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夕月是什麽意思

夕月是什麽意思

問題壹:夕月是什麽意思 夕月釋義:

1.傍晚的月亮。 2.指古代帝王祭月的儀式。

問題二:取名夕月是什麽意思 壹種花的名字

問題三:夕月傾心什麽意思 基本解釋

(1).傍晚的月亮。 唐 李白 《怨歌行》:“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 宋 蘇軾 《坤成節功德疏文》之七:“右伏以星火西流,方歲功之平秩,夕月既望,昭陰德之致隆。”

(2).指古代帝王祭月的儀式。《國語?周語上》:“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於上帝、明神而敬事之,於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韋昭 註:“禮,天子|大圭、執鎮圭,繅藉五采五就,以春分朝日,秋分夕月,拜日於東門之外,然則夕月在西門之外也。”《周禮?春官?典瑞》“以朝日” 漢 鄭玄 註:“天子當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史記?孝武本紀》:“十壹月辛巳朔旦冬至,昧爽,天子始郊拜 泰壹 。朝朝日,夕夕月,則揖;而見 泰壹 如 雍 禮。” 裴 集解:“ 應劭 曰:‘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拜日東門之外,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瓚 曰:‘ 漢 儀郊 泰壹 時,皇帝平旦出 竹宮 ,東向揖日,其夕西向揖月。便用郊日,不用春、秋也。’”《北史?周紀下?宣帝》:“八月丙寅,夕月於西郊。” 清 龔自珍 《五經大義終始論》:“朝日,嘉旦晝之道也;夕月,嘉莫夜之道也。”

問題四:夕月無情是什麽意思? 夕月無情:傍晚的月亮,沒有情懷。

詞目夕月

拼音xī yuè

釋義傍晚的月亮。 唐 李白 《怨歌行》:薦枕嬌夕月,卷衣戀春風。 宋 蘇軾 《坤成節功德疏文》之七:右伏以星火西流,方歲功之平秩,夕月既望,昭陰德之致隆。

問題五:東城夕月是什麽意思 網名

問題六:夕月幽窗是什麽意思 傍晚的月亮下孤獨的窗戶

問題七:路卡全身上下刻著夕月是什麽意思 他好像並沒有全身上下刻著夕月,但夕月是他的主人,靈魂的契約,不受轉世的影響。

問題八:“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是什麽意思? 歷八月十五日,是我國傳統的中秋節,也是我國僅次於春節的第二大傳統節日。也稱仲秋節、團圓節、八月節等,是我國漢族和大部分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也流行於朝鮮、日本和越南等鄰國。因為秋季的七、八、九三個月(指農歷),八月居中,而八月的三十天中,又是十五居中,所以稱之為中秋節。又因此夜浩月當空,民間多於此夜合家團聚,故又稱團圓節。 中秋節起源於我國古代秋祀、拜月之俗。《禮記》中載有“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這裏的“夕月”就是拜月的意思。兩漢時已具雛形,唐時,中秋賞月之俗始盛行,並定為中秋節。歐陽詹(公元785~約827年)於《長安玩月詩序》雲:“八月於秋。季始孟終;十五於夜,又月雲中。稽於天道,則寒暑均,取於月數,則蟾魂圓,故曰中秋。” 中秋之夜,月色皎潔,古人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因此,又稱八月十五為“團圓節”。古往今來,人們常用“月圓”、“月缺”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以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杜甫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 中秋節與元宵節和端午節並稱為我國三大傳統佳節。究中秋節之來源,與“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等神話傳說有著密切的關系。故中秋節的民間習俗多與月亮有關。賞月、拜月、吃團圓月餅等,均源於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風,到了後來賞月重於祭月,嚴肅的祭祀變成了輕松的歡娛。中秋賞月的風俗在唐代極盛,許多詩人的名篇中都有詠月的詩句,宋代、明代、清代宮廷和民間的拜月賞月活動更具規模。 我國各地至今遺存著許多“拜月壇”、“拜月亭”、“望月樓”的古跡。北京的“月壇”就是明嘉靖年間為皇家祭月修造的。 每當中秋月亮升起,於露天設案,將月餅、石榴、棗子等瓜果供於桌案上,拜月後,全家人圍桌而坐,邊吃邊談,***賞明月。現在,祭月拜月活動已被規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眾賞月遊樂活動所替代。 吃月餅是節日的另壹習俗,月餅象征著團圓。月餅的制作從唐代以後越來越考究。蘇東坡有詩寫道:“小餅如嚼月,中有酥和飴”,清朝楊光輔寫道:“月餅飽裝桃肉餡,雪糕甜砌蔗糖霜”。看來當時的月餅和現在已頗為相近了。 通常有許多人講,中秋節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據史書記載:“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藥服之,遂奔月為月精。”嫦娥此舉所付出的代價是罰作苦役,並終生不能返回人間。李白為此頗為傷感,寫有詩句:“白兔搗藥秋復春,女亙娥孤棲與誰鄰?”嫦娥自已雖覺月宮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圓夜清之時,返回到人間與夫君團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須回到月宮。後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與嫦娥壹聚,又盼望嫦娥下凡壹睹芳容。因此,許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時,祈求“男則願早步蟾宮,高攀仙桂……女則願貌似嫦娥,圓如皓月。”年復壹年,人們把這壹天作為節日來慶祝。 有人則認為,中秋節是由唐明皇賞月開始的。唐代《開元遺事》壹書中記載:中秋夜,唐明皇偕楊貴妃在月下遊玩兒,遊到興處,二人徑自登入月宮,唐明皇還在月宮學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後來補充完整,成為傳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這月宮之行,每年到此時刻,必要賞月壹番。百姓也來效仿,月圓之時歡聚壹堂,享受人間美景。久而久之,成了壹種傳統沿襲下來。 而有人提出,中秋節原本是推翻元朝統治的壹次起義紀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統治,在中秋季節,把寫有“殺 *** 、滅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齊動手”的字條藏在鉻好的小圓餅內相互傳遞。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戶戶齊動手,壹舉推翻了元朝統......>>

問題九:朝暾夕月,落崖驚風。是什麽意思?出處? 朝暾夕月:

指早晨的太陽和晚上的訂亮。暾 tūn 〔暾暾〕形容日光明亮溫暖,亦用以形容火光熾盛。 剛升起的太陽:如朝暾。

落崖驚風:

“落”應先釋為“高”,然後再引申為“險”。“落崖”就是說山崖高懸,好象要墜落似的。“驚”是由“落”引出來的。山崖高險,風像受到驚嚇壹樣疾馳而過。“落崖驚風”就是“高崖疾風”的意思,用以表現景觀壯美,撼人心魄。這些表面的意思並不難解。但是漢語中每壹種固定的表達,往往富含字面以外的意義,比如詞的源流、背景、色彩、適用範圍等,只有盡量多地了解這些看似外延的東西,才有可能準確把握那種固定表達的內涵。我是想,既然落崖驚風先生垂青這種表達,就壹定對這種表達的內涵和外延有較為透徹的把握。落崖驚風先生很值得敬佩,所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這種態度要比以“高手”自居要好得多。

出處:朝暾夕月壹花壹世界 落崖驚風壹葉壹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