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關於李清照故事和詩句

關於李清照故事和詩句

1.關於李清照的故事,和名句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丈夫出遠門回來,李清照做了幾道可口的好菜與久別的丈夫***進晚餐,歡聚飲酒;當酒喝到恰到好處之時,夫妻情感不斷升華,俗話說“久別勝新婚”,這時趙明誠再也控制不住對妻子的感情與渴望,抱著嬌妻就上了床***度男女風雨之情,(“雨疏風驟”應指男女風雨之情). 盡歡之後因為體乏沒能再接著去喝剩下的酒,便昏沈的睡去。(濃睡不消殘酒) 第二天壹早趙明誠醒來見妻子正在卷窗簾,便和妻子開玩笑的問道:“昨天感覺(玩的)好嗎?(試問卷簾人)李清照笑著答道:“沒什麽感覺呀”(卻道海棠依舊。這裏的“海棠”應指婦女性器官,如:《封神演義》中就有“鴛鴦枕上漫飄芳脂奇香,翡翠衾中初試海棠新血……”之說)趙明誠和他的妻子開玩笑地說:“妳知道什麽呀,妳知道什麽呀,應該是妳胖了我瘦了。(“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國自古有男紅女綠之說)

2.關於李清照的詩、故事、介紹等

壹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

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

比黃花瘦。

最話音重陽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

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

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 個愁字了得

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

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

多愁。

李清照(公元1084-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宋代傑出的女詞人。

3.關於李清照的故事,和名句

李清照 (1084.2.5.~1155.4.10.) 號易安居士,南宋傑出女文學家,山東濟南人,是婉約派詞人 ,生於北宋元豐七年,山東章丘,逝於臨安,享年七十二歲。

歷史上與濟南歷城人辛棄疾並稱“濟南二安”。其父李格非,是北宋著名的學者和散文家,幼承家學,早有才名。

以詞著名,兼工詩文,並著有詞論的李清照,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崇高聲譽,“文有李清照,武有秦良玉。”早年生活安定、優裕,詞作多寫相思之情;金兵入侵後,遭遇國家巨變,詞作多感慨身世飄零。

她的詩文感時詠史,與詞風迥異。她還擅長書畫,兼通音律。

現存詩文及詞為後人所輯,有《漱玉詞》等。主張“詞,當別具壹家也”。

是中國歷史上唯壹壹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環形山的女性。 “ 大河百代,眾浪齊奔,淘盡萬古英雄漢;詞苑千載,群芳競秀,盛開壹只(枝)女兒花。”

形容的便是李清照。 經典名言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夏日絕句 生當作人傑, 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 不肯過江東。

名言解說人傑:出類拔萃的人物。意思是:活著就要當人中的俊傑,死了也要做鬼中的英雄。

人生在世,應當樹立宏偉遠大的誌向和百折不回的奮鬥精神,因為:目標越遠大,前進越努力,人生也就越有意義,越能體味出“乘長風破萬裏浪”的英勇和豪邁氣概。 生平簡介 李清照她出生於壹個愛好文學藝術的士大夫家庭,與太學生趙明誠結婚後壹同研究金石書畫,過著幸福美好的生活。

1127年,靖康之變後,她與趙明誠避亂江南,喪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後來趙明誠病死,她獨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華壹帶,在淒苦孤寂中度過了晚年。

她的《聲聲慢》就創作在此時,所以詩中,從開頭的幾對復詞,可以看出她的悲傷.她是壹位在詩、詞、文、賦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長、最有名的是詞。她早年曾做《詞論》,主張「詞,別具壹家」。

註重詞體協音律、重鋪敘、有情致的特點,並批評了從蘇軾到秦觀、黃庭堅等詞家的不足。 最有才華的女人,生於名宦之家,幼時過目不忘,出語驚人,博覽群書。

齊魯壯麗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創作靈性,少女時代即名噪壹時,嶄露崢嶸。 婚後,清照與丈夫情投意合,如膠似漆,“夫如擅朋友之勝”。

然而好景不長,朝中新舊黨爭愈演愈烈,壹對鴛鴦被活活拆散,趙李隔河相望,飽嘗相思之苦。 後來金人鐵蹄南下,南宋王朝腐敗無能,自毀長城。

趙明誠空懷滿腔熱血,可惜出師未捷身先死。目睹國破家亡,清照“雖處憂患窮困而誌不屈”,在“尋尋覓覓、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殫精竭慮,編撰《金石錄》,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因此可說李清照的作品是和愁字分不開的,從開始的情愁,到家破人亡的家愁,再到江山淪陷的國愁。這紛繁的愁緒令她壹步步地邁上了文學的聖殿。

真可謂萬古愁心! 清照文詞絕妙,鬼斧神工,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被尊為婉約宗主,是中華精神文明史上的壹座豐碑。 不僅文學方面,在史學方面她的《金石錄》同樣有著極高的文學價值。

李清照的詞可以南渡為界,分為前後兩期。前期詞主要描寫傷春怨別和閨閣生活的題材,表現了女詞人多情善感的個性。

如《如夢令》描寫惜春憐花的感情: 昨夜雨疏風驟 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 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 知否 應是綠肥紅瘦 另壹首:《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 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 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 爭渡 驚起壹灘鷗鷺 浣溪沙 小院閑窗春己深,重簾未卷影沈沈,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山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浣溪沙 淡蕩春光寒食天,玉爐沈水裊殘煙,夢回山枕隱花鈿。 海燕未來人鬥草,江梅已過柳生綿,黃昏疏雨濕秋千。

浣溪沙 髻子傷春慵更梳,晚風庭院落梅初,淡雲來往月疏疏, 玉鴨薰爐閑瑞腦,朱櫻鬥帳掩流蘇,通犀還解辟寒無。 浣溪沙 繡幕芙蓉壹笑開,斜偎寶鴨親香腮,眼波才動被人猜。

壹面風情深有韻,半箋嬌恨寄幽懷,月移花影約重來。 她因趙明誠外出而作的相思怨別詞,更是情意深摯,別具壹格。

如《醉花陰》描寫女詞人在「佳節又重陽」時,倍感孤寂,於是以黃花自喻說: 薄霧濃雲消永晝 瑞腦銷金獸 佳節又重陽 玉枕紗廚 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 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 簾卷西風 人比黃花瘦 構思新穎,意趣高雅,不是壹般男性作家代言體怨詞所能相比的。又如《壹剪梅》下片抒發詞人盼望丈夫來信的心情: 花自飄零水自流 壹種相思 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 卻上心頭 她的後期詞則充滿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濃重傷情調,從而表達了她對故國、舊事的深情眷戀。

如《聲聲慢》上片表現詞人「尋尋覓覓」,又無所寄托的失落感,以及在「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環境中獨自傷心的神態。下片觸景生情、悲秋自憐:「滿地黃花堆積 憔悴損 如今有誰堪摘 守著窗兒 獨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細雨 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 怎壹個愁字了得」全詞語言明白、節奏急促,情調淒婉。

另壹首有名的《永遇樂》由「元宵佳節」引起感傷,追懷往日的「中州盛日」。下片寫到: 中州盛日 閨門多暇 記得偏重三五 鋪翠冠兒 撚金雪柳 簇帶爭濟楚 如今憔悴 風鬟霜鬢 怕見夜間出去 不如向 簾兒底下 聽人笑語 全詞流露出對。

4.關於李清照的詩、故事、介紹等

《中國歷代名女》——壹代詞人李清照 壹對描金彩繪龍鳳喜燭,插在修長的美人型燭奴上,它的光焰歡快地跳躍著。

兩盞垂著金色流蘇的八角薄紗大紅宮燈,懸在屋中央,把洞房四壁映成了壹片緋紅。新人靜地坐在妝臺前,繡紅的大紅蓋頭把她和周圍的壹切隔開了,眼前只是壹片紅色的神秘的朦朧。

新娘名叫李清照,是宋徽宗時禮部員外郎李格非的女兒。就要為人之婦了,她不由想到,十八年恬靜的閨閣生活,壹晃眼就過去了。

還是攀坐在父親膝頭的年齡,上百首古詩就已能瑯瑯上口,到了少女時期,執筆屬文,展卷吟詩,更是錦心繡口,吐屬風流。她壹天天長大,在婷婷玉立的風姿之外,更多了壹層至誠淳樸的書卷氣。

她以王獻之的字帖學書,寫得壹手秀麗的小楷,鐵劃銀鉤;她對前朝李思訓、王維的金碧、水墨兩大畫派都十分酷愛,也常常研朱揮毫,作幾幅翎毛花卉。她通音律,早在兒時就已學會撫琴;她父親常對她母親感嘆:“我的清兒若是個須眉男子,采芹入泮,怕不象探囊取物壹般容易!”現在她就要成為吏部侍郎趙挺之的兒媳,青年大學生趙明誠的妻子,她不由感慨系之。

正是冬天,壹個丫環特地送來壹枝梅花,拜過天地,喝過交杯酒,她和趙明誠入了洞房。 趙明誠酷好金石,在攻讀經史之余,對於彜器、書帖、字畫,每每刻意搜求。

晃眼婚後壹年的時間過去了,李清照對於金石學也有了濃厚的興趣,幫助丈夫考證、鑒別。夫妻之間的感情也愈來愈深,趙明誠在大學讀書,每月朔、望才能請假回來,盡管同在壹個汴京城中,李清照仍覺得如隔迢迢雲漢,半月壹次的相逢,也當做壹年壹度的七夕。

這天是上元佳節,正好也是趙明誠回家的日子,趙明誠剛在書房中坐定,丫環來報,有壹位大學來的青年公子求見。當那公子走進書房,但見他頭戴繡花儒巾,身著湖色棉袍,足登粉底緞靴,眉清目秀,風度翩翩。

趙明誠連忙起坐,動問尊姓大名。那書生舉止瀟灑,還了壹揖,答道:“小生與兄素有同窗之誼。

半月不見,吾兄為何如此健忘?”趙明誠醒過神來,不覺哈哈大笑,壹把扯過女扮男裝的妻子。吃過午飯後,男裝的李清照帶著丫環,隨著趙明誠穿街過巷,來到全城的中心大相國寺。

遊過了大相國寺,蜇進壹家外竈內堂的小吃鋪裏,趙明誠專揀那市井之人慣吃而李清照見也沒有見過的小吃,讓李清照都嘗壹點,然後又在流浪藝人的擔子上買了些小泥人之類的玩物。大家閨秀出身的李清照第壹次走上街頭,自然是格外新奇,格外快活。

歲月就這樣無憂無慮地過去了。 不料,趙挺之與李格非都因得罪權臣蔡京而罷官,趙挺之在壹波三折的政治鬥爭中死去,趙家父死家敗,心寒已極,趙明誠與李清照離開汴京,回到趙明誠的故鄉青州。

趙明誠性情淡泊,屏居鄉裏後,更加潛心於金石書畫的搜求研究,家中原有的壹點積蓄,除了衣食所需之外,幾乎全用於搜求書畫古器。前幾年趙明誠剛出仕時,就對李清照說過:“寧願飯蔬衣簡,亦當窮遇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

李清照深深理解丈夫的誌趣,把他這種愛好,比作杜預的“左傳”癖和王維的“書畫”癖,李清照千方百計宿減衣食的支出,自己以荊釵布裙,代替了明珠翠羽,而每得壹帖罕見的古書、名畫或彜鼎金石,夫婦二人便***同校勘、鑒賞、整集簽題,指摘暇疵,其樂融融李清照在史事上的博聞強記,甚至超過趙明誠,令趙明誠贊嘆不已,歡喜不已。 有時夫妻倆也談論詩文。

壹天,趙明誠說道:“我就喜歡妳那些‘驚起壹灘鷗鴛’,‘夾衫乍著心情好’,‘梨花猶謝恐難禁’壹類句子,仿佛不經意為之,可是我苦苦尋思,卻總也想不到,道不出。若刻意斧鑿,反倒弄巧成拙。”

李清照說道:“我幼年弄筆之初,常聽父親說:‘文不可茍作,誠不著焉,則不能工。且晉人能文者多矣,至劉憐《酒德頌》,陶淵明《歸去來辭》,字字如肝肺出,遂高步晉人之上,其誠著也。

’古人雲:言為心聲。樂府詩詞並著,講究詞隨意發,情景交融。

或吟或唱,均可使人心動情隨。若刻意雕琢,工求纖麗,就味同嚼蠟了。”

接著兩人又討論起本朝的詞家柳永、蘇軾、王安石。李清照認為柳永詞的缺點是:多寫風塵浪子,詞語塵下。

蘇軾的詞是:只可稱為句讀不茸之詩,卻不可稱之為詞,是念得唱不得的。王安石、曾鞏的詞則更是讀也讀不得。

光陰荏苒,在壹個秋風蕭瑟,桂子飄香的時節,趙明誠得到友人劉跋的書信,約他到泰山訪古,李清照無法隨他壹起去泰山,就幫丈豐打點行囊,備下菜食,為丈夫餞行,席上李清照在壹幅錦帕上寫下了為趙明誠送別的壹闋《壹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占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花自飄零水自流。

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趙明誠讀了此詞,就把登泰山、訪古碑的心思,減去壹半;人雖離家愈來愈遠,心卻愈來愈近,身還未到泰山,心卻早已在計算歸期了。 趙明誠與李清照結婚二十六年了,二十六年來,政局壹直處在急劇的變化和動蕩之中。

宋徽宗是壹個有藝術才華的皇帝,除了篤信道教外,還擅長書、畫、樂、舞,喜歡醇酒、美人。精神上的奢靡,必須有物質上的奢靡作後盾,於是蔡京。

5.求關於李清照所作詩詞及生前事跡

李清照畫像李清照(1084-1155),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

宋代女詞人,婉約派代表。生於書香門第,在家庭熏陶下小小年紀便文采出眾。

對詩詞散文書畫音樂無不通曉,以詞的成就最高。詞清新委婉,感情真摯,且以北宋南宋生活變化呈現不同特點。

前期反映閨中生活感情自然風光別思離愁,清麗明快。後來因為丈夫去世再加亡國傷痛,詩詞變為淒涼悲痛,抒發懷鄉悼亡情感也寄托強烈亡國之思。

有《易安居士文集》等傳世。代表作有《聲聲慢》、《壹剪梅》、《如夢令》等。

其文學創作具鮮明獨特的藝術風格,居婉約派之首,對後世影響較大,稱為“易安體”。

6.關於李清照的詩、故事、介紹等

壹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

雲中誰寄錦書來, 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

此情無計可消除, 才下眉頭,卻上心頭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消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櫥,半 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 比黃花瘦。

最話音重陽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 將息。

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 ,卻是舊時相識。 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 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

這次第,怎壹 個愁字了得武陵春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先 流。

聞說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 多愁。

李清照(公元1084-1151?),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宋代傑出的女詞人。

7.李清照詩詞故事

《壹剪梅》

紅藕香殘玉簟[diàn]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雲中誰寄錦書來?雁字回時,月滿西樓。

花自飄零水自流,壹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聲聲慢》

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乍暖還寒時候,最難將息。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雁過也,正傷心,卻是舊時相識。滿地黃花堆積。憔悴損,如今有誰堪摘?守著窗兒,獨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這次第,怎壹個愁字了得!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沈醉不知歸路。

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

爭渡,爭渡,驚起壹灘鷗鷺。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

試問卷簾人,卻道海棠依舊。

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

8.關於李清照的詩句

夏日絕句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註釋]1.人傑:人中的豪傑。漢高祖曾稱贊開國功臣張良、蕭何、韓信是“人傑”。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國殤》:“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

3.項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曾領導起義軍消滅秦軍主力,自立為西楚霸王。

後被劉邦打敗,突圍至烏江(在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今譯]活著的當作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

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解說]這首詩起調高亢,鮮明地提出了人生的價值取向:人活著就要作人中的豪傑,為國家建功立業;死也要為國捐軀,成為鬼中的英雄。

愛國激情,溢於言表,在當時確有振聾發聵的作用。但南宋統治者不管百姓死活,只顧自己逃命;拋棄中原河山,但求茍且偷生。

因此,詩人想起了項羽。項羽突圍到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急速渡江,回到江東,重整齊鼓。

項羽自己覺得無臉見江東父老,便回身苦戰,殺死敵兵數百,然後自刎。詩人鞭撻南宋當權派的無恥行徑,借古諷今,正氣凜然。

全詩僅二十個字,連用了三個典故,但無堆砌之弊,因為這都是詩人的心聲。如此慷慨雄健、擲地有聲的詩篇,出自女性之手,實在是壓倒須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