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
花褪殘紅青杏小。燕子飛時,綠水人家繞。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
墻裏秋千墻外道。墻外行人,墻裏佳人笑。笑漸不聞聲漸悄。多情卻被無情惱。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壹。他學識淵博,多才多藝,在書法、繪畫、詩詞、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詣。他的書法與蔡襄、黃庭堅、米芾合稱“宋四家”;善畫竹木怪石,其畫論,書論也有卓見。是北宋繼歐陽修之後的文壇領袖,散文與歐陽修齊名;詩歌與黃庭堅齊名;他的詞氣勢磅礴,風格豪放,壹改詞的婉約,與南宋辛棄疾並稱“蘇辛”,***為豪放派詞人。
賞析
此作題壹作“春景”。上片寫暮春自然風光。從郊遊少年的視角,由小到大,由近漸遠地展開,極富層次感、色彩感和運動感。“天涯何處無芳草”,既是對暮春景色拓開壹景,又點化遊春少年的惆悵,引發下片境界。下片寫自然背景中的人事:壹道短墻將少年與佳人隔開,佳人笑聲牽動少年的芳心,也引起少年之煩惱。自然春意與人事春情相綰合,優美地表現出在流走躍動的春之氣息中,惜春少年微妙的戀情之萌動及轉瞬便迷失的悵惘。有聲有色,情韻悠遠,頗富婉媚綽約的風姿。是壹篇天韻圓轉的佳作。《詞林紀事》卷五引《林下詞談》雲:“子瞻在惠州,與朝雲閑坐。時青女(指秋霜)初至,落木蕭蕭,淒然有悲秋之意。命朝雲把大白,唱‘花褪殘紅’。朝雲歌喉將囀,淚滿衣襟。子瞻詰其故,答曰:‘奴所不能歌,是“枝上柳綿吹又少,天涯何處無芳草”也。’子瞻翻然大笑曰:‘是吾正悲秋,而妝又傷春矣。’遂罷。朝雲不久抱疾而亡。子瞻終身不復聽此詞。”
蝶戀花
歐陽修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 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不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壹居士,廬陵吉水(今屬江西)人。他是北宋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和領袖,著名的散文家,散文說理暢達,抒情委婉,是唐宋八大家之壹。其詞婉麗,承襲南唐余風,與晏殊較接近,但也有不同處,如他有述懷、詠史、寫民情風俗之作,題材較晏殊詞廣泛。詩風與其散文近似,語言流暢自然。有《歐陽文忠公集》。
賞析
這是深閨佳人的傷春詞。作者以含蘊的筆法描寫了幽居深院的少婦傷春及懷人的復雜思緒和怨情。不寫佳人先寫佳人居處。三叠“深”字,則佳人禁錮高門,內外隔絕、閨房寂落之況,可以想見。樹多霧濃、簾幕嚴密,愈見其深。“章臺路”當指伊人“遊冶處”,望而不見正由宅深樓高而來。可知物質環境之華貴,終難彌補感情世界之淒清。望所歡而不見,感青春之難留,佳人眼中之景,不免變得暗淡蕭索。感花搖落而有淚,含淚而問花,花亂落而不語。傷花實則自傷,佳人與落花同壹命運。是花是人?物我合壹,情景交融,含蘊最為深沈。整首詞如泣如訴,淒婉動人,意境渾融,語言清麗,尤其是最後兩句,向為詞評家所贊譽。
蝶戀花
歐陽修
誰道閑情拋棄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賞析
本詞抒寫了壹片難以指實的、濃重的感傷之情,大有“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的那種對於整個人生的迷惘和得不到解脫的苦悶,詞中也同時包含著主人公對美好事物的無限眷戀,以及他甘心為此憔悴的執著感情。“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兩句,表現了主人公如有所待、又若有所失的情狀,語淡而意遠。
蝶戀花
歐陽修
幾日行雲何處去?忘了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花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家樹?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來時,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依依夢裏無尋處。
賞析
這是壹首閨怨詞。上片寫愛人如行雲遊蕩在外而忘歸,春將暮殘,百草千花的寒食踏春路上遊人雙雙對對,更顯閨中女子的孤獨,乃至夢中也尋他不見,表現她對愛人的思念和癡情。全詞塑造了壹個情怨交織內心的閨中思婦形象。語言清麗婉約,悱惻感人。
蝶戀花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裏,無言誰會憑闌意?
擬把疏狂圖壹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
賞析
這是壹首懷人之作。詞人把漂泊異鄉的落魄感受,同懷念意中人的纏綿情思結合在壹起寫,采用“曲徑通幽”的表現方式,抒情寫景,感情真摯。上片寫登樓佇望情景。以細風、草色、煙光、殘陽幾個關合著相思離愁的意象,組成壹幅黃昏春望圖。上片以“春愁”為核心多層次地描摹春愁之景,春愁之態,筆意婉約。下片抒情,直抒胸臆,寫詞人情深誌堅。“擬把”、“強樂”三句辭意頓折,寫詞人欲借疏狂之歌呼,陶然之酣醉,謀求醉而忘憂,歌而暫歡,以擺脫春愁之壓抑和糾纏,卻落得個“還無味”的無聊和空虛,可見其春愁之濃深、刻骨,竟無法排遣。最後揭明詞人對待“春愁”的果決態度:“終不悔”。“為伊”,方始畫龍點晴地道破春愁難遣,為春愁憔悴無悔的隱秘:為了她——那“盈盈仙子”(《曲玉管》)的堅貞情愛,我亦值得憔悴、瘦損,以生命相托!語直情切,挾帶著市民式的激情,真是蕩氣回腸。全詞成功地刻畫出壹個誌誠男子的形象,描寫心理充分細膩,尤其是詞的最後兩句,直抒胸臆,畫龍點睛般地揭示出主人公的精神境界,被王國維稱為“專作情語而絕妙者”。
這是壹首懷人詞。上片寫登高望遠,離愁油然而生。“佇倚危樓風細細”,“危樓”,暗示抒情主人公立足既高,遊目必遠。“佇倚”,則見出主人公憑欄之久與懷想之深。但始料未及,“佇倚”的結果卻是“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春愁”,即懷遠盼歸之離愁。不說“春愁”潛滋暗長於心田,反說它從遙遠的天際生出,壹方面是力避庸常,試圖化無形為有形,變抽象為具象,增加畫面的視覺性與流動感;另壹方面也是因為其“春愁”是由天際景物所觸發。接著,“草色煙光”句便展示主人公望斷天涯時所見之景。而“無言誰會”句既是徒自憑欄、希望成空的感喟,也是不見伊人、心曲難訴的慨嘆。“無言”二字,若有萬千思緒。下片寫主人公為消釋離愁,決意痛飲狂歌:“擬把疏狂圖壹醉”。但強顏為歡,終覺“無味”。從“擬把”到“無味”,筆勢開闔動蕩,頗具波瀾。結穴“衣帶漸寬”二句以健筆寫柔情,自誓甘願為思念伊人而日漸消瘦與憔悴。“終不悔”,即“之死無靡它”之意,表現了主人公的堅毅性格與執著的態度,詞境也因此得以升華。賀裳《皺水軒詞筌》認為韋莊《思帝鄉》中的“陌上誰家年少足風流,妾疑將身嫁與壹生休。縱被無情棄,不能羞”諸句,是“作決絕語而妙”者;而此詞的末二句乃本乎韋詞,不過“氣加婉矣”。其實,馮延已《鵲踏枝》中的“日日花前常病酒,鏡裏不辭朱顏瘦”,雖然語較頹唐,亦屬其類。後來,王國維在《人間詞語》中談到“古今之成大事業、大學問者,必經過三種境界”,被他借用來形容“第二境”的便是“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這大概正是柳永的這兩句詞概括了壹種鍥而不舍的堅毅性格和執著態度。
蝶戀花
晏幾道
夢入江南煙水路,行盡江南,不與離人遇。睡裏消魂無說處,覺來惆悵消魂誤。
欲盡此情書尺素。浮雁沈魚,終了無憑據。卻倚緩弦歌別緒,斷腸移破秦箏柱。
賞析
這首詞寫對戀人的無窮相思和無盡的離愁別緒。上片寫夢尋。“夢入江南”直接切入夢境,借“煙水”意象點染江南水鄉迷茫、浩渺的景物特征,也顯示出夢境的迷離恍惚。“行盡江南”幾千裏,寫其在江南四方求索之急切與艱苦。“離人”句方始點明詞人苦苦求索之對象與目的,而“不遇”則流露了夢尋離別美人情侶的失落與悵恨。“睡裏”、“覺來”兩句則概括了詞人對情侶魂牽夢系,日思夜想的苦戀情懷,“消魂”傷神之狀。下片寫夢尋不見,托魚雁傳書也無準信,再去倚箏弦以寄托相思,卻是撫奏遍箏柱緩弦,奏出來的都是離愁別緒的悲曲。全詞不著壹“愁”字,但處處言愁。
蝶戀花
晏幾道
醉別西樓醒不記,春夢秋雲,聚散真容易。斜月半窗還少睡,畫屏閑展吳山翠。
衣上酒痕詩裏字,點點行行,總是淒涼意。紅燭自憐無好計,夜寒空替人垂淚。
賞析
這首小詞寫別後的淒哀愁情。上片寫醉夢醒來,記得的只是因離別痛苦難遣而大醉以澆離愁,醒來更感慨人生如夢如雲,聚無由,散去容易,眼下只剩自己壹人獨對斜月畫屏,淒涼孤寂不盡。開篇破空而起,直陳與伊人醉中分別。緊接化用唐詩,形容聚會之短,分別之易。以下專就月夜憶人著筆生發。畫屏閑展見出臥不合眼,環境空寂。下片寫聚時的酒痕詩字,現在睹物懷人,無不都是淒涼哀傷,連紅燭油流,也覺得替人流傷心淚。全詞語淡情深,句句淒哀。結尾賦紅燭以人性,更顯淒涼。風格婉約,手法精妙。
蝶戀花
晏殊
六曲闌幹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壹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賞析
本詞抒寫春日的閑愁。上片寫迎春之情。開頭三句寫初春之景,有富貴之象。後兩句是寫主人公的活動,在意念上有倒裝,他看到海燕雙飛,而自己孤獨傷心,面對芳春美景而觸動春愁,故彈箏以抒情。下片抒送春之意。詞意含蓄蘊藉,只表現主人公的壹種情緒。此詞語言明麗,用意婉曲。
蝶戀花
周邦彥
月皎驚烏棲不定,更漏將闌,轤轆牽金井。喚起兩眸清炯炯,淚花落枕紅綿冷。
執手霜風吹鬢影。去意徊徨,別語愁難聽。樓上闌幹橫鬥柄,露寒人遠雞相應。
賞析
這首詞寫秋天清晨送別情人的情緒。上片全從送行人枕邊感受著墨,表明別前心神不定,入睡不熟。“喚起”二句寫淺睡假寐被喚起,不是睡眼惺忪,卻是滿眼晶瑩,由於壹夜輾轉反側,以致淚濕紅綿中,別前之情淒切。下片寫臨別及別後景況。“執手霜風”,“執手相看淚眼”已夠傷心了,再加上淒淒的秋風催行。“去意”、“別語”雲雲則臨別千般叮嚀,萬般依戀盡在其中。末以送行人回房之孤獨清冷收結。情人已遠,村雞報曉,閨房清寒,壹派離索。全詞寫別,層次井然,抒寫曲折纏綿,委婉動人,讀後令人意想綿綿。
蝶戀花
趙令畤
卷絮風頭寒欲盡。墜粉飄香,日日紅成陣。新酒又添殘酒困。今春不減前春恨。
蝶去鶯飛無處問。隔水高樓,望斷雙魚信。惱亂橫波秋壹寸。斜陽只與黃昏近。
賞析
此詞起以風勁、絮卷、香飄、花落點染晚春景象,觸發傷春情懷,“新酒”、“今春”二句,可見春恨刻刻不已,年年有加。“蝶去鶯飛”象征所思分袂,“望斷”點出懷人,“惱亂橫波”,可知愁情滿目,日暮愈深。寫傷春閨思,情景交錯,句句遞進,辭婉情濃,怨流言外。全詞清婉圓轉,言短而意長,李攀龍《草堂詩余雋》言:“妙在寫情語,語不在多,而情更無窮。”
此詞據強村叢書本《小山詞》,應是晏幾道作。《樂府雅詞》署名趙令畤作,此本從之。我們認為作者是晏小山。原因有三:壹、《小山詞》結集於晏幾道逝世之前,壹般不可能混入他人作品。二、《樂府雅詞》載《蝶戀花》,字面與《小山詞》所載有出入(見本詞註),且有與詞意齟齬處,《小山詞》所錄應是原作。三、就風格而論,此首與《小山詞》其他十四首《蝶戀花》形成統壹的藝術風格,遣詞造句方式也基本相同,而與趙令畤十二首商調《蝶戀花》情韻氣質則有明顯區別。
蝶戀花
趙令畤
欲減羅衣寒未去。不卷珠簾,人在深深處。紅杏枝頭花幾許?啼痕止恨清明雨。
盡日沈煙香壹縷。宿酒醒遲,惱破春情緒。飛燕又將歸信誤,小屏風上西江路。
賞析
這首詞描寫閨中思婦傷春懷遠的愁情怨緒。上片借杏花以寫傷春悲情。“欲減”而實未減,顯出節候的無常與心情的無奈。“不卷”者,講珠簾垂掛而不卷,那人卻躲在閨房深深處。“紅杏枝頭花幾許”強調殘余杏花能開幾時的惜花情緒,“花幾許”恰是暮春物象變化的典型特征,隱喻了深閨思婦如花青春猶如杏花之雕零!“啼痕”意象兼融人花,淋雨的花瓣兒如花啼淚痕,深閨思婦惜殘紅墜地而自傷落淚,人與花同命相憐,只恨清明時節淒涼細雨過於無情,寒氣襲人,苦雨摧花,令思婦怕見落花而躲在閨中“深深處”。下片借飛燕以抒懷遠愁緒。“宿酒”、“盡日”三句,寫思婦閉鎖深閨的重要原因,“惱破春情緒”,春情繚亂惱煞人,即眷戀夫君的情懷難以按捺,於是借酒澆愁忘憂,宿酒過量而醒遲。酒醒後,盡日唯壹縷沈香相伴,其孤寂可知。“飛燕”句將惱怨發向飛燕,它將夫君歸家的喜訊傳錯,讓自己空歡喜壹陣,實煩惱壹番,實在難堪!真是怨奇而情深。最後以“小屏風”之景結思夫君之情:“西江路”,即廣西蒼梧壹帶之西江,恰是詞人寧遠軍承宣使任所地域。詞人以懸想、虛設深閨思婦神往西江路懷念自己的方式,抒寫了詞人對閨中愛侶的深切相思。語言婉約清麗,情致柔和纏綿,意境蘊藉含蓄,結尾余韻不盡,神味久遠,深得好評。
此首亦見強村本《小山詞》,《樂府雅詞》卷中作趙令畤詞。
蝶戀花
賀鑄
幾許傷春春復暮,楊柳清陰,偏礙遊絲度。天際小山桃葉步,白蘋花滿湔裙處。
竟日微吟長短句,簾影燈昏,心寄胡琴語。數點雨聲風約住,朦朧淡月雲來去。
賞析
此詞為傷春懷人之作。上片寫景。“幾許”三句以柳陰、遊絲意象組合成濃陰清涼、遊絲彌漫的富有暮春時節特征的景象,柳陰濃茂則暗示出柳絮必多。“天際”二句乃詞人懸想之詞,暗示詞人與金陵某位女子有類似桃葉渡江的戀情,並在婦女洗衣的白蘋洲分手離別,故見白蘋花而傷神斷腸,流露出對金陵女子的懷戀。下片寫自己日後的思念和孤寂的淒苦。“竟日”三句寫傷春之閑寂、郁悶。“竟日微吟”全因寄情,燈下操琴,也為吐心曲,兩個細節代替了無數思念的憂傷語。“數點”二句以景結情。全詞曲筆寫傷春和相思,語淡情深。
馮延己詞
蝶戀花
誰道閑情拋卻久?每到春來,惆悵還依舊.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辭鏡裏朱顏瘦.
河畔青蕪堤上柳.為問新愁,何事年年有?獨立小橋風滿袖,平林新月人歸後.
蝶戀花
煩惱韶光能幾許?腸斷魂銷,看卻春還去。只喜墻頭靈鵲語,不知青鳥全相誤。
心若垂楊千萬縷。水闊華蜚,夢斷巫山路。滿眼新愁無問處,珠簾錦帳相似否?
蝶戀花
幾日行雲何處去?忘了歸來,不道春將暮。百草千華寒食路,香車系在誰加樹?
淚眼倚樓頻獨語:雙燕飛來,陌上相逢否?撩亂春愁如柳絮,悠悠夢裏無尋處。
蝶戀花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高不見章臺路。
雨橫風狂三月暮。門掩黃昏,無計留春住。淚眼問花花語,亂紅飛過秋千去。
蝶戀花
六曲闌幹偎碧樹。楊柳風輕,展盡黃金縷。誰把鈿箏移玉柱?穿簾海燕雙飛去。
滿眼遊絲兼落絮。紅杏開時,壹霎清明雨。濃睡覺來鶯亂語,驚殘好夢無尋處。
蝶戀花
蕭索清秋珠淚墜。枕簟微涼,展轉渾無寐。殘酒欲醒中夜起,月明如練天如水。
階下寒聲啼絡緯。庭樹金風,悄悄重門閉。可惜舊歡攜手地,思量壹夕成憔悴。
蝶戀花
華外寒雞天欲曙。香印成灰,起坐渾無緒。庭際高梧凝宿霧,卷簾雙鵲驚飛去。
屏上羅衣閑繡縷。壹晌關情,憶遍江南路。夜夜夢魂休謾語,已知前事無尋處
蝶戀花
作者:辛棄疾
何物能令公怒喜。山要人來,人要山無意。恰似哀箏弦下齒。千情萬意無時已。
自要溪堂韓作記。今代機雲,好語花難比。老眼狂花空處起。銀鉤未見心先醉。
全部註釋
[1]"何物"句:《世說新語·寵禮篇》:"王恂?SUP>③⒂釁娌牛笏韭硭彀危韃荊鞘也尉3碩嘈耄炊絳。謔本V菸鐫唬?髯參軍,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
[2]"自要"句:韓愈有《鄆州溪堂詩》,詩前有長,記溪堂修建因由。此處蓋兼指韓南澗。南澗從兄名元龍字子雲,仕終直龍圖閣,浙西提刑,與南澗俱以文學顯名當世,故下句擬之陸機、陸雲。
[3]"銀鉤":《書苑》:"晉索靖草書絕代,名曰銀鉤蔓尾。"白居易《雞距筆賦》:"搦之而變成金距,書之而化出銀鉤。"
據這闕詞後片的意思,它應作於淳熙九年(1182),可能是帶湖居第落成之後,向韓南澗求作記文的詞。詞人另有壹首得意之作,其中有得意之句為"問何物、能令公喜。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此山是詩仙李白埋骨之地,因此上闕是對選擇退隱田園、寄情山水、放浪詩酒生活方式的交代,所謂"意倦須還,身閑貴早"(沁園春(帶湖新居將成)"三徑初成"闕),詞人在青山秀水的撩撥下,選擇了"相看兩不厭"的自然和詩情,"恰似哀箏弦下齒,千情萬意無時已",比喻微妙而酸楚,自然流露了英雄在取舍時的艱難,從而使這壹首用於實事的詞章,仍然氣盈於中,氣之所之,耐人深味。下片則明確邀文之意,不免表達贊揚仰慕之意,結句作想往之語,有盛情難卻之用。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蝶戀花》
內容:
淚濕羅衣脂粉滿,
四疊陽關,
唱到千千遍。
人道山長水又斷,
瀟瀟微雨聞孤館。
惜別傷離方寸亂,
忘了臨行,
酒盞深和淺,
好把音書憑過雁,
東萊不似蓬萊遠。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
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壹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註》。(《辭海》1989年版)
註釋:
濕:《花草粹編》作“揾”。
羅:《翰墨大全》作“征”。
滿:《花草粹編》作“暖”。
唱:《歷代詩余》作:“聽”。
到:《花草粹編》作:“了”。
山:《歷代詩余》作:“水”。
方寸:即“方寸地”,指人的心。
好把:《花草粹編》作“若有”。
東萊:即萊州,時為明誠守地。今山東萊州市。
蓬萊:傳說中的海上仙山名。
賞析:
黃盛璋《趙明誠、李清照夫婦年譜》認為“此詞應是宣和三年(1121年)秋清照自青(州)赴萊(州)中途宿昌樂縣之驛館而作時間當在七八月間”。作者夜晚住在異地孤寂的驛館裏,伴著寒燈長夜不寐,這時隔窗傳來唰唰的雨聲,綿綿不已,更增加了心頭的無限愁緒,不禁潸然淚下。作者用蒼茫的遠山和瀟瀟細雨構成壹幅寥廓、迷茫、淒涼的畫面,有力地烘托了黑夜孤館女主人悵惘、悲傷、孤寂的心境。作者通過對姊妹惜別、孤館夜宿、寄語姊妹的描寫,表現了姊妹間感情的真摯深厚。語言樸實、通俗、清新,感情真切、細膩,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年代:宋
作者:李清照——《蝶戀花》
內容:
永夜懨懨歡意少,
空夢長安,
認取長安道。
為報今年春色好,
花光月影宜相照。
隨意杯盤雖草草,
酒美梅酸,
恰稱人懷抱。
醉裏插花花莫笑,
可憐春似人將老。
作者:
李清照(1084-1155?)號易安居士,齊州章丘(今屬山東濟南)人,以詞著稱,有較高的藝術造詣。父李格非為當時著名學者,夫趙明誠為金石考據家。早期生活優裕,與明誠***同致力於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流寓南方,明誠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後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有的也流露出對中原的懷念。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詞“別是壹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並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後人有《漱玉詞》輯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註》。(《辭海》1989年版)
註釋:
上巳:陰歷三月上旬之巳日。
永夜:漫漫長夜。
懨懨:精神不好,像得病樣子。
長安:本漢唐朝故都,後人遂以為京師之稱。此處借指北宋府汴京。
認取:認得。
為:如果、假使。另說,當為了講。
草草:指簡單草率,不豐盛。
賞析:
《花草粹編》以為該詞系作者上巳宴請親族之作。大約因為“杯盤雖草草”句,與王安石贈妹“草草杯盤供笑語”相類之故,詳詞意蓋傷春杯人之作。和安指宋都,當在清照離京居外時。該詞情致哀婉,感人至深。
蝶戀花
天淡雲閑晴晝永。
庭戶深沈,滿地梧桐影。
骨冷魂清如夢醒。
夢回猶是前時景。
取次杯盤催酩酊。
醉帽頻攲,又被風吹正。
踏月歸來人已靜。
恍疑身在蓬萊頂。
蝶戀花
萬事都歸壹夢了。
曾向邯鄲,枕上教知道。
百歲年光誰得到。
其間憂患知多少。
無事且頻開口笑。
縱酒狂歌,銷遣閑煩惱。
金谷繁花春正好。
玉山壹任樽前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