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美育

語文教學中怎樣進行美育

新課程標準指出“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該把它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註重熏陶感染,潛移默化,把這些內容貫穿於日常的教學過程之中。”可見,中學語文教學與美育教育是相輔相成的。那麽,作為語文教學如何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滲透審美教育,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呢?根據筆者多年的教育教學實踐和探索,在此談壹點個人粗淺的看法。

壹、課堂上的美育滲透

1.課前導人引出美。中學語文教材中有許多描繪大自然美景的文章,這些文章語言美,意境美。在課堂上以此為切入點,分析教材並引導學生,讓學生壹開始就感受到美、體驗到美;課前老師利用這些文章的特點激發學生的興趣,抓住學生的註意力,撥動學生的情感的心弦,使學生的美感和情感相結合,以此激發學生追求美感的欲望。如教余光中的《鄉愁》這首詩時,老師先介紹:“鄉愁”是我國詩歌中歷久常新的題材。古代的鄉愁,主要是離鄉背景的遊子對故鄉的思念之情;近代以來,大批華人漂洋過海,鄉愁中又註進了海外赤子之情。1949年以後,國民黨蔣介石集團盤踞臺灣,封鎖海峽,炎黃子孫對大陸故鄉的的思念又與海峽兩岸和平統壹的渴望交融在壹起。此時播放旅法的葡萄牙籍華人胡浩波的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鄉愁》,引出鄉愁的悠悠淡淡的美感。

2.朗讀課文感悟美。要讓學生感受課文的美,這就要實施葉聖陶先生所說的“美讀”,通過讀,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感覺器官,使學生在語言的流動中感受課文各種形式的美,進入作品美的意境。教師朗讀時,可以創設情境,營造氣氛,讓學生身臨其境,耳濡其情,引領著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文章的脈搏與靈魂。如講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無論是教師範讀,還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朗讀,都能夠把無聲的文字符號所描寫的情和景轉化為具有聲韻效果的藝術氛圍,從而使學生獲得壹種妙不可言的美的享受。再如講解《海燕》時,老師用飽滿的情緒,高亢的語音、急迫的節奏、奔放的情感去讀,讓學生感受海燕搏擊風浪、高傲飛翔、熱切叫喊的壯美形象,激發出壹種革命預言家的豪情,壹種熱情的贊美崇敬。

3.通過多媒體直觀感受美。借助圖形、動畫、影像、聲音等多媒體手段,不僅有助於教學,還具有實施美育的功能,它直觀形象的特點是以往教學的手段所不能媲美的。在感受課文的形象美,意境美和語言美時,多媒體往往會更加生動。在課堂上恰當的運用多媒體能夠有助於喚起美的情趣,撥動美的心弦,使學生為之萌發激情,潛移默化地培養語文審美能力。在講《蘇州園林》時,通過播放有關蘇州園林的圖片和影像,能讓學生直觀感受到蘇州園林的圖畫美,體驗到“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那個點上,眼前總是壹副完美的圖畫”的真正寓意,勝過教師課堂上的千言萬語。講解《水調歌頭》時,通過播放《水調歌頭》這首優美的曲子,能讓學生直接的感受到作為音樂文學的宋詞韻律究竟是如何的美。講解都德《最後的壹課》時,播放相關影像和圖片,讓學生身臨其境的欣賞,使學生對作品的內心體驗遠遠超過了課本上的幾個字。學生對於那段歷史是陌生的,再豐富的想像力也派不上用場,運用多媒體完全把那段歷史場景化了,讓學生感受到作品中強烈的情感力量,被這種情感所震撼。讓學生更深刻的感受到這種回環互喻,相映成趣,充滿幻想、詩情畫意的意境美。

4.品味課文欣賞美。王國維先生在《論教育之宗旨》中告誡我們:“美育者壹面使人情緒發展,以達完美之城,壹面又為德與智之手腕。”教師不僅教給學生語言文學知識,還要立足於培育、熏陶美好的情緒、情操,塑造完美的個性品質。應試教育使學生的思想道德情感培養局限於“紙上談兵”,語文教學應該回歸生活,讓學生在作品中感受作者的內心,感受生命,從而真正塑造自己的人格美。北大教授錢理群說:“語文教育的目的是使人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美好,它屬於世界觀教育和美育教育的範疇,應該為孩子的壹生打好精神底色。”在講史鐵生的《我與地壇》時,先讓學生了解作者的背景,讓學生融入史鐵生的內心世界,感受他從健全到癱瘓,又從癱瘓到“站起來”的思想變化。聯系生活,平時的小困難與作者相比就是小巫見大巫了。讓學生從文章中學會面對挫折,學會堅韌的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美。講解《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通過朗讀,讓學生欣賞“忽如壹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浪漫色彩的壯美意景,使人幾乎忘記奇寒,而身處南國繁榮壯麗的奇妙意境。

二、課外的美育滲透

利用課余時間,引導學生走入藝術的殿堂,欣賞古今中外的藝術佳作,也可以多看《青年文摘》、《讀者》這些優秀的雜誌。閱讀優秀的文藝作品,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創造美所必不可少的途徑。

法國著名雕刻家羅丹說過:“美是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所以我們要走進生活,走進大自然,在生活中和大自然中去發現美。在課外組織貼近生活、貼近自然的活動,對於語文教學美育的滲透就顯得十分必要,比如清明節時帶領學生去烈士陵園掃墓,周末帶領學生走訪紅軍老戰士,聽革命老前輩們講述他們當年的故事,讓同學們切身實地的從革命老前輩們身上感受出那種大無畏的革命豪情,感受出他們內心的美。這就是壹次讓學生認識美和創造美的活動。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既要重視知識的講解,又要註重美育的滲透,課堂上要充分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創設審美情境,適時的對學生進行美育滲透,課外時,要組織並引導學生參加各種有益的活動,以激發學生的審美情趣,從而獲得美的熏陶。教師時刻註意到讓美育滲透到學生生活的每壹個角落,滿足學生的需要,使學生在美育的藝術天地裏盡情地體會語文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