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詩二首寫作背景如下:
代表新詩創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創造社的主將、浪漫主義詩人郭沫若。“五四”時代各種社會矛盾的加深,激起了先進分子的覺醒。由不滿現狀而陷入苦悶的廣大青年,迫切尋找激情噴發的方式表達個性解放的要求。
壹批詩人正是在這種背景下從歐美浪漫主義詩歌中找到啟示和力量。他們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為舊秩序的叛逆者而忠於自己的熱情和理想的壹代人,很自然地從思想上接受浪漫主義,並用以作為藝術原則,指導自己的創作。
這就是以郭沫若為代表的壹批創造社詩人崇奉浪漫主義的動因。郭沫若的代表作《女神》的大部分詩篇寫於1920年。他的創作在飛動和呼嘯的抒情形象中傳達“五四”狂突進的時代精神。
他摒棄了小詩運動的詩人們那種雋秀的情趣,創造出以雄渾的調子﹑急速的旋律﹑囊括萬物而又不拘形跡的豪放詩風。他敏銳地感受到時代的要求,詩中充滿了20世紀的動的精神,《女神》的基本精神在於創造,於舊的毀壞中尋求新我的誕生。
郭沫若筆下自焚的鳳凰形象,集中地體現了對舊世界的批判與抗爭的意識,同時又象征著那個創造和追求光明的時代,郭沫若還追求西方現代文明與東方古老文化傳統的融匯,《女神》中不少作品以新詩的形式表現溶進了現代精神的古老神話傳統。
既與新世紀的抗爭意識相通,又與中國歷史文明﹑特別是“五四”時代精神壹致。他為新詩引進了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詞匯,豐富並完成了新詩現代形象的改造更新。繼《女神》之後,郭沫若又有《星空》﹑《前茅》﹑《恢復》等詩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