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者文之經。”《文心雕龍.情采》裏如是說。所以我們很難想象,沒有感情的藝術會是壹種什麽樣的形態?對於詩來說,特別是對於抒情詩來說,感情的表現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直接了。中國古典詩詞的抒情壹般分為兩類: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在寫景抒情的詩歌中多運用間接抒情的方法。詩中情與景的安排設計,或借景引情、或借景寫情、或托情寓物、或寄情於景、或融景入情、或融情入景,於是景生情,情生景,景以情合,情以景生,情中有景,景外含情,達到情景相觸相融之詩境。
情、景結構關系辨
壹、先景後情,借景抒情(以景托情)
詩人對某種景象或某種客觀事物有所感觸時,把自身所要抒發的感情、表達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過描寫此景此物予以抒發,這種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在我國古代詩歌中,松、竹、梅、蘭、山石、溪流、沙漠、古道、邊關、落日、夜月、清風、細雨和微草等,常常是詩人借以抒情的對象。
寫景抒情詩有的不以描寫的景物作為詩篇表現的主體,而著重表現詩人因描寫的景物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更抒寫詩人自身觸景而產生的思想感情活動,塑造詩人自身的形象,創造意境,表達主題。如辛棄疾在路過贛州的造口時,面對贛江流水,追思國家舊恥,撫念國事艱難,寫下了《菩薩蠻》:
郁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
這首詞,就先觸景生情,看到郁孤臺下的贛江流水,不由想到當年金兵南侵,人民流亡死傷,覺得那流水當中飽含著多少流亡人民的血淚。進而結合寫景,抒寫思想感情活動:“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慨嘆大好河山仍被敵人占領;“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悲憤空有愛國誌士,難挽國事衰微;“江晚正愁余,山深聞鷓鴣”,憂慮國事實在難為。從而塑造出詞人自身心系國恥、憂慮國事的形象,創造出沈郁蒼茫的意境,抒發了深沈的愛國情懷和對腐朽無能的南宋統治者的憤懣。
又如杜甫《登高》: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裏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合。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這首詩前四句寫景,後四句抒情,前景後情,融為壹體,全詩氣象雄渾,感慨深沈;用意曲折,而壹氣流轉,詩人面對遼闊的江天,耳聽清猿哀鳴,眼見飛鳥棲止不定,長江滾滾,落木蕭蕭,如何能不引發詩人的身世之感。詩人把新愁舊恨,濃縮在後四句詩裏,參差錯落,壹語百情。由後四句回看前四句,可知全詩情景融洽,不著痕跡。情是景中之情,景是情中應有之景。
劉熙載《藝概》中說“雅人深致,正在借景言情。若舍景不言,不過曰春往冬來耳,有何意味。”此語看似尋常,實質從壹新的角度,強調了詩歌創作須以具象景物表現抽象時空情思的道理,具有更高的理論概括性,與艾略特的“客觀對應物”或“事物對當”之說實相與契合。
二、先情後景,以景結情
“以景語結情語”(宋,張炎)是古典詩詞重要的結構方式之壹。所謂“以景結情”是指以“景物”來傳達、折射、暗示(暗喻)出作者的感情、寄托、抱負,即以“攬物”結“關合之情”。這樣做的好處是形象含蓄、耐人咀嚼。如(明)夏完淳《即事》:“復楚情何極,亡秦氣未平。雄風清角勁,落日大旗明。縞素酬家國,戈船決死生。胡笳千古恨,壹片月臨城。”
詩之壹三聯直抒抗敵復國之誌,二四聯描寫雄豪悲壯之景,情景交融,形成詩歌頗具特色的連環映帶、交綜流走的氣韻,最便於表達詩人內心的郁郁不平之氣和銘心刻骨的家國之恨。而篇末“壹片月臨城”的以景結情,更使詩意開闊,思入微茫,仿佛可見詩人的復國之誌和家國之恨糅合在壹起,浩然充塞於天地之間。
又如李益《汴河曲》的結句“風起楊花愁殺人”,就借隨風飄蕩、漫天飛舞的楊花,遙寄了作者的深沈的歷史感慨和對現實的政治感受;元稹《聞樂天授江州司馬》中的結句“暗風吹雨入寒窗”,作者那惋惜、憤懣、悲痛相互交織的情感,全都蘊含於景語之中,含蓄蘊藉、深藏不露,確實是“身世之感,君國之憂,隱然蘊於其內”。
再如秦觀《滿庭芳》:“山抹微雲,天粘衰草,畫角聲斷譙門。暫停征棹,聊***飲離尊。多少蓬萊舊事,空回首、煙靄紛紛。斜陽外,寒鴉數點,流水繞孤村。
銷魂!當此際,香囊暗解,羅帶輕分。謾贏得青樓,薄幸名存。此去何時見也,襟袖上、空惹啼痕。傷情處,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下片“傷情”二字綰結全詞喚起終篇兩句:“高城望斷.燈火已黃昏。”此九字是以景結情的名句,是船行江中之所見,暗示時間的推移,與開篇兩句相呼應,又見出離別之速。
南宋沈義父在《樂府指迷》中說:“結句須要放開,含有余不盡之意,以景結情最好。”上述詩詞的結句就有宕出遠神、耐人尋味之妙。
三、融情於景(移情入景),情景合壹
融情於景就是將感情融匯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場景中,借對這些自然景物或場景的描摹刻畫抒發感情,它是壹種間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又可叫作“移情入景”。這樣的詩篇,通篇字面上看是寫景,實則寫情,正如王國維所說“壹切景語皆情語”。文學史上不乏融情於景,達到情景合壹,水乳交融境界的佳構妙篇。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空盡,惟見長江天際流。”(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全詩壹字未說離情別緒,而煙花含愁,孤帆載憾,別緒如長江不盡,離情如碧空無涯。情含景中,神傳象外,具有無窮藝術魅力。
杜牧的《江南春》也是歷來為人們稱道的情景合壹的經典之作。“千裏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讀這首詩,我們首先接觸到的,是江南春天大自然的美麗風光和人民生活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可以說是作品裏包含的第壹層意思;接下來,由眼前煙雨迷蒙中的佛寺,使人聯想到南朝統治者虛耗民力財力搞神道設教的徒勞和愚蠢,引起嘲諷的心理,這又構成了作品的第二層意思;再從寺院的遺留和王朝的消失,生發出歷史興亡的感喟,是第三層意思;最後,將王朝的興廢同大自然以及人民生活的長存聯系起來思考,進而領悟到某種人生哲理,則又是壹層意思。短短四句話,蘊涵著這麽復雜的思想感情,層層生發,愈轉愈深。詩篇采用融情入景的手法,將多層意思全包容在具有特征性的景物畫面之中(如鶯啼花開寫江南春景,村郭酒旗寫社會經濟,寺院樓臺作為前朝弊政與覆滅的見證,都有鮮明的特征性),內容復雜深曲,而抒情委婉含蓄。
融情入景的例子,不局限於通篇的情景合壹,更多的是壹句之中的情景合壹。如李白《獨坐敬亭山》:“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脈脈無語之中傳達出詩人內心的孤獨與寂寞。杜甫《春望》:“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並非花鳥不可愛,只是詩人憂國憂民,所以說“花濺淚”、“鳥驚心”。“感時”、“恨別”是寫情。壹句中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又如宋之問《度大庾嶺》:“魂隨南翥鳥,淚盡北枝花。”詩人用南飛雁比喻自己流放嶺南的心情,用嶺上梅花抒發自己的鄉思。又如李白《太原早秋》:“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上句寫遠在邊城太原作客的心境,下句寫思念新居安陸的情懷。
情景交融的詩篇,使人仿佛身入其境,感同身受。景有限而情無限,有限與無限相統壹,好在“近而不俘,遠而不盡”。這就往往能做到象梅聖俞所說的:“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作者得於心,覽者會於意”,就能各自領略到創作與鑒賞帶來的美感。
情、景內在聯系辨
壹、情、景正襯
情、景正襯是指在詩詞中情和景的關系保持正對應,用美好的景物來抒寫快樂愉悅的心情,而用令人感傷的景致來抒發內心的悲苦之情。
(壹)以樂景寫樂情
孟郊《登科後》:“昔日齷齪不足誇,今朝放蕩思天涯。春風得意馬蹄疾,壹日看盡長安花。”詩的後兩句活靈活現地描繪出詩人神采飛揚的得意之態,酣暢淋漓地抒發了他心花怒放的得意之情。這兩句神妙之處,在於情與景會,意到筆到,將詩人策馬奔馳於春花爛漫的長安道上的得意情景,描繪得生動鮮明。
(宋)俞國寶《風人松(題酒肆)》:“壹春長費買花錢,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裏秋千。暖風十裏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這裏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遊,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
(二)以哀景寫哀情
柳宗元《柳州榕葉落盡偶題》:“宦情羈思***淒淒,春半如秋意轉速。山城過雨百花盡,榕葉滿庭鶯亂啼。”
柳宗元的這首《偶題》,是壹首物我雙會情境交融的作品。詩人創作此詩時,他身為逐客,遠在異鄉,獨立庭院,百感叢集。詩人在陽春二月見到反常的如秋之景,他的詩筆“既隨物以宛轉”,“亦與心而徘徊”。眼中的花盡葉落之境與心中的淒黯迷惘之情是融會為壹的。
(唐)韋江《題金陵圖》: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壹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壹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裏,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壹去不復返,另有壹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宋)範仲淹《漁家傲(秋思)》:“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壹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當時範仲淹被派經略延安,鎮守邊陲,防禦西夏。這首詞是他切身的體會。“塞下”、“秋”、“邊聲”、“千嶂”、“長煙”、“落日”、“孤城”、“羌管”,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充滿肅殺之氣。耳之所聞,目之所睹都給人以淒清、悲涼之感。將軍和征夫離家萬裏,在塞外看到雁南飛,聽到悲哀的笳聲和羌管,既希望取得偉大的勝利,而戰局長期沒有進展,又難免思念家鄉,魂牽夢繞著妻兒。愛國激情、濃重鄉思交織在壹起,構成他們復雜而又矛盾的情緒。詞中所寫的悲涼淒愴的景象,充分配合當時的人矛盾情緒,情景交融,使全詞情調蒼涼而悲壯。
二、情、景反襯
(壹)以樂景寫哀情
我國古典詩歌,其所寫景物,有時從對立面的角度反襯心理,利用憂思愁苦的心情同良辰美景氣氛之間的矛盾,以樂景寫哀情,卻能收到很好的藝術效果。如元稹《行宮》:
寥落古行宮, 宮花寂寞紅。
白頭宮女在, 閑坐說玄宗。
這首詩就是運用了這壹手法。詩所要表現的是淒涼哀怨的心境,但卻著意描繪紅艷的宮花。紅花壹般是表現熱鬧場面,烘托歡樂情緒的,但在這裏卻起了很重要的反襯作用:盛開的紅花和寥落的行宮相映襯,加強了時移世遷的盛衰之感;春天的紅花和宮女的白發相映襯,表現了紅顏易老的人生感慨;紅花美景與淒寂心境相映襯,突出了宮女被禁閉的哀怨情緒。紅花,在這裏起了很大的作用。這都是利用好景致與惡心情的矛盾,來突出中心思想,即王夫之《姜齋詩話》所謂“以樂景寫哀”,壹倍增其哀。白居易《上陽白發人》“宮鶯百囀愁厭聞,梁燕雙棲老休妒”,也可以說是以樂寫哀。不過白居易的寫法直接揭示了樂景寫哀情的矛盾,而元稹《行宮》則是以樂景作比較含蓄的反襯,顯得更有余味。
另外如秦觀《千秋歲》:“水邊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亂,鶯聲碎。飄零疏酒盞,離別寬衣帶。人不見,碧雲暮合空相對。
憶昔西池會,鹓鷺同飛蓋。攜手處,今誰在?日邊清夢斷,鏡裏朱顏改。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後兩句狀寫花影搖曳,鶯聲間關,形象生動,摹寫精當。用“亂”和“碎”來形容花多,同時也傳遞出詞人心緒的紛亂,蕩然無緒。可謂以樂景寫哀情,給人以淒迷的感受。杜甫《絕句》:“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過,何日是歸年?”全詩抒發了羈旅異鄉的感慨,詩人借清新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寫,透露出了思歸的感傷,以樂景寫哀情,別具韻致。
(二)以哀景寫樂情
“以哀景寫樂”,無論是詩或曲,都較為少見。這大約是因為,舊時代的文人“不如意事常八九”,壹遇哀景,則感慨系之,所以悲秋之作甚多;情緒高昂的稀有。過多也就未免令人厭膩,乃至形成濫調。因此,“以哀景寫樂往往卻給人強烈的新鮮感”。
“落日心猶壯,秋風病欲蘇。古來有老馬,不必取長途。”(杜甫《江漢》)落日、秋風是壹種淒涼的感覺,但卻比喻了詩人正處暮年,並以“老馬”自喻,表現了積極入世的精神及老當益壯的情懷。
某種壯懷、豪氣,非要借助哀境的反襯,不足以倍增光彩。王維的《塞上作》:“居延城外獵天驕,白草連天野火燒,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雕。”這是律詩的前四句,寫西漢時的“天之驕子”匈奴,正在白草連天、荒原落日的塞外射獵示威,哀景寫得十分淒烈。但下面筆鋒壹轉,別開洞天:“護羌校尉朝乘障,破虜將軍夜渡遼。玉靶角弓珠勒馬,漢家將賜霍嫖姚。”這後四句,寫邊防將士的昂揚鬥誌,風格豪放,氣宇沈雄,令人鼓舞,壹點也沒有愁眉苦臉的樣子。但是,這樣的豪情正是借助於前面的哀景反襯出來的。景象愈是淒烈荒涼,愈反襯出百折不回的英雄氣魄。若改成麗日晴天,春風和暢,反而襯托不出雄偉博大的氣象來。哀景對於反襯某些豪情是有特殊妙用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壹二句以樂景寫哀情,三四句以哀景寫樂情,情景強烈沖突,哀樂之情趣,遂更加雋永深遠、耐人尋味。
王夫之《姜齋詩話》說:“情景雖有在心在物之分,而景生情,情生景,……互藏其宅。”情景互藏其宅,即寓情於景和寓景於情。前者寫宜於表達詩人所要抒發的情的景物,使情藏於景中;後者不是抽象地寫情,而是在寫情中藏有景物。明代謝榛在《四溟詩話》中說:“作詩本乎情、景。……景乃詩之媒,情乃詩之胚,合而為詩。”所以,盡管情和景之間的關系有多種形式,但實際上兩者是相合為壹的,惟其相融相契,才稱之為“詩”,才是歷代詩家追求的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