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古人消暑的詩句:懶搖白羽扇,裸袒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幹竿竹翠數蓮紅,水閣虛涼玉策空。琥珀益紅凝漏酒,水晶簾瑩更通風。
資料拓展:
夏日想要解暑當然離不開冰塊,古人也是如此,為了在夏天能夠涼快些,古人想到了可以利用冰塊,不僅可以靠冰塊降溫,還可以制作成各種夏日飲品。除了依靠直接從自然界中獲取冰塊,古人還創造了壹種能夠自己造冰的辦法,那就是熱水造冰法。
古人發現,在同等體積和同等冷凍溫度的環境之下,溫度比較高的液體居然要比溫度比較低的液體更先結冰,這個理論的發現在如今仍然是非常令人驚嘆的。
熱水造冰這個方法始於漢代,在《漢書·食貨誌》中有著“淮南王劉安以溫泉熱之,致持久不化”的記載,說明那時候就有了以熱水制冰的方法,到了唐朝,熱水制冰法才逐漸成熟。據西漢淮南王劉安在《淮南萬畢術》中的記載:“取沸湯置甕中,密以新縑,沈中三日成冰。”
可以大致了解到古人熱水制冰就是將沸水放入壹種大甕中,用厚實的絲織品密封完好後,放入涼井中,放置三日便可結冰。其中所用到的大甕、絲織物等工具缺壹不可,都是熱水制冰法成功的關鍵,首先,大甕是壹種能夠承受得住溫度由極高到極低轉變。
隨著依靠冰塊來消暑的想法出現,那時的古人們也同時解決了如何儲存冰塊的難題,掌握了儲冰之法,最普遍的方法就是窖藏法,利用泥土不導熱的原理,古人在地面往下鑿出五米深的地窖,將大量的冰塊儲存其中,最後將稻草覆蓋於冰塊之上再用泥漿封口,便可長久保存冰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