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從寫作上看,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豐富奇特的想像
《觀滄海》這首詩最大的亮點就是詩人在表現滄海之壯觀、之雄偉時,他除了直接描寫大海本身之外,還從浩瀚壯闊的海景展開想像寫出了“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這樣的佳句。表現出了滄海吞吐日月蘊含群星的氣派。讀到這裏,我們眼前就會浮現出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的宏偉景象,這壹切都歸功於詩人豐富奇特的想像。
2、合情合理的誇張
從表現形式上看“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運用了誇張的手法,運行不息的太陽,星光燦爛的銀河,竟然蘊含在滄海之中,由於前面在描寫滄海本身時,無論
是整體,還是局部都表現了它雄壯的氣勢。所以這是用誇張的手法進壹步來突顯它的這壹特點,使讀者在為滄海的氣勢所折服的同時,覺得誇張也合情合理了。
3、準確恰當的借景抒情
如果《觀滄海》僅僅局限在大海氣魄的刻畫與表現上,這樣的滄海雖雄壯但缺乏靈性。詩人巧妙地賦予大海以人的性格,它的雄渾、它的沈穩、它的動蕩不安,這些無不是詩人自身真實的寫照,詩文表面句句是在寫景,實則時時又在抒情,結尾“幸甚至哉,歌以詠誌”壹句,詩人直抒胸臆,把自己的雄心壯誌與滄海的雄偉融合在壹起,不僅表現了滄海的宏偉,還抒發了詩人博大的胸襟。
擴展資料:
《觀滄海》是東漢末年詩人曹操創作的壹首四言詩。這首詩是曹操在碣石山登山望海時,用飽蘸浪漫主義激情的大筆,所勾勒出的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
描繪了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既刻畫了高山大海的壯闊,更表達了詩人以景托誌,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全詩語言質樸,想象豐富,氣勢磅礴,蒼涼悲壯。
創作背景
烏桓是當時東北方的大患,建安十壹年(206年),烏桓攻破幽州,俘虜了漢民十余萬戶。同年,袁紹的兒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結遼西烏桓首領蹋頓,屢次騷擾邊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207年)毅然決定北上征伐烏桓。後來在田疇的指引下,小用計策。
大約在這年八月的壹次大戰中,曹操終於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這次勝利鞏固了曹操的後方,奠定了次年揮戈南下,以期實現統壹中國的宏願。而《觀滄海》正是北征烏桓得勝回師經過碣石山時寫的。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