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崧舟
壹、從《楓橋夜泊》切入
? 唐代詩人繼《楓橋夜泊》密集的意象,集中在“愁”字上。 江楓怎麽解邊界和底線是什麽?
? “以詩解詩”才能解出詩的涵與意境。第壹個詩指的是詩性詩味。
? 詩人往往借助意象抒發情感,楓樹這個意象就是為了抒發作者的愁緒。古典詩詞中的意象:明月 、夕陽 、大雁 、芳草 、楓樹 。有不少詩人寫楓樹、楓林:白居易《琵琶行》 :潯陽江頭夜送客,楓葉荻花秋瑟瑟;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白雲壹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 ;杜甫《秋興八首》:玉露雕傷楓樹林,巫山巫峽氣蕭森。以上意象都與愁緒、憂心有關。
二、鐘聲意象
《楓橋夜泊》這首詩中更獨特更有價值的意象是夜半鐘聲 。在時間長河裏,《楓橋夜泊》它所傳遞的是什麽 ?《濤聲依舊》 :流連的鐘聲,還在敲打我的無眠。 王士幀《夜雨題寒山寺》 :十年舊約江南夢,獨聽寒山半夜鐘 。高啟《泊楓橋》 :幾度經過憶張繼,月落烏啼又鐘聲。 陸遊《宿楓橋》 :七年不到楓橋寺,客枕依然半夜鐘 。
三、知音文化——高山流水
? 知音文化的源頭在《伯牙絕弦》這個故事裏。 五嶽中泰山為至尊 ;長江和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古詩十九首 西北有高樓》: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 ;陶淵明《詠貧士其壹》:知音茍不存,已矣何所悲?李白《贈從弟宣州長史昭》 :知音不易得,撫劍增感慨 ;歐陽修《玉樓春》 :未知何處有知音,常為此情留此恨。 王冕《客邊其二》 :知音無處問,冷落七弦琴。時間的長河裏,可見知音難覓、 知音文化是追求高貴的精神生活的表現 。
四、總結
? 張繼的鐘聲,伯牙的琴聲,都在呼喚文化意義、精神意義上的知音。而從根本上講,要 成為別人的知音,首先得成為自己生命的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