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0世紀50年代他直接表現新生活及建設者的詩作,疏離已有的藝術個性,顯得平淡,但保持著原有詩思的格局。取材域外的《維也納》《南美洲旅行》《大西洋》等,寫實與象征互滲,想象和感受獨到,為當時的出類撥萃之作。
3、20世紀70年代末復出後,他詩思如湧,《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鬥技場》等屬精心構撰的長詩,大量篇什短小精悍,主題接續三四十年代渴求光明、真理的情思線索,並有大幅度延伸,更為深沈、凝重、睿智,註重在具體物象中把握超越物象的意蘊,走向象征。
樸素、凝練、想象豐富、意象獨特、講究哲理,是艾青詩歌的壹貫特點。艾青的作品壹般是描寫太陽、火把、黎明等有象征性的事物,表現出艾青對舊社會的黑暗和恐怖的痛恨以及對黎明、光明、希望的向往與追求。從詩歌風格上看,解放前,艾青以深沈、激越、奔放的筆觸詛咒黑暗,謳歌光明;建國後,又壹如既往地歌頌人民,禮贊光明,思考人生。他的“歸來”之歌,內容更為廣泛,思想更為渾厚,情感更為深沈,手法更為多樣,藝術更為圓熟。建國後出版的詩集有《歡呼集》《寶石的紅星》《海岬上》《春天》《歸來的歌》《彩色的詩》《域外集》《雪蓮》《艾青詩選》 《魚化石》等。艾青以其充滿藝術個性的歌唱卓然成家,實踐著他“樸素、單純、集中、明快”的詩歌美學主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