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7年,底蓬場壹日三災,生靈塗炭,水深火熱,慘不忍睹。深為憤慨,作文以記其事,刻石於底蓬簸基寺巖前。
民國10年,調任縣勸學所勸學員,常巡行縣內各校,督促教學。並主持江安女師招生工作。
民國19年,受聘萬裏箐創辦高小學堂(高級小學兩班,初級小學四班)。使紅橋、底蓬、板橋、蟠龍等地,莘莘學子50余人,背著行李書箱,紛紛前來求學。
在學校後進辟操場,自制棕球,蕭、笛。諸生課余飯後,三五成群,此吹彼和,聲悅林野。華是曾題詩記之。
民國25年,受大渡口易功甫、李晉三等人聘請,在觀音堂開辦改良私塾,高初小學兩班,學生約壹百人,教師二人。重點開設文學、史學、數學三科。華是舉家遷大渡口,客居十二年之久。學校特設籃球場,組織學生籃球隊,經常與大渡口小學進行友誼比賽。還到大悲寺、井口等地比賽,且獲得勝利。在此期間,他在教學上又有許多改進。針對不同年齡的學生,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法。初入學的蒙童,先用方字圖(現稱識字卡片)看圖識字,達到了認得快、講得出、記得牢,符合兒童認識事物的規律。認識二三百字後,便自編教材,其方法是在每天早上,當蒙童班學生大部到校,便指定壹、二人說壹件在家裏或在路上的見聞,選擇有意義的編成順口溜,讓學生認、讀、講、寫、背。這種教材,兒童印象深刻,也很感興趣。他講課聲音清楚響亮,抑揚頓挫,尤其是講歷史人物,常使學生如見其人,如聞其聲。他對學生的作業,長期堅持全批全改,精批細改。壹篇作文有眉批、腰批、總批,既有適當的贊揚,也有嚴肅的批評。對寫得好的詩、文、對聯要傳觀、張貼.大家互相學習,以鼓勵學生作文的積極性。
為了使學生吸取新的知識,更新教材,他從《飲冰室文集》、《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中節選部份文章給學生閱讀。詩詞方面,選講了《婉容詞》、《護國巖》、《兩父女》、《西湖秋泛》、《賣兒啼》……等近乎口語的新詩,很受學生歡迎。
民國26年蘆溝橋事變發生,他自訂《大公報》、《新蜀報》等刊物,經常將戰爭情況向學生講解。並選擇許多古代的、近代的、報紙雜誌上富有愛國思想的詩文給學生講解,激勵學生的愛國熱情。
民國27年,縣抗敵後援會成立,組織教師、青年、學生,排練話劇、歌舞、滑稽劇,在大渡口、觀音堂戲臺上公演。這時,華芬在大渡口小學兼課,積極支持自己的長子、長媳(大渡口小學教員)參加演出。並為年僅十壹歲的三兒編寫金錢板唱詞。鼓勵他登臺宣傳。其時,他寫作了大量抗日詩篇。
民國38年舊疾復發,醫治無效,於農歷十月十三日逝世。
原文不詳,對不起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