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百家姓尋根祭祖陳姓

百家姓尋根祭祖陳姓

陳姓最早出自媯姓,是舜帝的後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後,找到舜的後人胡公滿,封他在陳這個地方,建立陳國。到了陳閔公的時候,陳國被楚滅掉了,亡國後的陳國子孫便以原國名為姓氏,於是有了陳姓。

陳姓除了源於國名,還有從其他姓氏改名而來的,其中有壹支是由少數民族改姓而成的。據《魏書·官氏誌》記載,北魏時期鮮卑貴族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將侯莫陳改為單姓陳。

壹、陳姓遷變

經過數千年的繁衍生息,陳。後來,他的孫子陳世達做了長城(今浙江長興)縣令,於是陳姓人又遷居到了浙江。陳姓人已遍及中華大地,形成了以潁川、汝南、下邳、廣陵、東海等地為中心的陳氏家族。陳姓由發源地向南遷移,始於西晉太尉陳伯,他舉家南遷到今江蘇丹陽縣霸先建立南朝陳,使陳氏家族顯赫壹時,遍布長江和粵江之間的廣大地區。唐高宗時候,陳姓人進入福建和廣東等地。五代十國以後,中原地區長期戰亂,又有大批陳姓人南遷,甚至向海外發展,從而進壹步壯大了江南陳姓人的隊伍。今日,陳姓已成為中國大陸第五大姓,臺灣第壹大姓(依據:陳水扁?) 。

二、陳姓輝煌耀乾坤

縱覽古今,陳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下了輝煌的壹筆?

春秋時有孔子弟子之壹陳元。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農民起義的先河。漢朝初年的陳平曾輔佐劉邦,漢末有“建安七子”之壹的大文學家陳琳。西漢後期的陳湯曾多次出擊匈奴。王莽統治時期的陳遵,權重壹時,被封為嘉威侯。三國時有陳登,曾與父合謀離間呂布與袁術。晉朝陳壽的《三國誌》是《二十四史》中最受歡迎的史書之壹。南北朝時期則有名將陳慶之、陳伯之等,而這壹時期最著名的陳姓人就是南朝陳的建立者陳霸先了。

唐宋時期,陳姓人也是名家薈萃、人才輩出。在政治上,唐朝時期有宰相陳叔達、陳希烈、陳夷行;宋代有與宦官鬥爭的陳禾、剛正不阿的陳俊卿。在文學、詩歌上,唐代有陳子昂、陳鴻、陳陶;宋代有陳彭年、陳師道、陳與義。此外,還有思想家、文學家陳亮,畫家陳居中。唐宋時期還湧現出壹批農民起義領袖,如唐末農民起義軍的女首領陳碩真,南宋時期的陳、陳峒、陳三槍等。除此以外,唐宋時期的陳姓名人還有本姓陳的唐代高僧玄奘、名將陳玄禮等。元有紅巾軍將領陳友諒;明有散曲家陳鐸,愛國詩人陳子龍,文學家陳繼儒,旅行家陳誠、陳忱;清代有旅行家陳恭尹、陳文述、陳維崧、陳沆、陳端生、陳澧,思想家陳建、陳獻章、陳確,畫家陳洪綬等。出將入相的則有明末抗清名將陳子龍,清乾隆年間的東閣大學士陳宏謀,鴉片戰爭中壯烈犧牲的陳化成。領導農民起義的則有清末天地會的首領陳開,太平天國運動中的青年將領陳玉成、陳得才。清代還有經學家陳奐、陳立、陳喬樅,文學家陳澧。近現代有民主革命家陳作新、陳天華,無產階級革命家陳潭秋、陳延年、陳毅、陳賡、陳雲以及早期***產黨的領導人陳獨秀和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陳叔通,國民黨高級將領陳立夫、陳果夫、陳誠等。還有近代史學家陳寅恪、陳垣,著名學者陳望道,數學家陳景潤,文學家陳衍,著名詩人陳三立、陳去病,畫家陳衡恪,戲曲音樂家陳彥衡,劇作家陳墨香,電影藝術家陳波兒。此外還有許多著名的華僑人物,如造福桑梓的陳宜禧、愛國實業家陳嘉庚、孫中山的密友陳友仁等。

《陳氏順賓公系下發通房家譜》

覽國之鑒史,

明歷朝治亂;

閱地方修誌,

知古今變遷;

觀宗族譜牒,

考百代本源。

吾陳氏先祖,

上溯舜後胡公滿始.

周武王封滿於陳

遂以國為氏

.其後子孫代漸繁衍.

春秋時散居列國.

秦漢後瓜綿天下 ,

然史冊列載,

不乏聖賢。

將相學士,

文達武顯,

簪纓輩輩,

功績篇篇。

後世引為榮耀,

外族傳為美談。

承蒙祖德蔭庇,

子孫繁衍,

陳姓遍布神州,

瓜瓞綿綿。

苦於老譜已歷百載動難,

早已成斷簡殘篇。

多少本宗不知所出,

四下投書,

尋根溯源。

以便後世長幼有序,

遵守有則,

查閱有卷,

世代不忘本源。

本應五零年七修續譜,

因新中國剛剛解放,

所有宗祠

收歸國有改做學校。

後因極左橫行,

運動不斷,

族譜當作四舊橫掃,

宗族觀念亦遭批判。

縱有續譜淩雲誌,

無人敢言。

更何況百年繁衍,

已達千支萬戶;

百年變遷,

族人分布於

各個省市州縣及大洋彼岸。

續譜工程之浩繁,

令人望洋興嘆。

九四年,

吾發通房精英:

奉吾 景康等先生,

適改革開放之機遇,

順合族修譜之夙願。

奔走呼號倡續譜,

不計名利兼主編。

為訪千支萬戶,

不辭辛勞;

櫛風沐雨,

飽受饑寒。

滴滴汗水灑千頁,

合房心血匯壹篇。

新譜續就,

上可慰列祖列宗,

下可交世代相傳。

壹代族尊,

名垂史冊,

承上啟下,功德圓滿。

續譜撰之非易,

囑托陳氏後賢:

無論江山代謝,

無論世事變遷,

姓不得改,族不能散,

譜不得失,宗不能亂。

定期續譜,切忌拖延。

可視社會發展,族人遷徙頻繁之現狀,將續譜定期縮短,以免年代久遠,族人分散,編撰困難。謹記,謹記!常念,常念!即令秦始皇再世焚書,亦不致失傳。願陳氏宗族興盛永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