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之者足為戒。
——《詩經·周南·關雎·序》
寫作指導
"言者無罪,聞者足戒。"出自《詩經》大序。意思是提意見的人只要是善意的,即使提得不正確也是無罪的。聽取意見的人即使沒有對方所提的缺點錯誤,也值得引以為戒。
這句話也告訴我們在生活中要做到"嚴於律己,寬於待人"。指出自己觀點和方法的人不應該承擔什麽責任,而聽的人可以從中吸取有價值的東西。在壹個大集體中,要敢於說出自己的缺點和毛病,多和集體交流溝通,又可以使自己得到改正提高又可以提醒大家不要犯這樣類似的錯誤,建立起壹個相互學習的氛圍,如此才能提高壹個集體整體的素質,有利於高效性、學習性團體的建立。
知句論事
《詩經》是我國文學史上最早的詩歌總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大約五百多年的詩歌305篇(前11世紀至前6世紀),另外還有6篇有題目無內容,即有目無辭,稱為笙詩。先秦時《詩經》稱為《詩》,或取其整數稱《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始稱《詩經》,並沿用至今。
知識寶盒
《尚書·虞書·堯典》曾說:詩言誌,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即便《舜典》絕不是三代之文,可能出於戰國,甚至更晚,然而"詩言誌"的觀點則肯定由來已久。
《左傳·襄公二十七年》即載文子告叔向曰:詩以言誌;到戰國時,《莊子·天下》與《荀子·儒效》也都分別講過"詩以道誌、詩言是其誌也"的話。而這裏所說的"誌",是指與修身、治國也就是政治、教化密切相關的誌向、懷抱,屬於理性的範疇。由此可見先秦詩論尚未明確涉及詩歌情感性的特質,沒有抒發內心情緒的"詩緣情"的自覺認識,故此是片面而不完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