁。“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遠離分不開真正的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內,就是天涯地角也如同近在鄰居壹樣,我們壹秦壹蜀又算得什麽呢!
在這即將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兒女壹般流淚沾巾啊!是對朋友的叮嚀,
熟悉漢魏詩的人,會發現這首詩同曹子建《贈白馬王彪七首》中的壹首有某種聯系。曹詩是這樣的:“心悲動我神,棄置勿復陳!丈夫誌四海,萬裏猶比鄰。恩愛茍不虧,在遠分日親,何必同衾幬;然後展殷勤。憂思成疾疹,毋乃兒女仁?倉卒骨肉情,能不懷苦辛!”王勃的詩,顯然受到曹詩的影響,是從曹詩脫化而來的,但兩者卻大有不同之處。曹子建滿懷幽憤,⑤他的上述壹番話是極無聊賴,強作排遣之詞,所以情思纏綿,語調沈郁。王勃雖然也經挫折,但畢竟年少,他的壹番話是出自肺腑,所以情思矯健、語調明快。有人講,王詩勝過曹詩,我看倒也不見得。但王詩並非簡單的沿襲,而是自有獨到之處,所以同樣應當受到稱贊。
從文學史的角度欣賞這首詩,不難感到它有壹股新鮮的氣息。初唐是我國古代壹個強盛王朝的開端。唐代詩歌在我國文學史上出現了高峰。延續二百年左右的詩歌的大革新大發展是以初唐為濫觴的。王、楊、盧、駱等當時的詩壇健將是較早出現的開拓者。首先,他們反對唐初那種從六朝承襲下來的浮艷的詩風。楊炯說,王勃“嘗以龍朔初歲⑧,文場變體:爭構纖微,競為雕刻;糅之金玉龍鳳,亂之朱紫青黃;影帶以徇其功,假對以稱其美。骨氣都盡,剛健不聞,思革其弊,用光誌業。”⑦可見他是有意識地改革詩壇的弊病,提倡剛健的詩風的。就拿王勃的這首詩來說,確實壹洗綺麗之習,質樸雄渾,橫溢奔放,必定曾使當時的讀者耳目壹新。這種詩風爾後就大大發展起來,成為盛唐詩壇的壹種主導的風格。其次,他們對新詩體的形成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就拿五言律詩來說,這種在唐代逐漸成熟和盛行起來的新詩體,在王勃等人的筆下已經開始嘗試和形成了。王勃的這首詩,就是二首相當成熟的五言律詩。再讀壹讀王、孟的五律,進而讀壹讀李,杜的五律,就會發現這種新詩體在有唐壹代的發展如大江奔流,壹脈相承,而越往前去波瀾越壯闊。
著名文學史家鄭振鐸在談到王勃的詩對後來詩歌的貢獻時,滿懷激情地說:“正如太陽神萬千縷的光芒還未走在東方之前,東方是先已布滿了黎明女神的玫瑰色的曙光了。”我們不妨把王勃的這首詩看成黎明女神項鏈上的壹顆明珠,這樣看,會更能領受它的迷人的魅力。
“黯然銷魂者,唯別而已矣。”①古人對於離別是很動感情的,送別是鄭重其事的。那時候,道路崎嶇難行,交通工具又落後,壹別動輒多年,能否再見很難說。他們那樣重視離別是可以理解的。士大夫階層送別,不光是備酒餞行、折柳相贈,還常常寫詩文送給行者(送別)或留給居者(留別),借以抒發別情或者相互勉勵和安慰。所以在古代詩歌遺產中,送別的作品有相當大的數量。《己亥雜詩》己亥雜詩①
清龔自珍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②
我勸天公重抖擻,③
不拘壹格降人材。
作者
1792-1841,字璱人,更名鞏祚,號定庵、羽岑(左應加王旁)山民,仁和人。
道光進士,官禮部主事。有《定庵全集》。自珍為近代學術思想的啟蒙學者,
其詩能開拓新宇,氣勢磅礴, 色彩瑰麗, 影響清末詩界革命派及南社詩人。
“同光體”首領沈植亦稱之為“奇才”,以為“定庵之才,數百年所僅有也。”
註釋
①己亥:道光十九年(1839)。這年作者四十八歲,因不滿於清朝官場的黑暗,
辭官去京返杭。後因接眷屬又往返壹次。這壹年往返京杭道中,***作七絕三百
壹十五首,統名《己亥雜詩》。這裏選錄的壹首,原列第壹百二十五首。作者
自註:“過鎮江,見賽玉皇及風神、雷神者,禱祠無數,道士乞撰青詞。”
②萬馬齊喑:語出蘇軾《三馬圖贊序》:“振鬣(馬鬃)長鳴,萬馬皆喑。”
喑:啞。 ③抖擻:奮舉,振作精神。
品評
龔自珍的《己亥雜詩》,是自傳式的大型組詩,是宋末汪元量以後這壹詩
歌體式的新發展。程金鳳評贊說:“行間璀璨,吐屬瑰麗”,“聲情沈烈,悱
惻遒上,如萬玉哀鳴。”這和青喬《咄咄吟》內容集中反映鴉片戰爭甬東之役
者不同,也和後來黃遵憲《己亥雜詩》的風格有異。這壹首是龔自珍《己亥雜
詩》中最突出的壹首,最能體現作者的精神及對時代的要求。作者就眼前賽神
會的玉皇等形象,巧妙地聯系到“天公”、“風雷”進行構思,表現了清王朝
統治下人們的思想十分壓抑,社會壹片死寂的“萬馬齊喑”的現實。這壹現實
是“可哀”的,作者在召喚著巨大的社會變革風雷的到來,期待著生氣勃勃的
新局面的出現。新局面是不可能自動出現的,他要依靠人才去破壞舊世界,締
造新世界。而人材需要多種多樣,不應嵌在壹個框子裏。這首詩的重心,前半
提出了“生氣”問題,後半提出了人材的“不拘壹格”問題,這是個新問題,
作者要求人們去重新考慮,振奮起來,以達到改造世界的目的。這詩的啟蒙意
義就在於此,兩詩句當然是健筆拿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