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句就是指格律詩句的格律沒有按照常規平仄規律,拗句只會出現在詞中的律句結構中。
大多數詞調都沒有拗句。小令中基本上沒有拗句,只有少 數中調和長調中有拗句。
這特殊格 式的律句就是拗句了。拗句有小拗和大拗之分,小拗通常是指壹、三、五部位平仄格式發生變化,大拗是指四、六位置(五言四位,七言六位)平仄發生變化。
這些都和 律詩中的拗句壹樣。關於拗句,第壹編《詩的拗救》中已經講得很詳細了, 這裏我們只簡單說說詞裏面的拗句。
我們以《沁園春》為例。前三句是“〇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 (韻)。”
可見,第壹句和第二句都是普通的律句結構,但是第三句卻是拗句,而且這個拗句是很固定的,只能這樣填。 熟悉律句的人可能就覺得很突兀, 讀起來不舒服。
其實,這正是《沁園春》的佳妙之處。在前兩句平鋪直敘中 突然異軍突起,壹飛沖天,張大聲勢,直接引出下面的領字和聯對,形成壹 起壹伏、錯落有致的局面。
這種峰巒驟起的聲勢,不僅僅可以增加詞的分量, 而且對於抒發詞人激昂的感情很有幫助。 在詞中,拗句出現在仄韻格的多於平韻格,各式拗句以四字仄腳句和六宇仄腳句較常見。
四字句有“平仄平仄”:如《永遇樂》上闋第三句“清景無 限”(蘇軾),“孫仲謀處”(辛棄疾)。《齊天樂》下闋第三句“相和(讀去聲) 砧杵”(姜夔),“都是秋意”(王沂孫)。
六字句有“仄平平仄平仄”,如:《念奴嬌》上下闋的歇拍句“壹時多少豪傑”,“壹樽還酹江月”(蘇軾)。《水調歌頭》上闋第三句前六字“不知天上宮闕”(蘇軾)。
個別詞調中也有五字拗句,如《望海潮》上闋第八句,“仄平仄平仄”,“怒濤卷霜雪”(柳永);或“仄仄平仄仄”,“正絮翻蝶舞”(秦觀)。 有的平腳四字句看上去好像是拗句,例如“清光更多”(辛棄疾)壹句,就是“平平仄平”。
其實這不是拗句,因為這句前面都有三字讀:“人道是、清光更多”。把七個字連起來,是平仄仄平平仄平,正好是七言準律句。
2.28條常識是哪28條
人生必須掌握的28條常識 ·要會讀說明書,總不能買了什麽新玩意都不會用; ·要會用微波爐,不然不會做飯的妳恐怕要餓死; ·要會洗衣服,至少不至於把帆布鞋扔進洗衣機; ·要會換燈泡和修馬桶,動不動就叫物管,很麻煩的; ·要會給垃圾分類,妳不會愚昧到亂扔廢舊電池吧; ·要會用安全套,安全期算法,對自己負責,也對別人負責; ·要知道自己的皮膚屬於幹性中性混合性,不然花老貴的錢結果還是油的更油幹的更幹; ·要知道什麽時候健身最有效,工作10小時之後還去鍛煉,那不叫健身,叫傷身; ·至少要會壹種娛樂方式,打牌或者五子棋; ·不記得父母的衣服尺碼愛吃什麽,至少要記得他們的生日; ·至少要知道自己父母稱家父家母,別人的父母稱令尊令堂; ·要知道什麽身體情況可以結婚什麽情況不可以,打定主意壹輩了不婚就算了; ·要會看地圖,至少能在示意圖上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吧; ·要記得110、119、120、122、114、10086或10010,中國的國際區號是0086; ·要會用滅火器,沒準什麽時候就用上了; ·要會看合同,至少要會看跟自己切身相關的聘用合同; ·要知道三險壹金怎麽交怎麽用,糊裏糊塗不如不交; ·要知道個人所得稅怎麽計算,不要壹不小心偷稅漏稅; ·該買什麽保險不該買什麽保險,不要被保險經紀壹忽悠心壹軟就從了; ·要記得自己的銀行卡密碼,跟生日相關的,既沒創意且不安全; ·不會記賬不要緊,可以學高木直子,把存折留著,讓銀行幫妳記賬; ·不會理財,可以清銀行或者理財顧問,總之不要把錢存在銀行裏什麽都不做; ·應該會用電子銀行,會在網上購物,這是大勢所趨; ·可以不知道GDP,但總應該知道CPI吧,“妳可以跑不過劉翔,但不能跑不過CPI”; ·可以不知道ISO9001或ISO9002,但總應該知道家用電器上的CE是指質量認證吧; ·要知道塑料袋是用石油做的,所以謹記少用塑料袋; ·不壹定要會看雲識天氣,總要會看星星吧; ·要知道打雷下雨的成因,不然人家說北京6月飛雪妳居然也敢信。
3.詞常識中如何選曲名
選曲名是因為有的詞調按其制調造曲的本意及習慣用法,有著壹定的對象和範圍,用調時不能違背。
例如《賀新郎》並非用來恭賀新婚的,如果選 用聲調傷感悲憤的《賀新郎》來寫壹些喜悅歡快的感情,效果肯定沒有《長 壽仙》之類的妙。羅列如下:A。
用於侍神,如《竹枝》、《滿江紅》等。 B。
用於應制,如《醉蓬萊》、《黃河清》、《舜韶新》、《並蒂芙蓉》、《壽星 明》等。C?用於詠物,如《黃鶯兒》、《漢宮春》、《荷花媚》、《春草碧》、《暗香》、《疏影》、《惜紅衣》、《雙雙燕》等。
D。 用於節序,如《鵲橋仙》、《人月圓》、《龍山會》、《水調歌頭》等。
E。 用於祝壽,如《長壽仙》、《大椿》、《慶壽光》等。
F。 用於悼亡,如《壽樓春》、《千秋歲》等。
G。 用於酒詞,如《拋球樂》、《上行杯》、《摘得新》、《三臺》、《勸金船》、《金蕉葉》、《荷葉杯》等。
H。 用於佛曲、道曲,如《梁州》、《太常飲》、《柳含煙》、《漁父》、《撥棹 子》、《漁家傲》、《千秋歲》等。
4.知音.替罪羊.桃李.汗青.抱佛腳.墨守 的來源典故
墨守:來源於戰國時墨子的典故。其善於防守,因稱善於守的人為墨守。
抱佛腳:來源於孟郊 《讀經》詩:“垂老抱佛腳,教妻讀黃經(即黃庭經)。”
替罪羊:來源於壹個宗教典故,基督教的《聖經》(《舊約》)中有記載。
桃李:來源於春秋時期子質和簡子的典故。
據漢朝《韓詩外傳》記載,春秋時,魏國有個叫子質的大臣,他得勢時曾保薦過很多的人。後丟官只身跑到北京,見到壹個叫簡子的人,向他發牢騷,埋怨自己過去培養的人在危難時不肯幫助他。簡子聽後笑著對子質說:春天種了桃樹和李樹,到夏天可在樹下納涼休息,秋天還可吃到可口的果實。可是,如果妳春天種的是蒺藜,到夏天就不能利用它的葉子,而秋天它長出來的刺倒要紮傷人。妳過去培養、提拔的人都是些不值得保薦的人,所以君子培養人才,就象種樹壹樣,應先選好對象,然後再培植啊!
簡子用比喻批評子質培養人才不當。故後人就把培養人才叫做“樹人”;把提拔培養的優秀人才叫做“桃李”。
知音:來源於春秋戰國時期伯牙和鐘子期間的故事。
伯牙(原姓俞,名瑞,伯牙是他的字,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擅長彈琴,鐘子期善於傾聽。伯牙彈琴,心裏想著高山。鐘子期說:“好啊!高峻的樣子像泰山!”心裏想著流水,鐘子期說:“好啊!水勢浩蕩的樣子像江河!”伯牙所思念的,鐘子期必然了解它的。子期死後,伯牙認為世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就摔破了琴,以謝子期知音之情,終身不再彈。
汗青:來源於古時侯人們用來記事的竹簡,是采用青色的竹子,用火烤得竹板冒出水分,這樣較容易書寫,因此後世把著作完成叫做汗青。
5.斷送壹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
趙令畤《清平樂》:春風依舊。
著意隨堤柳。搓得蛾兒黃欲就。
天氣清明時候。去年紫陌青門。
今宵雨魄雲魂。斷送壹生憔悴,只銷幾個黃昏。
王世貞雲:“斷送壹生憔悴,只消幾個黃昏。此恒語之有情者也。
”這首詞是作者京任職期間為感愛妾之逝而作,為悼亡詞。全詞以感情為紐帶,把舊時與今時的情景綰合壹起,對愛妾寄予了深摯的悼念。
起首二句寫春風輕拂垂柳,語言很通俗,意思也很簡單,但卻層折多變,富於婉約特色。 句中的隋堤,指汴河壹帶的河堤。
相傳隋煬帝時開運河,自洛陽至揚州,沿堤廣植楊柳。初春時節,和煦的東風輕拂隋堤上的楊柳,給人以親切溫柔之感。
而“著意”二字,更把東風擬人化。言外之意仿佛是說,自然界的東風對楊柳尚如此多情,而現實生活中的詞人卻如此孤單,再也得不到親人的憐愛。
詞中寫的是物態,蘊含的乃是人情。這裏特別引人註意的是“依舊”二字,也就是說去年今日,正是東風駘蕩、楊柳婀娜的時節,他和愛妾曾壹起欣賞這美好的春光。
可是今日重來,東風依舊,人事全非,怎不讓人心傷。第三句蟬聯首二句。
東風對楊柳的“著意”,主要體現在“搓”字上。 此字以俗為雅,說東風輕拂楊柳,給人以輕輕搓揉、撫摩之感。
東風搓揉之下,柳枝上遂呈現出“鵝兒黃”的顏色。鵝兒黃,指柳色的嫩黃。
楊柳初綻的嫩葉,宛如雛鵝的羽絨,而這惹人喜愛的顏色,竟是東風搓出來的,真是奇絕之筆。“天氣清明時候”總括前文,寫景中蘊含壹股淡淡的哀愁。
過片對仗工整,詞意對比鮮明。“去年紫陌青門”,與上片“東風依舊”相映射,是回憶從前郊外與愛姬***同遊賞之樂。
紫陌,指京城的道路,如唐人賈至《早朝大明宮》詩雲:“銀燭朝天紫陌長,禁城春色曉蒼蒼。”青門,漢時長安灞城門之別名,此處借指汴京城門。
“雨魄雲魂”,語本宋玉《高唐賦》:“妾巫山之陽,高丘之阻,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以之形容愛妾死亡之後,魂魄飄蕩,有如朝雲暮雨,非常恰切。
詞筆至此,悼念愛妾的主題便趨於明朗化。結尾二句,悲哀的抒發,至於極點。
“斷送壹生憔悴”,意即逗引得詞人壹生憔悴。 是春風多情地撫弄楊柳,是清明時候的惱人天氣,是愛妾業已消逝的雨魄雲魂是這許多撩人愁緒的往事,觸目驚心的現實,逗引得他黯然神傷而導致壹生憔悴。
尤其黃昏時刻,煙靄迷茫,景色慘淡,“能消幾個黃昏”失去愛妾的詞人看來,仿佛來到壹個催人淚下的境界。明人沈際飛評曰:“‘能消幾個黃昏’,恒語之有情者。
‘能’字更吃緊。”(《草堂詩余正集》卷壹)確實,著壹“能”字,則加強了感情的深度,更富於感染力量。
這首詞雖悼愛妾,非念正室,但其中沈痛哀傷之情,似不下於東坡的悼妻名作《江城子》(十年生死兩茫茫)。如近人俞陛雲所評,“撫今追昔,人之常情。
此詞結末二句,何沈痛乃爾!”(《宋詞選釋》)。
6.詞常識中的疊韻有什麽特點
疊韻亦作“叠韻”,也是詞調增多異體變格的常用方法,即將本調再重疊壹遍,由小令疊為長調。
疊韻並不改變樂律與腔調,這壹點與轉調、偷聲、犯調、添聲等不同。清代袁枚《隨園詩話》卷壹雲:“余作詩,雅不喜叠韻、和韻及用古人韻。”
清代沈濤的《瑟榭叢談》雲:“余復疊韻酬之。”例如晁補 之疊用《梁州令》,另名《梁州令疊韻》;周邦彥疊用王銑《憶故人》,另名 《燭影搖紅》;賀鑄疊用《梅花引》,另名《小梅花》等。
從平仄格式本身來看,疊韻之後並沒有對本調做出任何改變,只是把本 調重疊。有很多最初為單調的詞牌都被後來人疊為雙調,甚至本來就是雙調 的詞牌,也是可以被疊用的。
但是在很多情況下,後來者在疊用過程中,往 往會對本調的平仄句讀做細微的改變,例如柳永疊用毛文錫《接賢賓》,另名 《集賢賓》。疊韻比較好理解,這裏不再舉例證明。
7.墨守的來源典故
墨守
註音:mò shǒu
釋義:戰國時墨子善於防守,因稱善於守的人為墨守。後指固執拘泥,不會變通:墨守成規。
造句:壹味的墨守成規,是不可能有創新的。
出自:《資治通鑒》
詳細解釋 1. 戰國時, 墨翟 善於守城。後因稱善於防守為 墨翟 之守,簡稱“墨守”。
《戰國策·齊策六》:“今公又以弊 聊 之民,距全 齊 之兵,朞年不解,是 墨翟 之守也。” 宋 蘇軾 《次韻張甥棠美述誌》:“雲梯雨矢集無方,我已中灰同墨守。” 羅惇曧 《文學源流·周秦諸子總論》:“ 公輸 善攻, 墨翟 善守,故謂善守者為‘墨守’。”
2. 謂固執保守,不思進取。
清 黃宗羲 《錢退山詩文序》:“如 鐘嶸 之《詩品》,辨體明宗,固未嘗墨守壹家以為準的也。” 清 朱燾 《北窗囈語》:“然 戈氏 墨守韻學,未免為法所拘。” 魯迅 《二心集·關於的版本》:“我以為考證固不可荒唐,而亦不宜墨守,世間許多事,只消常識,便得了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