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柳 清代 夏完淳 千條拂翠微,雨後碧新肥。
卻憶靈和殿,楊花滿地飛。 譯文:千條柳枝掃拂著山巒益顯青翠,雨後的柳葉碧綠欲滴似更厚肥。
使人憶起了遍種楊柳的靈和殿,楊花和柳絮隨風飄舞滿地紛飛。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意思是: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卻總是不開,最後還是枯萎了;而隨意折下來的壹枝柳條隨意插在地裏,從來沒有照料它,幾年過去,卻成了郁郁蔥蔥的柳樹。 比喻想做壹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結果並沒能如願;而不經意的事情,反而很順利的得到好結果。
用道家的話說就是指順其自然,凡事不可強求。從側面也可以看出柳樹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2. 關於清明節插柳的詩插柳 清代 夏完淳
千條拂翠微,雨後碧新肥。卻憶靈和殿,楊花滿地飛。
譯文:千條柳枝掃拂著山巒益顯青翠,雨後的柳葉碧綠欲滴似更厚肥。使人憶起了遍種楊柳的靈和殿,楊花和柳絮隨風飄舞滿地紛飛。
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
意思是:用心的栽花,施肥、灌溉等都做了很多,但花卻總是不開,最後還是枯萎了;而隨意折下來的壹枝柳條隨意插在地裏,從來沒有照料它,幾年過去,卻成了郁郁蔥蔥的柳樹。
比喻想做壹件事情,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很多努力,但是結果並沒能如願;而不經意的事情,反而很順利的得到好結果。用道家的話說就是指順其自然,凡事不可強求。從側面也可以看出柳樹具有極強的生命力。
3. 清明節插柳條的由來清明節的由來與傳說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最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就合二為壹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時節的壹個習俗,清明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關於寒食,有這樣壹個傳說:
相傳春秋戰國時代,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自己的兒子奚齊繼位,就設毒計謀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殺。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禍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著他壹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陸陸續續地各奔出路去了。只剩下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壹直追隨著他。其中壹人叫介子推。有壹次,重耳餓暈了過去。介子推為了救重耳,從自己腿上割下了壹塊肉,用火烤熟了就送給重耳吃。十九年後,重耳回國做了君主,就是著名春秋五霸之壹晉文公。
晉文公執政後,對那些和他同甘***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介子推。有人在晉文公面前為介子推叫屈。晉文公猛然憶起舊事,心中有愧,馬上差人去請介子推上朝受賞封官。可是,差人去了幾趟,介子推不來。晉文公只好親去請。可是,當晉文公來到介子推家時,只見大門緊閉。介子推不願見他,已經背著老母躲進了綿山(今山西介休縣東南)。晉文公便讓他的禦林軍上綿山搜索,沒有找到。於是,有人出了個主意說,不如放火燒山,三面點火,留下壹方,大火起時介子推會自己走出來的。晉文公乃下令舉火燒山,孰料大火燒了三天三夜,大火熄滅後,終究不見介子推出來。上山壹看,介子推母子倆抱著壹棵燒焦的大柳樹已經死了。晉文公望著介子推的屍體哭拜壹陣,然後安葬遺體,發現介子推脊梁堵著個柳樹樹洞,洞裏好象有什麽東西。掏出壹看,原來是片衣襟,上面題了壹首血詩:
割肉奉君盡丹心,但願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終不見,強似伴君作諫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憶我之時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無愧,勤政清明復清明。
晉文公將血書藏入袖中。然後把介子推和他的母親分別安葬在那棵燒焦的大柳樹下。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把綿山改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並把放火燒山的這壹天定為寒食節,曉諭全國,每年這天禁忌煙火,只吃寒食。
走時,他伐了壹段燒焦的柳木,到宮中做了雙木屐,每天望著它嘆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級對上級或同輩之間相互尊敬的稱呼,據說就是來源於此。
第二年,晉文公領著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墳前,只見那棵老柳樹死樹復活,綠枝千條,隨風飄舞。晉文公望著復活的老柳樹,像看見了介子推壹樣。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愛地掐了壹下枝,編了壹個圈兒戴在頭上。祭掃後,晉文公把復活的老柳樹賜名為“清明柳”,又把這天定為清明節。
以後,晉文公常把血書袖在身邊,作為鞭策自己執政的座佑銘。他勤政清明,勵精圖治,把國家治理得很好。
此後,晉國的百姓得以安居樂業,對有功不居、不圖富貴的介子推非常懷念。每逢他死的那天,大家禁止煙火來表示紀念。還用面粉和著棗泥,捏成燕子的模樣,用楊柳條串起來,插在門上,召喚他的靈魂,這東西叫“之推燕”(介子推亦作介之推)。此後,寒食、清明成了全國百姓的隆重節日。每逢寒食,人們即不生火做飯,只吃冷食。在北方,老百姓只吃事先做好的冷食如棗餅、麥糕等;在南方,則多為青團和糯米糖藕。每屆清明,人們把柳條編成圈兒戴在頭上,把柳條枝插在房前屋後,以示懷念。
4. 清明節為什麽要插柳條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
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 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
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擴展資料:
清明節簡介 :
清明節是我國的二十四節氣之壹。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壹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節風至。”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節。”
清明節壹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壹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節》:“清明節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節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壹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時節的壹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
5. 清明節的詩句 古詩濃睡覺來慵不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 馮延巳《鵲踏枝·清明》
梨花榆火催寒食。 —— 周邦彥《蘭陵王·柳》
日落狐貍眠冢上,夜歸兒女笑燈前。 —— 高翥《清明日對酒》
把酒看花想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 韋應物《寒食寄京師諸弟》
大堤欲上誰相伴,馬踏春泥半是花。 —— 竇鞏《襄陽寒食寄宇文籍》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故園腸斷處,日夜柳條新。 —— 宋之問《途中寒食題黃梅臨江驛寄崔融》
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 —— 張繼《閭門即事》
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
貧居往往無煙火,不獨明朝為子推。 —— 孟雲卿《寒食》
6. 關於清明節的古詩1、清明節的詩句——《清明》 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2、清明節的詩句——《 寒食》 韓翃
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禦柳斜。
日暮漢宮傳蠟燭,輕煙散入五侯家
3、清明節的詩句——《清明》 王禹偁
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
昨日鄰家乞新火,曉窗分與讀書燈。
4、清明節的詩句——《天有霓裳》劉小烽
桃花粉紅杏花白,雨打花枝樹樹開;
行人面上悄悄下,幾家墳頭哭聲哀。
7. 清明節為什麽要插柳條據說,插柳的風俗,也是為了紀念“教民稼穡”的農事祖師神農氏的。
有的地方,人們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預報天氣,古 諺有“柳條青,雨蒙蒙;柳條幹,晴了天”的說法。黃巢起義時規定,以“清明為期,戴柳為號”。
起義失敗後,戴柳的習俗漸被淘汰,只有插柳盛行不衰。楊柳有強大的生命力,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無心插柳柳成蔭。”
柳條插土就活,插到哪裏,活到哪裏,年年插柳,處處成陰。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壹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討索之時。
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 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
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可以卻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沾水濟度眾生。 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裏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
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擴展資料:
由於二十四節氣比較客觀地反映了壹年四季氣溫、降雨、物候等方面的變化,所以古代勞動人民用它安排農事活動。 《淮南子?天文訓》雲:“春分後十五日,鬥指乙,則清明節風至。”
按《歲時百問》的說法:“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節。”
清明節壹到,氣溫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清明節前後,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
可見這個節氣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的關系。 但是,清明節作為節日,與純粹的節氣又有所不同。
節氣是我國物候變化、時令順序的標誌,而節日則包含著壹定的風俗活動和某種紀念意義。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
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壹種活動。漢族和壹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
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掉酒食回家。 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節》:“清明節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寫出了清明節的特殊氣氛。
清明節,又叫踏青節,按陽歷來說,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間,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綠的時節,也正是人們春遊(古代叫踏青)的好時候,所以古人有清明節踏青,並開展壹系列體育活動的的習俗。 直到今天,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的親人的習俗仍很盛行。
清明節的由來 : 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清明節最開始是壹個很重要的節氣,清明節壹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故有 “清明節前後,種瓜種豆”。
“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節”的農諺。後來,由於清明節與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間禁火掃墓的日子,漸漸的,寒食與清明節就合二為壹了,而寒食既成為清明節的別稱,也變成為清明節時節的壹個習俗,清明節之日不動煙火,只吃涼的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