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關於荔枝的詩句 1. 李白給楊貴妃寫的關於荔枝的詩 有哪些
清平調詞三首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壹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沈香亭北倚闌幹。 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
壹日,玄宗和楊妃在宮中觀牡丹花,因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壹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壹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
從篇章結構上說,第壹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沈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
“其壹”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後遙相呼應。 第壹首,壹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壹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雲,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壹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
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臺、月色,壹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壹朵溫馨的白牡丹花。
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壹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壹層。
“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裏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裏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壹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擡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
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後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
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壹提,“帶笑看”三字再來壹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壹體,融合在壹起了。
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壹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沈香亭北”。
花在闌外,人倚闌幹,多麽優雅風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壹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
“壹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麽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
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李白沒有寫過關於描寫荔枝的詩,荔枝與楊貴妃聯系在壹起的詩是杜牧寫的。
過華清宮絕句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壹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 ”,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 。
《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壹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長安回望繡成堆 ”,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景色 ,“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
詩人在京城眺望驪山,佳木蔥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掩映其間,宛如壹堆錦繡 。驀地升騰起壹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
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是回顧歷史。驪山“山頂千門”洞開寫出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並給讀者設下疑竇 :“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末兩句“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答案。
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 。當她看見“壹騎紅塵 ”奔馳而至 ,知是供口。
2. 李白給楊貴妃寫的關於荔枝的詩 有哪些
只有這三首
清平調三首: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壹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常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沈香亭北倚欄幹。
杜牧有壹首寫楊貴妃愛吃荔枝的《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3. 李白給楊貴妃寫的關於荔枝的詩 有哪些
清平調詞三首 李白 雲想衣裳花想容, 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 會向瑤臺月下逢。 壹枝紅艷露凝香, 雲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 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 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 沈香亭北倚闌幹。 這三首詩是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所作。
壹日,玄宗和楊妃在宮中觀牡丹花,因命李白寫新樂章,李白奉詔而作。在三首詩中,把木芍藥(牡丹)和楊妃交互在壹起寫,花即是人,人即是花,把人面花光渾融壹片,同蒙唐玄宗的恩澤。
從篇章結構上說,第壹首從空間來寫,把讀者引入蟾宮閬苑;第二首從時間來寫,把讀者引入楚襄王的陽臺,漢成帝的宮廷;第三首歸到目前的現實,點明唐宮中的沈香亭北。詩筆不僅揮灑自如,而且相互鉤帶。
“其壹”中的春風,和“其三”中的春風,前後遙相呼應。 第壹首,壹起七字:“雲想衣裳花想容,”把楊妃的衣服,寫成真如霓裳羽衣壹般,簇擁著她那豐滿的玉容。
“想”字有正反兩面的理解,可以說是見雲而想到衣裳,見花而想到容貌,也可以說把衣裳想象為雲,把容貌想象為花,這樣交互參差,七字之中就給人以花團錦簇之感。接下去“春風拂檻露華濃”,進壹步以“露華濃”來點染花容,美麗的牡丹花在晶瑩的露水中顯得更加艷冶,這就使上句更為酣滿,同時也以風露暗喻君王的恩澤,使花容人面倍見精神。
下面,詩人的想象忽又升騰到天堂西王母所居的群玉山、瑤臺。“若非”、“會向”,詩人故作選擇,意實肯定:這樣超絕人寰的花容,恐怕只有在上天仙境才能見到!玉山、瑤臺、月色,壹色素淡的字眼,映襯花容人面,使人自然聯想到白玉般的人兒,又象壹朵溫馨的白牡丹花。
與此同時,詩人又不露痕跡,把楊妃比作天女下凡,真是精妙至極。 第二首,起句“壹枝紅艷露凝香”,不但寫色,而且寫香;不但寫天然的美,而且寫含露的美,比上首的“露華濃”更進壹層。
“雲雨巫山枉斷腸”用楚襄王的故事,把上句的花,加以人化,指出楚王為神女而斷腸,其實夢中的神女,那裏及得到當前的花容人面!再算下來,漢成帝的皇後趙飛燕,可算得絕代美人了,可是趙飛燕還得倚仗新妝,那裏及得眼前花容月貌般的楊妃,不須脂粉,便是天然絕色。這壹首以壓低神女和飛燕,來擡高楊妃,借古喻今,亦是尊題之法。
相傳趙飛燕體態輕盈,能站在宮人手托的水晶盤中歌舞,而楊妃則比較豐肥,固有“環肥燕瘦”之語(楊貴妃名玉環)。後人據此就編造事實,說楊妃極喜此三詩,時常吟哦,高力士因李白曾命之脫靴,認為大辱,就向楊妃進讒,說李白以飛燕之瘦,譏楊妃之肥,以飛燕之私通赤鳳,譏楊妃之宮闈不檢。
李白詩中果有此意,首先就瞞不過博學能文的玄宗,而且楊妃也不是毫無文化修養的人。據原詩來看,很明顯是抑古尊今,好事之徒,強加曲解,其實是不可通的。
第三首從仙境古人返回到現實。起首二句“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傾國”美人,當然指楊妃,詩到此處才正面點出,並用“兩相歡”把牡丹和“傾國”合為壹提,“帶笑看”三字再來壹統,使牡丹、楊妃、玄宗三位壹體,融合在壹起了。
由於第二句的“笑”,逗起了第三句的“解釋春風無限恨”,春風兩字即君王之代詞,這壹句,把牡丹美人動人的姿色寫得情趣盎然,君王既帶笑,當然無恨,恨都為之消釋了。末句點明玄宗楊妃賞花地點——“沈香亭北”。
花在闌外,人倚闌幹,多麽優雅風流。 這三首詩,語語濃艷,字字流葩,而最突出的是將花與人渾融在壹起寫,如“雲想衣裳花想容”,又似在寫花光,又似在寫人面。
“壹枝紅艷露凝香”,也都是人、物交溶,言在此而意在彼。讀這三首詩,如覺春風滿紙,花光滿眼,人面迷離,不待什麽刻畫,而自然使人覺得這是牡丹,這是美人玉色,而不是別的。
無怪這三首詩當時就深為唐玄宗所贊賞。 李白沒有寫過關於描寫荔枝的詩,荔枝與楊貴妃聯系在壹起的詩是杜牧寫的。
過華清宮絕句 (杜牧) 長安回望繡成堆, 山頂千門次第開。 壹騎紅塵妃子笑, 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詠史詩是杜牧路經華清宮抵達長安時,有感於唐玄宗、楊貴妃荒淫誤國而作的。華清宮曾是唐玄宗與楊貴妃的遊樂之所,據《新唐書·楊貴妃傳》記載 :“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騎傳送,走數千裏,味未變,已至京師 ”,因此,許多差官累死、驛馬倒斃於四川至長安的路上 。
《過華清宮絕句》截取了這壹歷史事實,抨擊了封建統治者的驕奢淫逸和昏庸無道,以史諷今,警戒世君。 “長安回望繡成堆 ”,敘寫詩人在長安回首南望華清宮時所見的景色 ,“回望”二字既是實寫,又啟下。
詩人在京城眺望驪山,佳木蔥蘢,花繁葉茂,無數層疊有致、富麗堂皇的建築掩映其間,宛如壹堆錦繡 。驀地升騰起壹種回顧歷史、反省歷史的責任感,由景而發歷史之感慨。
正是“山頂千門次第開”以下三句,承上而來,是回顧歷史。驪山“山頂千門”洞開寫出唐玄宗、楊貴妃當年生活的奢華,並給讀者設下疑竇 :“山頂千門”為何要“次第”大開?末兩句“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是答案。
原來這都是楊貴妃使然 。當她看見“壹騎紅塵 ”奔馳而至 ,知是供口。
4. 蘇軾關於荔枝的詩
《食荔枝》。
全詩: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翻譯:
羅浮山下四季都是春天,琵琶和黃梅天天都有新鮮的,如果每天吃三百顆荔枝,我願意永遠都作嶺南的人。
擴展資料:
蘇東坡於宋哲宗紹聖元年被人告以“譏斥先朝”的罪名被貶嶺南,“不得簽書公事”。於是,東坡先生流連風景,體察風物,對嶺南產生了深深的熱愛之情,連在嶺南地區極為平常的荔枝都愛得那樣執著。
其中“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二句最為膾炙人口,解詩者多以為東坡先生在此贊美嶺南風物,從而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其實這是東坡先生滿腹苦水唱成了甜甜的贊歌。
5. 有關荔枝的古詩
1、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壹》 白話翻譯:壹騎馳來煙塵滾滾妃子歡心壹笑,無人知道是南方送了荔枝鮮果來。 2、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蘇軾《食荔枝》 白話翻譯:每天吃上荔枝三百顆,情願長期做嶺南人。 3、五嶺麥秋殘,荔子初丹。
—— 歐陽修《浪淘沙》 白話翻譯:五嶺地區麥收盡,荔枝初熟穿丹衣。 4、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 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 白話翻譯:兩岸的荔枝,嬌紅欲滴;蒙蒙的細雨,籠罩萬家。 5、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 張籍《成都曲》 白話翻譯:錦江西面煙波浩瀚水碧綠,雨後山坡上荔枝已經成熟。
擴展資料:
荔枝具有健脾生津,理氣止痛之功效,適用於身體虛弱,病後津液不足,胃寒疼痛,疝氣疼痛等癥。 現代研究發現,荔枝有營養腦細胞的作用,可改善失眠、健忘、多夢等癥,並能促進皮膚新陳代謝,延緩衰老。
然而,過量食用荔枝或某些特殊體質的人食用荔枝,均可能發生意外。 2、經濟 木材堅實,深紅褐色,紋理雅致、耐腐,歷來為上等名材。
廣東將野生或半野生(均種子繁殖)的荔枝木材列為特級材,栽培荔枝木材列為壹級材,主要作造船、梁、柱、上等家具用。
參考資料:
6. 蘇軾寫過的有關荔枝的詩
惠州壹絕
羅浮山下四時春,盧橘楊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天漸漸熱了,荔枝也在炙熱的驕陽中紅了。壹時間,“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說法又多起來了。
這兩句流傳甚廣的詩出自詩人蘇軾,解詩者都以為東坡先生是在贊美嶺南風物,以抒發對嶺南的留戀之情。不錯,蘇軾在嶺南時,比被貶黃州時的心情是要好很多,沒有了“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的失意與苦悶,《宋史》也說蘇軾在惠州時“居三年,泊然無所蒂介,人無賢愚,皆得其歡心”。
而就在那時,東坡先生寫下了大量有關荔枝的詩作。蘇軾首次在惠州吃到荔枝是在紹聖二年四月十壹日,於是作《四月十壹日初食荔枝》壹詩,對荔枝極盡贊美:“垂黃綴紫煙雨裏,特與荔枝為先驅。海山仙人絳羅襦,紅紗中單白玉膚。不須更待妃子笑,風骨自是傾城姝。”在《新年五首》中,蘇軾則說“荔枝幾時熟,花頭今已繁”,《贈曇秀》中則是“留師筍蕨不足道,悵望荔枝何時丹”,活脫脫壹副饞相。在《食荔枝二首》,以及《和陶歸園田居》等詩中,蘇軾,這位遭貶的詩人,仍然在熱情地對荔枝唱贊歌。
在那段時間裏,蘇軾還喜歡和陶淵明的詩,並把和陶的詩專門編成詩集。而蘇軾此時的詩文中,與僧人唱和的作品也多了起來。後人學佛的把蘇軾說成佛門中某位尊者轉世,大約就是因了蘇軾在作品中表現出的這種“心安是歸處”的意識吧。於是,“日啖荔枝三百顆”,便做了“不辭長作嶺南人”的最好註解,成了後人賣荔枝時最好的廣告語。
但是,蘇軾牽掛國計民生的憂患情思,卻從來不曾減弱過,《和陶詠三良》曰:“殺身固有道,大節要不虧。君為社稷死,我則同其歸。”而在《荔枝嘆》中,他借漢唐舊事抨擊統治階級只顧自己享樂不管民眾死活的醜惡嘴臉,憂患意識表現得更加淋漓盡致,“十裏壹置飛塵灰,五裏壹堠兵火催。顛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龍眼來。飛車跨山鶻橫海,風枝露葉如新采。宮中美人壹破顏,驚塵濺血流千載。”前人“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的影射,在東坡這裏,則成了悲憤的直白,“我願天公憐赤子,莫生尤物為瘡痏。雨順風調百谷登,民不饑寒為上瑞。”
小小的荔枝雖味道極美,但實在無法讓東坡先生真正“樂不思蜀”。後人借此為荔枝打的廣告,也實在有違詩人的本意。民間說法是“壹顆荔枝三把火”,而“日啖荔枝三百顆”,那簡直就是九百把火,可能就是這九百把火燒得東坡先生怒發沖冠,而後最終去橫渡瓊海呢!
7. 古詩詞中關於描寫荔枝的詩句集錦
壹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 杜牧《過華清宮絕句三首·其壹》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 —— 蘇軾《食荔枝》五嶺麥秋殘,荔子初丹。
—— 歐陽修《浪淘沙》兩岸荔枝紅,萬家煙雨中。 —— 李師中《菩薩蠻·子規啼破城樓月》錦江近西煙水綠,新雨山頭荔枝熟。
—— 張籍《成都曲》十年結子知誰在,自向庭中種荔枝。 —— 白居易《種荔枝》荔枝新熟雞冠色,燒酒初開琥珀香。
—— 白居易《荔枝樓對酒》壹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 —— 丘浚《詠荔枝》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
—— 丘浚《詠荔枝》五月鰣魚已至燕,荔枝盧橘未應先; —— 何景明《鰣魚》揉藍霧霧薔薇淺,半露冰肌玉不如。 —— 丘崈《鷓鴣天(詠綠荔枝)》《詠荔枝》明。
丘浚世間珍果更無加,玉雪肌膚罩絳紗。壹種天然好滋味,可憐生處是天涯。
這首《詠荔枝》似尋常卻奇兀,正確理解“可憐”壹句,是準確把握全詩寄托所在的關鍵。 壹般人都把“可憐”理解為“哀憐”,那不但是對詩人匠心的隔閡,更是對詩人襟抱的無知,丘浚從小就胸懷“遙從海外數中原”(《五指山》)、“應須壹口吸江湘”(《海》)的雄心大誌,對生在海南長在海南充滿著自豪和自信,沒有絲毫的自卑,絕不會作怨天怨地的可憐相。
他誌大才大,深受時人器重推薦,使他少年得誌,壹路春風得意,從壹介書生做到中央高級長官。絕不會有懷才不遇的天涯淪落人的失落感。
所以,“可憐”在這裏只能是愛憐之意。“可憐”作“可愛”解古已有之。
如古樂府《孔雀東南飛》:“自名秦羅敷,可憐體無比。 ”唐·杜牧《睦州四韻》:“州在釣臺邊,溪山實可憐。”
宋王安石《北堂》:“可憐新月為誰好,無數晚山相對愁。”據此,末兩句是說,海南荔枝之所以天生就具有壹種無以倫比的甜美味道,是因為它長在得天獨厚的海之角天之涯,才能生就如此無以倫比的天然美質,才能這樣加倍招人喜愛和受人青睞。
只有在天涯海角這片得天獨厚的熱土上,才能生長出海南荔枝這種無比珍貴的天然美物。詩人對海南荔枝這種無以復加的嘉許推崇,其中正寄托著詩人對海南故土的無以復加的厚愛與眷戀。
而這種寄托又妙合無垠,自然巧妙,更顯得意蘊深厚意味深長,既深得風人之旨又深得詠物三昧。 給妳 gushiwen。
inf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