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代結拜時 應該說些什麽詞?

古代結拜時 應該說些什麽詞?

1、“黃天在上,厚土在下,某某和某某今天在此義結金蘭,歃血為盟。不求同年同月生只求同年同月死,今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如有違背,亂箭攢心,不得好死。”

2 、黃天在上,厚土在下,某某和某某今天在此義結金蘭,歃血為盟。以後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如有違背,亂箭穿身,不得好死。

古代結義有規範性的程序。壹般以自願為基礎,選吉日良辰,上掛關公神像,下擺三牲祭品及壹只活雞。每人壹份“金蘭譜”,宰雞把雞血滴入備好的紅酒中,再刺破自己的中指滴血入酒。按年齡大小為序分別喝壹口,余下放在關公像前。這就叫“歃血立盟”,上面的那段話就是需要說的話。

結拜儀式後,參與結拜的人就以兄弟稱呼,生死與***,有福同享,有難同當。

擴展資料:

結拜是中國民間同年人結為兄弟般關系的壹種形式。它源於三國時代的“桃園三結義”,劉備、關羽、張飛三人結為生死與***兄弟的故事。後來,人們崇拜之、繼而仿效之,即誌趣、性格等相近、互相投緣的人,通過壹定的形式,結為兄弟姐妹般的關系,生活上互相關心、支持幫助,遇事互相照應。

久而久之,遂演變成壹種具有人文色彩的禮儀習俗。這是友情的升華與社會關系的壹種定格,貫穿著儒家“義”的思想,填充於親情與友情之間,其是壹種友情升華為親情的特殊社會人際關系。

結義有規範性的禮儀程序,即以自願為基礎,通過協商、同意,選擇吉日良辰,在壹個大家都認為較適宜的地方,如祠堂等,上掛關公等神像,下擺三牲祭品,即豬肉、魚、蛋(按人數計算,每人壹粒),以及壹只活雞(男結拜為公雞,女結拜為雌雞),壹碗紅酒和“金蘭譜”(也稱立誓言,內容附後)。

“金蘭譜”每人壹份,按年齡大小為序寫上各人名字,並按手印。儀式開始後,每人拿壹炷香和“金蘭譜”。然後,把雞宰 了,雞血滴入紅酒中,每人左手中指(女人右手)用針尖刺破,把血也滴入紅酒中,攪拌均勻,先灑三滴於地上,最後以年齡大小為序,每人喝壹口,剩下的放在關公神像前。

這種形式,有的也叫“歃血立盟”。如今壹般不提倡這種關系結拜。

結義者不分男女老少,人數無限定,可古代必須是奇數,同年人同性結拜,男的稱兄弟,女的稱姐妹,壹般 青少年時期進行,多為誌趣相投,或同病相憐或是各有所求。舊社會結拜禮節習俗較多:壹是宗親者不結拜;二是姻親者不結拜;三是有輩份差別者不結拜;

四是八字不合者不結拜;五是破族規者不結拜(以前族內如與別宗族結怨,立誓定規不與某族結好、婚娶等的族規。)等。隨著社會進步和文明程度提高,人們認為只要彼此好相處,不必拘泥於某種形式。

古代結拜儀式後,參與結拜人之間即以兄弟姐妹稱呼,有的在稱呼前加“契”、“蘭”、“誼”等字,也有俗稱為老大、老二、老三……意味著生死與***,有福同享,有難同當。凡遇婚喪喜慶、過年過節等,均以兄弟姐妹關系來往。

這種為互相關愛、支持、幫助的結義形式,隨著時間、社會環境和人們思想等因素的變化,其形式、內容、作用也大為不同,構成人與人之間密切而復雜的社會關系。行善者,則可成為壹個團結向上、對社會進步有益的團體。

(如:1944年中***福建省委隱蔽駐紮在水口阪裏時,黨和遊擊隊領導人與阪裏的革命群眾歃血為盟。在特殊年代通過這種結義形式,密切黨及其遊擊隊同群眾的關系,達到團結壹致、同心同德、***同抗擊日寇和反對國民黨反動派的目的,其意義顯而易見。)

結義的盟誓是人們實現人生理想的良好初衷,其最後的結果不是都能預期得到的,人的感情也會因環境條件變化而變化,或淡若平常,甚至反目為仇。壹旦到了這種地步,結拜的盟誓也就受到破壞,結盟者常常不歡而散。壹般情況要終結當時結義之盟,需要以結義時的形式了結。

百度百科-結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