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川地名源於,銀川地區土壤含堿多,大水過後,土地壹片雪白,像銀子壹樣,又是壹馬平川,故稱銀川。
銀川市地處寧夏平原中部,東臨黃河、西屏賀蘭山,現為寧夏回族自治區的首府,是全區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中心。全市面積為4467平方公裏,全市總人口 87.8萬;回族居民占總人口的 20%左右。
2100年前的漢武帝時代,在今銀川東郊有壹座管理屯田事業的典農城,漢族人俗稱呂城,附近的黃河渡口叫呂渡,而匈奴、鮮卑等民族則稱它為飲汗城,這就是銀川的前身。五世紀初,大夏國王赫連勃勃在這裏建成“麗子園”,為遊樂和屯兵的要地。唐高宗儀鳳三年(公元678年),此地稱懷遠縣。北宋天禧四年(公元1020年),黨項族首領李德明將其都府遷至銀川,當時的銀川已改名為興州。後李德明之子李元昊在這裏建立了西夏國,而興州已易名為中興府,俗稱東京。從此,這座邊塞小城,壹躍而為地跨今寧、陜甘、青、內蒙古遼闊地域的西夏國的軍事政治中心。西夏滅亡後,元朝在這裏建立寧夏府城。這時,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蒙古人來此定居,逐漸形成了回族聚居區。明清時期銀川被稱為“小南京”,城市商賈雲集,市肆繁榮。康熙年間,滿族旗兵連其家屬萬余人駐紮寧夏,又於城西建造“新城滿營”,即今日的新城。1947年正式將寧夏省城定名銀川市。1958年成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為自治區首府,因為民間有鳳凰曾在這裏降落的傳說,所以銀川又稱“鳳凰城”。
銀川人文歷史悠久,塞上風情濃厚,地理條件得天獨厚,土地肥沃,稻麥高產,瓜果香甜,被譽為“塞上江南”的“魚米之鄉”。不論從哪個方向進入銀川,在經歷了風沙滾滾的茫茫沙漠或是荒涼破碎的黃土高原之後,看到渠水盈盈、禾苗青青、遍地綠蔭的田園風光,都會被眼前的銀川綠洲所震撼。
銀川市是寧夏最大的土特產品集散市場。此地盛產的枸杞、甘草、賀蘭石、羊裘皮、發菜,是寧夏最具代表性的“紅、黃、藍、白、黑”五寶。做工精細、古色古香的西口地毯,在國內外久負盛譽。
銀川市是國家確定的河套地區商品糧基地的組成部分,也是全國水稻、小麥等農作物的高產地區之壹。除盛產水稻、小麥等糧食作物外,還盛產清甜沙爽的西瓜、粒大飽滿的紅黑瓜子、個大甜脆的蘋果及皮薄籽少的葡萄等。
銀川市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之壹,也是我國西北地區蒙、回、藏少數民族風情線上的重要旅遊城市。市境內有古城池、宮苑、寺塔、樓閣、墓葬、長城等多處古代文化遺跡和風景遊覽區。比較著名的風景名勝有:海寶塔寺、承天寺塔、南關清真寺、玉皇閣、賀蘭山小滾鐘口、須彌山石窟、青銅峽108塔、鐘鼓樓、南薰門、李俊塔等。
西夏王陵是西夏王國龐大的帝王陵墓群,占地約40平方公裏,***有九座帝陵和七十余座官僚勛戚的陪葬墓,每座陵園都是壹個完整的建築群體。現存的陵臺、鵲臺、角樓、神墻等,都是當年的建築。特別是黃土夯築的八角塔形陵臺高達20余米,被外國遊客譽為“中國的金字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