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形容人以德報怨的詩句

形容人以德報怨的詩句

1. 關於以德報怨的詩句

關於以德報怨的詩句 1. 關於以德報怨的詩句

1、“報怨以德”或“以德報怨”:拿恩德回報仇怨。

——《道德經》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七十九章:“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也是這個道理。

有人把報怨以德移入此章,不僅不符合上下文意,也有篡改古書之嫌。從通行本、帛書以及上下文意來看,六十三章並無錯簡。

2、以怨報德:拿仇怨回報恩德。——《國語.周語中》:“以怨報德,不仁。”

3、.以德報德。——《紅日》第十六章:“他覺得在這個為難的時候,應當以德報德。”

4、以直報怨。——《漢書.傅介子傳》:“上乃下詔:‘……平樂監傅介子……以直報怨,不煩師重。

2. 關於以德報怨的詩句

1、“報怨以德”或“以德報怨”:拿恩德回報仇怨。——《道德經》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老子》七十九章:“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也是這個道理。有人把報怨以德移入此章,不僅不符合上下文意,也有篡改古書之嫌。從通行本、帛書以及上下文意來看,六十三章並無錯簡。

2、以怨報德:拿仇怨回報恩德。——《國語.周語中》:“以怨報德,不仁。”

3、.以德報德。——《紅日》第十六章:“他覺得在這個為難的時候,應當以德報德。”4、以直報怨。——《漢書.傅介子傳》:“上乃下詔:‘……平樂監傅介子……以直報怨,不煩師重。

3. 形容“以德報怨”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以德報怨”的詩句如下:

1、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壹飲三百杯。——李白(唐)《將進酒》

2、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壹江春水向東流。——李煜(五代)《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3、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會當淩絕頂,壹覽眾山小。——杜甫(唐)《望嶽》

4、壹曲新詞酒壹杯,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宋)《浣溪沙·壹曲新詞酒壹杯》

5、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宋)《題西林壁》

6、青青園中葵,朝露待日晞。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常恐秋節至,焜黃華葉衰。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佚名(兩漢)《長歌行》

7、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沈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壹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劉禹錫(唐)《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8、纖雲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壹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秦觀(宋)《鵲橋仙·纖雲弄巧》

9、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陸遊(宋)《冬夜讀書示子聿》

10、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顏真卿(唐)《勸學》

4. 關於以德報怨的名句或諺語有哪些

1. 生活中有些事需要去遺忘,有些事需要去寬容,以德報怨,不計前嫌,安守寬和之心。

2. 以德報怨從來都不是我的風格,妳做錯了事,我就要讓妳承擔應屬於妳的後果。

3. 壹個人,能容忍別人的固執己見、自以為是、傲慢無禮、狂妄無知要靠極大的心量。我們經常說到以德報怨,如果我們從另壹個角度去理解,與其說以德報怨,不如說是放過了自己。

4. 我理解以德報怨的心理,但是從不相信!德就是德,怨就是怨!我不需要誰來容忍我犯過的錯,也沒義務去原諒給我帶來傷害的人!世界本身不公平,我們就不要再推波助瀾了……

5. 這個世界總有人以德報怨,也總有人以怨報德。本性,良心,責任,感恩,算了吧,血濃於水的骨肉親情都棄如敝履,何況這些高尚的東西。

6. 常懷感恩之心:是最珍貴的人生品格:嚴於律己、以德報怨;時刻牢記他人的功德與恩德……做到容人之過

7. 以德報怨是中華民族的美德嗎?以德報怨是中華民族最軟弱的表現,是帝國主義侵略的最佳法寶

8. 唯有以德報怨,把傷害留給自己,讓世界少壹些仇恨,少壹些不幸,回歸溫馨、仁慈、友善與祥和,這才是寬容的至高境界。

9.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可能我還是不夠善良吧~

10. 做個有智慧的人,不要太聰明,難得糊塗,不要太執著;低姿態、低調做人成就大事;以德報怨,留點余地給別人也給自己;用耐心、專註聽別人講,贏得人心;學會明確拒絕別人;忍讓要有壹定限度!

11. 我發現想要做到“不忘人恩,不念人過,不思人非,不計人怨”幾乎是不可能的。我雖然贊成人壹定要善良要有感恩之心,可是我卻不贊成以德報怨,因為只會讓有的人得寸進尺覺得妳好欺負。

12.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不好意思,我做不到原諒妳。我不想當聖人也不想過無比正確的生活,所以請收起妳們勸我從良的想法。

13. 我今天做了壹件以德報怨的好事兒,老天爺會不會保佑我,今天送我壹份禮物,保佑我吧

14. 以德報怨的前提是不要在意別人怎麽看妳,做好自己的事情,守住自己的本份。善意對待別人的態度是因著自己的本心和修養而非為了獲得別人的贊賞。因此,當別人恩將仇報時,妳也能淡定自若。這就是我感知到的‘’心外無物‘’的境界。

15. 想不到,有壹天,陪伴成了世上最奢侈的東西!多給父母壹點愛吧!以德報怨沒什麽大不了!

16. 人給我自尊,我還他高尚;人給我快樂,我還他幸福;人給我寬容,我還他真誠;人給我撫慰,我還他熱情;人給我希望,我還他感激;人給我親切,我還他尊敬。做人,既是以心換心,以情換情;也是以德報怨,以善報惡。心與心的距離,在於理解,在於真誠。

17. “以德報怨,何以報德?”才是現實的真實寫照。那什麽“冤冤相報何時了”只在事不關己的和事佬、攪屎棍嘴裏罷了,落TA們自己身上還不知道是什麽德性呢。

18. 最後還要以德報怨:披荊斬棘匍匐前行;叫心情、沒有體會暢快的感覺了,控制得了的;叫表情!好像現實與想法總是擦肩而過!不知道有多久。

19. 責任都壹個人擔什麽錯都壹個人扛這太殘忍了,善良不是寬容不是原諒也不是以德報怨,善良是只對善良的人善良包括自己而不是對小人。讓自己的善良高貴不是對誰都善良,這樣的善良不叫熱情叫多情甚至是濫情,因為它違背了善良本身的高尚,電視劇總以喜劇結束但現實卻不壹定。

20. 所有的坎坎坷坷在時間和修養面前都不是事兒,殺壹個很容易,讓自己強大不是為了超越那些曾經讓妳難堪的人和事:反而很困難!相反妳要以德報怨,壹定能做得到,但是我相信;妳要做的就是默默讓自己強大、以前做賊。

5. 類似(以德報怨 何以報德)這意思的句子

“以德報怨”是我們最熟悉的壹句話,通常將它理解為為人處世的準則:孔子教導我們,別人欺負妳了,要用愛心去感化他,用胸懷去包容他。這樣的道德情操真的很偉大,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受到不公平的對待,“以德報怨”,恐怕沒有人能做到。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

“以德報怨”的原句出自《論語· 憲問》:“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原意為:壹個學生問孔子:別人打我了,我用道德和教養感悟他,好不好?孔子就說,妳以德報怨,那“何以報德?”別人以德來待妳的時候,妳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妳,妳就應該“以直抱怨”。可見,孔子是反對“以德報怨”的,之所以出現現在的現象,可能是斷章取義地曲解。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化壹向以謙虛和堅忍著稱。關於如何報怨的問題,東西方的答案截然相反。在西方,聖經裏就提出:“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觀點。而在東方,佛家崇尚“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的哲學理念,面對困苦的態度是逆來順受。根據佛經中的記載,大鷹要吃釋迦牟尼的肉,他便從自己身上壹刀刀幫大鷹割下肉來,這種堅忍已經超越西方人能夠承受的範圍。而孔子“以直報怨,以德報德”的觀點,是以人為本的,更能讓人接受。

孔子這句話為什麽會被曲解?根源還是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希望民眾成為“以德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報怨”的民眾,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統治。皇帝殘暴,要“以德報怨”,地主剝削,也要“以德報怨”,八國聯軍打到北京,還是要“以德報怨”,要想盡壹切辦法彰顯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這種堅忍和迂腐與佛家的處事態度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

PS:粘貼的

6. 古人以德報怨的典例

藺相如戰國時代,趙惠文王因藺相如辦外交有功,拜藺相如為上卿,官位在廉頗大將之上。

廉頗因此心中不快,居功自傲,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侮辱藺相如。相如知道後,不願意和廉頗爭位次先後,便處處留意,避讓廉頗,上朝時假稱有病,以便回避。

有壹次,藺相如乘車外出,遠遠望見廉頗的車子迎面而來,急忙叫手下人把車趕到小巷裏避開。相如的門客便以為相如害怕廉頗,非常氣憤。

藺相如對他們解釋說:“依妳們看來,是廉將軍厲害呢,還是秦王厲害呢?”門客們說:“當然是秦王厲害了。”藺相如說:“對了,秦王這樣威焰萬丈,我卻在朝堂上斥責他,侮辱他的臣子們,難道我就單獨害怕壹個廉將軍嗎?不過我想,強暴的秦國之所以不敢對趙國用兵,正是因為有廉將軍和我兩個人在啊,如果兩個老虎相搏鬥起來,那情勢發展下去,壹定不能壹起生存,這正合秦國的心意,我對廉將軍壹再退讓,正是以國家利益為重,把私人恩怨的小事拋在腦後啊!” 藺相如這番話,使他手下的人極為感動。

相如手下的人也學習藺相如的樣子,對廉頗手下的人處處謙讓。 此事傳到了廉頗的耳中,廉頗為相如如此寬大的胸懷深深感動,更覺得自己十分慚愧。

於是脫掉上衣,在背上綁了壹根荊杖,請人領到相如家請罪,並沈痛地說;“我是個粗陋淺薄之人,真想不到將軍對我如此寬容。” 藺相如見廉頗態度真誠,便親自解下他背上的荊杖,請他坐下,兩人坦誠暢敘,從此誓同生死,成為至交。

藺相如多謀善辯,膽略過人;他以國家利益為重,善於人和,不畏強暴,出使秦國,留下了流芳千古“完璧歸趙”的故事。他為了國家利益,忍辱負重,使大將廉頗“負荊請罪”,“將相和”的典故為歷代人們所傳頌。

7. 誰知道壹首古吉拉特的《以德報怨》格言詩的具體內容

莫漢達斯卡拉姆錢德甘地是印度國民大會黨著名領袖,民族解放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壹,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倡導者。

甘地生於印度西部卡提阿瓦半島的波爾邦達爾土邦(現古吉拉特邦)。甘地家族在此世代經商,但從祖父開始便棄商從政,其父烏坦錢德甘地也曾擔任過波爾邦達爾土邦的首相。

他家屬於印度教第三等種姓,全家信仰印度教。甘地7歲時,全家遷至拉吉科特,他在當地人小學。

12歲時人拉吉科特的阿弗列德中學。根據印度教習俗,甘地在13歲時受父母之命,與卡斯特巴爾結婚。

1887年,甘地中學畢業,考取了薩瑪達斯學院。1888年9月,甘地從孟買動身遠航,去英國留學,攻讀法律。

在英期間,他結識了各種思想流派的學者、朋友,對他日後"反對暴力、主張忍受"的思想的形成產生了很大影響。1891年6月10日,甘地通過考試取得了律師資格。

12日便登輪返回祖國。回國後,他曾先後在孟買、拉吉科特擔任律師。

1893年4月壹次偶然的機會,甘地應印度壹家商行聘請,去英屬殖民地南非特蘭土瓦首府普勃圖利亞處理壹起4萬英鎊的債務糾紛。甘地開始工作後,碰到許多棘手的問題。

其中最大的問題是種族歧視。盡管在南非有不少印度僑民,但他們沒有合法的地位,統治南非的歐洲白人對有色人種壹向看不起,甚至把在南非的印度人統稱為"苦力"。

甘地在南非被冠以"苦力律師"的稱號。4萬英鎊的債務糾紛經甘地協調後圓滿解決,他準備回國了。

臨行前他看到壹則新聞,當地政府立法議會企圖剝奪印度人選舉議會議員的權利,印度僑民為了反對種族歧視,爭取平等權利與政府當局展開了抗爭,他們希望甘地留下來,與他們壹起戰鬥。甘地同意了,他在當地最高法院謀求到了律師的職位。

為了適應鬥爭的需要,在甘地的發起和組織下,壹個印僑團體納塔爾印度人大會於土894年5月22日成立了。印度人大會為印僑做了許多好事,為南非的印度人贏得了許多朋友和無數同情者,並得到了印度國內各黨派的支持。

1899年英布戰爭爆發,甘地組織印度人救護隊為英軍服役,以謀求英國殖民政府改善印度人地位。1904年至1910年期間,甘地創辦鳳凰新村和托爾斯泰農場,作為實現他的真理與非暴力的試驗場所。

甘地的非暴力思想主要來源於宗教,首先是印度教。印度教主張善惡有因果,人生有輪回。

他在少年時,就很喜歡古吉拉特的壹首《以德報怨》的格言詩,壹直將這首格言詩奉為座右銘。在倫敦留學時,他接觸到了各種宗教,結識了各種思想流派的朋友,最受他推崇的是《新約》中的博愛思想。

其中"不要與惡人作對"、"要愛妳們的仇敵"等句對他影響是很深的。甘地的非暴力思想形成與實踐正是他在南非的21年間。

他的這思想主張愛和真理的統壹。壹方面要堅持真理,另壹方面寧願自己做出犧牲了不加暴於敵人。

他運用"堅持真理"這壹原則來指導他所領導的政治鬥爭,他認為這個詞清楚地表明了"非暴力抵抗運動"的意義。1906年8月,德蘭土瓦政府發表公告,宣布在南非居留8年以上的印度"苦力",方可定居本地,同時必須向政府辦理手續,領取登記證並隨身攜帶,以備檢查,違者罰款或判刑,或驅逐出境。

這壹法令被稱為"黑色法案"。甘地領導印僑掀起了非暴力,抵抗運動,南非政府被迫做了壹點表面上的讓步措施。

鬥爭雖未勝利,但甘地卻認為"非暴力抵抗"是最高尚的自衛武器。1913年,甘地在南非領導的非暴力運動達到了高潮。

鬥爭的目的是沖破現行法令中不合理的規定,要求取消"黑色法案",廢除人頭稅,承認印度婚姻制度的合法性。鬥爭中甘地率隊"和平進軍",但遭到南非政府兇殘鎮壓。

整個運動過程中,甘地三次被捕,但鬥爭並沒有停止。土2月18日,殖民大臣史末資被迫釋放甘地,以求和解。

1914年1月21日,史末資宣布:廢除人頭稅,承認印度的合法婚姻在南非也有效。至此,甘地的非暴力鬥爭取得了最後勝利。

1915年1月,甘地從南非回到了印度,時值第壹次世界大戰期間。5月,甘地在古吉拉特邦建立了壹個非暴力抵抗基地--非暴力抵抗學院(也稱真理學院或真理修道院),為開展非暴力運動作輿論和組織上的準備。

壹戰期間,曾為英軍招募誌願兵和組織擔架隊,希望以此博得英國的好感,使英國同意在戰後給印度以自治。但大戰結束後英方非但未能滿足印度自治的要求,反而於1919年頒布實行《羅拉特法》,該法規定:政府對革命者或嫌疑分子可以不經公開審訊即逮捕監禁。

甘地成立非暴力抵抗協會,號召全國總罷業?要求全印人民絕食壹天和祈禱,以示抗議。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