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這兩首古詩怎麽理解?

這兩首古詩怎麽理解?

京口瓜洲壹水間,鐘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釋 1. 泊船:停船。泊,停泊。 2. 瓜洲:在長江的北岸,揚州的南面。 3. 京口:今江蘇省鎮江市。 4. 壹水:壹條河流。古人除將黃河特稱為“河”,長江特稱為“江”之外,大多數情況下稱河流為“水”,如汝水、漢水、浙水、湘水、澧水等等。這裏的“壹水”指長江。 5.間:在壹定的空間(時間)內。要註意不能誤讀成去聲,不是動詞“間隔”的“間”。根據本詩格律及古人語言習慣,此“間”字為平聲。“壹水間”句式同“咫尺間”、“幾步間”、“壹瞬間”、“壹念間”。整句的意思是說京口和瓜州就壹條(橫向的)河的距離之內 。 6. 鐘山:今南京市的紫金山。 7. 數重:幾層。 8. 綠:本是形容詞,這裏是使動用法,綠字形象鮮活,春意盎然,讀來仿佛有陣陣春風撲面而來。 9. 何時:什麽時候。 10. 還:回歸。 11. 隔:間隔。 譯文 (長江南岸的)京口和(北岸這裏的)瓜洲不過是在壹條橫著的江的距離之內,(遠處的)鐘山(今南京紫金山)也就只是隔著幾重山巒而已。 春風又把(對面的)江南大地吹綠了,明月啊,妳什麽時候可以照著我回到(江南的)故鄉呢?[編輯本段]詩詞賞析 賞析壹: 詩以“泊船瓜洲”為題,點明詩人的立足點。首句“京口瓜洲壹水間”寫了望中之景,詩人站在瓜洲渡口,放眼南望,看到了南邊岸上的“京口”與“瓜洲”這麽近,中間隔壹條江水。由此詩人聯想到家園所在的鐘山也只隔幾座山了,也不遠了。次句“鐘山只隔數重山”暗示詩人歸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句為千古名句,再次寫景,點出了時令已經是春天,描繪了長江南岸的景色。“綠”字是吹綠的意思,是使動用法,用得絕妙。傳說王安石為用好這個字改動了十多次,從“到”“過”“入”“滿”等十多個動詞中最後選定了“綠”字。因為其他文字只表達春風的到來,卻沒表現春天到來後千裏江岸壹片新綠的景物變化。結句“明月何時照我還”,詩人眺望已久,不覺皓月初上,詩人用疑問的句式,想象出壹幅“明月”“照我還”的畫面,進壹步表現詩人思念家園的心情,表達了詩人的思鄉。 賞析二: 這首七絕即景生情,通過對春天景物的描繪,表現了詩人此番出來做官的無奈和欲急切回歸江寧的願望。頭兩句記敘北上的行程。詩人前往京城,卻偏偏回首江寧,表現不願赴任的復雜心理。後兩句以景寫心,既有變法給自己帶來的欣慰,也有及早功成身退的想法。詩人回首江南,大地壹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著這照著瓜洲渡口,也照著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很有余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於景,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據洪邁《容齋隨筆》說:“春風又綠江南岸”壹句原稿“春風又“到”江南岸’,圈去‘到’字,註曰:‘不好’。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始定為‘綠’”。真達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實詩人不僅僅在煉字,也是在煉意,這才符合詩的情境。[編輯本段]詩詞評析 這是壹首著名的抒情小詩,抒發了詩人眺望江南、思念家園的深切感情。本詩從字面上看,是流露著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大有急欲飛舟渡江回家和親人團聚的願望。其實,在字裏行間也寓著他重返政治舞臺、推行新政的強烈欲望。 詩人回首江南,大地壹片翠綠,這固然是春風吹綠的,但是那蔥綠的禾苗難道不是青苗法等變法措施產生的實效嗎?但是官場是險象環生的,詩人望著這瓜洲渡口,也望著鐘山的明月,發出了“明月何時照我還”的慨嘆,詩人是想早點離開是是非非的官場,體現作者希望重返那沒有利益紛爭的家鄉,很有余韻。這首詩不僅借景抒情,情寓於景,情景交融,而且敘事也富有情致,境界開闊,格調清新。最令人津津樂道的還是修辭上的錘煉。 其中“綠”字可以體會到詩人用詞的修飾,把吹改為綠,為的是生動。[編輯本段]詩句評析 《泊船瓜洲》屬於七言絕句,全詩押(ya)韻。 據洪邁《容齋隨筆》說:“春風又綠江南岸”壹句原稿 春風又到江南岸。改為‘過’,復圈去而改為‘入’,旋改為‘滿’,凡如是十許字,春風何時至,又綠湖上出,始定為‘綠’”。真達到了“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境地。其實詩人不僅僅在煉字,也是在煉意,這才符合詩的情境。 本詩是“文字頻改,工夫自出”(《童蒙詩訓》)的著名例證。 補充: 遊子吟 (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編輯本段]註釋譯文 註解 1、遊子:出門遠遊的人。吟,吟誦。 2、臨:將要。 3、意恐:擔心。 4、寸草:小草,比喻子女。 5、寸草心:子女的孝心。 6、三春暉:喻指慈母之恩。三春:春季的三個月。舊稱農歷正月為孟春,二月為仲春,三月為季春;暉,陽光;形容母愛如春天和煦的陽光。 7、歸:回來,回家。 譯文 慈祥的母親手裏拿著針線, 為將遠遊的孩子趕制新衣。 臨行前她忙著把衣服縫得嚴嚴實實, 擔心孩子壹走很晚才會回來。 誰能明白母親無私的愛, 就像春天的小草不能報答春天給它的光輝! 英文版 A TRAVELER'S SONG The thread in the hands of a fond-hearted mother Makes clothes for the body of her wayward boy; Carefully she sews and thoroughly she mends, Dreading the delays that will keep him late from home. But how much love has the inch-long grass For three spring months of the light of the sun?[編輯本段]詩詞鑒賞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詩中親切真淳地吟頌了偉大的人性美——母愛。 詩的開頭兩句,所寫的人是母與子,所寫的物是線與衣,然而卻點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中間兩句集中寫慈母的動作和意態,表現了母親對兒子的深篤之情。雖無言語,也無淚水,卻充溢著愛的純情,扣人心弦,催人淚下。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熾烈的情懷,對於春日般的母愛,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於萬壹呢? 全詩無華麗的詞藻,亦無巧琢雕飾,於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飽含著濃郁醇美的詩味,情真意切,千百年來撥動多少讀者的心弦,引起萬千遊子的***鳴。 孟郊壹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壹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詩人自然不把這樣的小官放在心上,仍然放情於山水吟詠,公務則有所廢弛,縣令就只給他半俸。本篇題下作者自註:“迎母溧上作”,當是他居官溧陽時的作品。詩中親切而真淳地吟頌了壹種普通而偉大的人性美——母愛,因而引起了無數讀者的***鳴,千百年來壹直膾炙人口。計劃反對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著兒女們。然而對於孟郊這位常年顛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於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沈的內心情感。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突出了兩件最普通的東西,寫出了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寫出人的動作和意態,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行前的此時此刻,老母壹針壹線,針針線線都是這樣的細密,是怕兒子遲遲難歸,故而要把衣衫縫制得更為結實壹點兒罷。其實,老人的內心何嘗不是切盼兒子早些平安歸來呢!慈母的壹片深篤之情,正是在日常生活中最細微的地方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裏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壹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撥動了每壹個讀者的心弦,催人淚下,喚起普天下兒女們親切的聯想和深摯的憶念。 最後兩句,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壹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誰言”有些刊本作“誰知”和“誰將”,其實按詩意還是作“誰言”好。詩人出以反問,意味尤為深長。這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通俗形象的比興,加以懸絕的對比,寄托了赤子熾烈的情意:對於春天陽光般厚博的母愛,區區小草似的兒女怎能報答得了呢。真有“欲報之德,昊天罔極”之意,感情是那樣淳厚真摯。 這是壹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態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輒愁肺腑”(蘇軾《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全詩最後用壹雙關句,寫出兒子對母親的深情。 此詩寫在溧陽,到了清康熙年間,有兩位溧陽人又吟出這樣的詩句:“父書空滿筐,母線尚縈襦”(史騏生《寫懷》);“向來多少淚,都染手縫衣”(彭桂《建初弟來都省親喜極有感》)。可見《遊子吟》留給人們的深刻印象,是歷久而不衰的。 表達了感謝母親的思想感情. 樂府詩的體名 "樂府"壹詞,最初是指主管音樂的官府。樂府原來是古代掌管音樂的官署,掌管宴會、遊行時所用的音樂,也負責民間詩歌合樂曲的采集。作為詩體名的“樂府”最早即指後者,後來也用以稱魏晉到唐代可以配樂的詩歌和後人效仿的樂府古題的作品。 追問: 這種思鄉的感情從( )留露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