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小詩,沒有精美華麗的辭藻,更沒有奇特新穎的立意。用壹種敘訴的語調,表達了壹種思鄉的情緒。然而他卻流傳至今,耐人尋味。
客居異鄉的人,總多多少少有些思鄉情結。白日忙碌時也就罷了,每當夜晚仰臥於榻上,周圍的壹切都靜了,只有頭頂那壹彎月冷冷清清地陪著。此時最能撩撥孤身遠客的思鄉情緒,看著自己身單影只,想著家鄉的眾多場景,不免感嘆客況的蕭條,年華易逝。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這是壹首色彩浪漫、氣勢豪放的寫景詩,詩人描繪了壹幅景象壯觀的“廬山飛瀑圖“。掩卷遐想,人們不禁恍然領悟;此“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瀑布,豈非詩仙狂放不羈,豪邁恢宏之氣慨於藝術領域中之寫照乎?
李白——《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賞析:
詩人以行路之艱難比喻世路之艱險,抒發作者在坎坷仕途
上的苦痛和憂煩;然而他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絕不放棄
突破艱險以實現理想的信念。
2. 李白詩中的經典名句以及解析《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小詩,沒有精美華麗的辭藻,更沒有奇特新穎的立意。
用壹種敘訴的語調,表達了壹種思鄉的情緒。然而他卻流傳至今,耐人尋味。
客居異鄉的人,總多多少少有些思鄉情結。白日忙碌時也就罷了,每當夜晚仰臥於榻上,周圍的壹切都靜了,只有頭頂那壹彎月冷冷清清地陪著。
此時最能撩撥孤身遠客的思鄉情緒,看著自己身單影只,想著家鄉的眾多場景,不免感嘆客況的蕭條,年華易逝。 望廬山瀑布>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這是壹首色彩浪漫、氣勢豪放的寫景詩,詩人描繪了壹幅景象壯觀的“廬山飛瀑圖“。
掩卷遐想,人們不禁恍然領悟;此“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瀑布,豈非詩仙狂放不羈,豪邁恢宏之氣慨於藝術領域中之寫照乎? 李白——《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賞析: 詩人以行路之艱難比喻世路之艱險,抒發作者在坎坷仕途 上的苦痛和憂煩;然而他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絕不放棄 突破艱險以實現理想的信念。
3. 李白的詩和賞析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
李白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
長風萬裏送秋雁①,對此可以酣高樓。
蓬萊文章②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
俱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日月。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
註釋
①秋雁:喻李雲。
②蓬萊文章:這裏指李雲供職的秘書省。
簡析
詩旨在以蓬萊文章比李雲,以謝
4. 李白詩中的經典名句以及解析《靜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這首小詩,沒有精美華麗的辭藻,更沒有奇特新穎的立意.用壹種敘訴的語調,表達了壹種思鄉的情緒.然而他卻流傳至今,耐人尋味. 客居異鄉的人,總多多少少有些思鄉情結.白日忙碌時也就罷了,每當夜晚仰臥於榻上,周圍的壹切都靜了,只有頭頂那壹彎月冷冷清清地陪著.此時最能撩撥孤身遠客的思鄉情緒,看著自己身單影只,想著家鄉的眾多場景,不免感嘆客況的蕭條,年華易逝.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賞析: 這是壹首色彩浪漫、氣勢豪放的寫景詩,詩人描繪了壹幅景象壯觀的“廬山飛瀑圖“.掩卷遐想,人們不禁恍然領悟;此“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之瀑布,豈非詩仙狂放不羈,豪邁恢宏之氣慨於藝術領域中之寫照乎? 李白——《行路難》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岐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賞析: 詩人以行路之艱難比喻世路之艱險,抒發作者在坎坷仕途 上的苦痛和憂煩;然而他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絕不放棄 突破艱險以實現理想的信念.。
5. 李白的詩及其賞析李白的詩及其賞析: 1、《南陵別兒童入京》 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呼童烹雞酌白酒,兒女嬉笑牽人衣。 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李白素有遠大的抱負,他立誌要“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海縣清壹”(《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
但在很長時間裏都沒有得到實現的機會。天寶元年(742),李白已四十二歲,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詔書,異常興奮。
他滿以為實現自己政治理想的時機到了,立刻回到南陵家中,與兒女告別,並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詩。 詩壹開始就描繪出壹派豐收的景象:“白酒新熟山中歸,黃雞啄黍秋正肥。”
這不僅點明了歸家的時間是秋熟季節,而且,白酒新熟,黃雞啄黍,顯示壹種歡快的氣氛,襯托出詩人興高采烈的情緒,為下面的描寫作了鋪墊。 接著,詩人攝取了幾個似乎是特寫的“鏡頭”,進壹步渲染歡愉之情。
李白素愛飲酒,這時更是酒興勃然,壹進家門就“呼童烹雞酌白酒”,神情飛揚,頗有歡慶奉詔之意。顯然,詩人的情緒感染了家人,“兒女嬉笑牽人衣”,此情此態真切動人。
飲酒似還不足以表現興奮之情,繼而又“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爭光輝”,壹邊痛飲,壹邊高歌,表達快慰之情。酒酣興濃,起身舞劍,劍光閃閃與落日爭輝。
這樣,通過兒女嬉笑,開懷痛飲,高歌起舞幾個典型場景,把詩人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活靈活現。在此基礎上,又進壹步描寫自己的內心世界。
“遊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道”。這裏詩人用了跌宕的表現手法,用“苦不早”反襯詩人的歡樂心情,同時,在喜悅之時,又有“苦不早”之感,正是詩人曲折復雜的心情的真實反映。
正因為恨不在更早的時候見到皇帝,表達自己的政治主張,所以跨馬揚鞭巴不得壹下跑完遙遠的路程。“苦不早”和“著鞭跨馬”表現出詩人的滿懷希望和急切之情。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詩從“苦不早”又很自然地聯想到晚年得誌的朱買臣。
據《漢書·朱買臣傳》記載:朱買臣,會稽人,早年家貧,以賣柴為生,常常擔柴走路時還念書。他的妻子嫌他貧賤,離開了他。
後來朱買臣得到漢武帝的賞識,做了會稽太守。詩中的“會稽愚婦”,就是指朱買臣的妻子。
李白把那些目光短淺輕視自己的世俗小人比作“會稽愚婦”,而自比朱買臣,以為象朱買臣壹樣,西去長安就可青雲直上了。真是得意之態溢於言表 詩情經過壹層層推演,至此,感情的波瀾湧向高潮。
“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仰天大笑”,多麽得意的神態;“豈是蓬蒿人”,何等自負的心理,詩人躊躇滿誌的形象表現得淋漓盡致。
這首詩因為描述了李白生活中的壹件大事,對了解李白的生活經歷和思想感情具有特殊的意義。而在藝術表現上也有其特色。
詩善於在敘事中抒情。 詩人描寫從歸家到離家,有頭有尾,全篇用的是直陳其事的賦體,而又兼采比興,既有正面的描寫,而又間之以烘托。
詩人匠心獨運,不是壹條大道直通到底,而是由表及裏,有曲折,有起伏,壹層層把感情推向頂點。猶如波瀾起伏,壹波未平,又生壹波,使感情醞蓄得更為強烈,最後噴發而出。
全詩跌宕多姿,把感情表現得真摯而又鮮明。 2、《蜀道難》。
本文作者排斥《蜀道難》寓意舊說,認為中唐姚合《送李余及第歸蜀》詩中“李白蜀道難,羞為無成歸”即已說明此詩的主題。《蜀道難》極言蜀道之險惡,又寫了“人惡”。
陳人陰鏗《蜀道難》中有句“蜀道難如此,功名詎可要”,已說明蜀道如同功名之道,如將“人惡”與“無成”聯系,則主題逐步明朗化。詩中“錦城雖雲樂,不如早還家”正是李白壹再碰壁之後的憤激之詞。
作者推斷此詩是初入長安或詔赴長安後不久的作品。 3、《行路難》。
這是李白所寫的三首《行路難》的第壹首。這組詩從內容看,應該是寫在天寶三載(744)李白離開長安的時候。
詩的前四句寫朋友出於對李白的深厚友情,出於對這樣壹位天才被棄置的惋惜,不惜金錢,設下盛宴為之餞行。“嗜酒見天真”的李白,要是在平時,因為這美酒佳肴,再加上朋友的壹片盛情,肯定是會“壹飲三百杯”的。
然而,這壹次他端起酒杯,卻又把酒杯推開了;拿起筷子,卻又把筷子撂下了。他離開座席,拔下寶劍,舉目四顧,心緒茫然。
停、投、拔、顧四個連續的動作,形象地顯示了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 接著兩句緊承“心茫然”,正面寫“行路難”。
詩人用“冰塞川”、“雪滿山”象征人生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具有比興的意味。壹個懷有偉大政治抱負的人物,在受詔入京、有幸接近皇帝的時候,皇帝卻不能任用,被“賜金還山”,變相攆出了長安,這不正象遇到冰塞黃河、雪擁太行嗎!但是,李白並不是那種軟弱的性格,從“拔劍四顧”開始,就表示著不甘消沈,而要繼續追求。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詩人在心境茫然之中,忽然想到兩位開始在政治上並不順利,而最後終於大有作為的人物:壹位是呂尚,九十歲在磻溪釣魚,得遇文王;壹位是伊尹,在受湯。
6. 李白的古詩加賞析古風(其三) ·李白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 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 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銘功會稽嶺,騁望瑯邪臺。 刑徒七十萬,起土驪山隈。
尚采不死藥,茫然使心哀。 連弩射海魚,長鯨正崔嵬。
額鼻象五嶽,楊波噴雲雷。 鯮鬣蔽青天,何由睹蓬萊。
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 賞析 此詩主旨是借秦始皇之求仙不成,以規諷唐玄宗之迷信神仙。
就思想內容而言並不算李白壹人之特見卓識,但就其動蕩開合的氣勢、驚心動魄的藝術效果而言,實堪稱獨步。全詩大體可分前後兩段,前段為賓,後段為主。
主要手法是欲抑先揚,忽翕忽張,最後蓋棺論定。 前段從篇首至“騁望瑯邪臺”,頌揚秦王之雄才大略和統壹業績。
頭四句極力渲染秦始皇消滅六國平定天下的威風。不言平定四海,而言“掃”空“六合”(包天地四方而言之),首先就張揚了秦王之赫赫聲威。
再用“虎視”形容其勃勃雄姿,更覺咄咄逼人。起二句便有“猛虎攫人之勢”。
緊接著寫統壹天下的具體情事,也就有如破竹了。三句“浮雲”象征當時天下混亂陰暗的局面,而秦王拔劍壹揮,則寰區大定,壹人“決”字,顯得何其果斷,有快刀斬亂麻之感。
於是乎天下諸侯皆西來臣屬於秦了。由於字字擲地有力,句句語氣飽滿,不待下兩句贊揚,贊揚之意已溢於言表。
“明斷”句壹作“雄圖發英斷”,但不管“明斷”、“英斷”也好,“雄圖”、“天啟”、“大略”也好,總算把對政治家的最高贊詞都用上了。詩篇至此,壹揚再揚,預為後段的轉折蓄勢。
緊接“收兵”二句寫秦始皇統壹天下後所采取的鞏固政權兩大措施,亦是張揚氣派。壹是收集天下民間兵器,熔鑄為十二金人,消除反抗力量,使“天下莫予毒也已”,於是秦和東方交通的咽喉函谷關便可敞開了。
二是於瑯邪臺、會稽山等處刻石頌秦功德,為維護統壹作輿論宣傳。“會稽嶺”和“瑯邪臺”壹南壹北,相距數千裏,詩人緊接寫來,有如信步戶庭之間。
“騁望”二字形象生動地展示出秦王當時誌盈意滿的氣概。秦之統壹措施甚多,擇其要者,則綱舉目張,敘得簡勁豪邁。
對秦王的歌頌至此臻極,然而物極必反,這猶如《過秦論》的開篇,直是轟轟烈烈,使後來的反跌之筆更見有力。 後段十二句,根據歷史事實進行生動藝術描寫,諷刺了秦王驕奢淫侈及妄想長生的荒唐行為。
先揭發其驪山修墓奢靡之事。秦始皇即位第三十五年,發宮刑罪犯七十多萬人建阿房宮和驪山墓,揮霍恣肆,窮極民力。
再揭發其海上求仙的愚妄之舉。始皇二十八年,齊人徐市說海上有蓬萊等三神山,上有仙人及不死之藥,於是始皇遣徐市帶童男女數千人入海追求,數年無結果。
此即“采不死藥”事。“茫然使心哀”是擔心貪欲未必能滿足的恐懼和空虛。
這四句對於前段,筆鋒陡轉,真如駿馬註坡。寫始皇既期不死又築高陵,揭示出其自私、矛盾、欲令智昏的內心世界。
但詩人並沒有就此草草終篇,在寫其求仙最終破產之前,又掀起壹個波瀾。據史載徐市詐稱求藥不得,是因海中有大魚阻礙之故,於是始皇派人運著連續發射的強弩沿海射魚,在今山東煙臺附近海面射死壹條鯨。
此節文字運用浪漫想象與高度誇張手法,把獵鯨場面寫得光怪陸離,有聲有色,驚險奇幻:赫然浮現海面上的長鯨,驟然看來好似壹尊山嶽,它噴射水柱時水波激揚,雲霧彌漫,聲如雷霆,它鬐鬣張開時竟遮蔽了青天……。詩人這樣寫,不但使詩篇增添了壹種驚險奇幻的神秘色彩,也是制造希望的假象,為篇終致命的壹跌作勢。
長鯨征服了,不死之藥總可求到吧。結果不然,此後不久,始皇就在巡行途中病死。
“但見三泉下,金棺葬寒灰”,這是最後的反跌之筆,使九霄雲上的秦王跌到地底,真是驚心動魄,以此二句收束築陵、求仙事,筆力陡健,而口吻冷雋。想當初那樣“明斷”的英主,竟會壹再被方士欺騙,仙人沒做成,只留下壹堆寒冷的骨灰,而“徐市載秦女,樓船幾時回?”讓方士大討其便宜。
歷史的嘲弄是多麽無情啊。 此詩雖屬詠史,但並不僅僅為秦始皇而發。
唐玄宗和秦始皇就頗相類似:兩人都曾勵精圖治,而後來又變得驕侈無度,最後迷信方士妄求長生。據《資治通鑒》載:“(玄宗)尊道教,慕長生,故所在爭言符瑞,群臣表賀無虛月。”
這種蠢舉,結果必然是貽害於國家。可見李白此詩是有感而發的。
全詩史實與誇張、想象結合,敘事與議論、抒情結合,欲抑故揚,跌宕生姿,既有批判現實精神又有浪漫奔放激情,是李白《古風》中的力作。
7. 李白的詩要10首 最好有解釋丁都護歌 李 白雲陽上征去,兩岸饒商賈。
吳牛喘月時,拖船壹何苦!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壹唱都護歌,心摧淚如雨。
萬人鑿盤石,無由達江滸。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這首詩真實地再現了拖船民工的繁重勞役。
開頭二句「雲陽上征去 ,兩岸饒商賈」,點出拖船運石的地點、去向和環境 。 「上」,指出溯江北上,逆水行船 。
「征」 ,表明拖船運石的勞役的路途遙遠。「兩岸饒商賈 」,指船行運河兩岸多是繁華的商業城鎮,以逆水拖船的苦役與周圍環境的繁華熱鬧,兩相對比,更突出了拖船勞役的繁重艱辛,也渲染了環境氣氛。
「吳牛喘月時 ,拖船壹何苦」 ,這裏以吳牛的典故表現氣候的炎熱,連吳地的水牛看見了月亮都誤以為是太陽而喘息,寫得極形象極生動 。「拖船壹何苦」,說「壹何苦」,直接道出拖船拉纖的艱苦,在酷熱難當的天氣下,拖船該有多辛苦。
揭露了封建統治者的暴戾,表達了詩人對拉纖民夫的同情。「水濁不可飲,壺漿半成土」二句具體地細致地表現拖船民夫的痛苦,驕陽,重役,乾渴,詩人抓住「水」這周圍環境的典型事物,突出地表現了拖船民夫所受的煎熬和痛苦。
「不可飲」,「半成土」,都渲染了纖夫的不堪忍受的痛苦。「壹唱都護歌 ,心摧淚如雨」,是指纖夫們唱起哀傷的歌,悲痛得淚如雨下。
這是從具體地動作描寫,深入壹步地表現纖夫內心的痛苦,直接地表達了他們的悲憤的心情。「萬人鑿盤石 ,無由達江滸」,這裏由拖船轉向「鑿石」,由寫人轉入寫景 ,由眼前的拖船運石宕開壹筆寫到萬人鑿石,從更為廣泛的範圍來揭示封建統治者的罪惡和人民群眾的苦役重負。
「萬人」,「無由」,都突出表現了詩人極大的義憤。「君看石芒碭,掩淚悲千古」,結尾以提醒句式,不寫纖悲,反寫石悲,以石之悲來襯托纖夫的悲,在進壹層的描寫中表現出拖船纖夫的極深切的悲痛,表達了詩人深切的同情。
詩從遠到近,由景及人,由概括到具體,情景交融,遠近交織,感情深切真摯,形象生動鮮明,語言精煉。從軍行 李 白百戰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這首詩以短短四句,刻畫了壹位無比英勇的將軍形象 。
「百戰沙場碎鐵衣」首句寫將軍過去的戎馬生涯。伴隨他出征的鐵甲都已破碎不堪,可見他征戰時間之長和所經歷的戰鬥之嚴酷。
「城南已合數重圍」。戰鬥在塞外進行 ,城南是退路。
但連城南也被敵人伏下了重圍,全軍已陷入可能徹底覆沒的絕境。寫被圍雖只此壹句,但卻如千鈞壹發,使人為之懸心吊膽。
「突營射殺呼延將 ,獨領殘兵千騎歸 。」呼延,是匈奴四姓貴族之壹,這裏指敵軍的壹員悍將。
本詩所描述的這位身經百戰的英雄,正是選中他作為突破口,在突營闖陣的時候,首先將他射殺,使敵軍陷於慌亂,乘機殺開重圍,獨領殘兵,奪路而出。詩所要表現的是壹位勇武過人的英雄,從詩中看,所寫的戰爭是壹場敗仗。
但雖敗卻並不令人喪氣,而在敗中見出了豪氣 。「獨領殘兵千騎歸」,「獨」字力重千鈞,壓倒了敵方的千軍萬馬,給人以頂天立地之感。
詩沒有對這位將軍進行肖像描寫,卻通過緊張的戰鬥場景,把英雄的精神與氣概表現得異常鮮明而突出。將這場驚心動魄的突圍戰和首句「百戰沙場碎鐵衣」相對照,讓人聯想到這不過是他「百戰沙場」中的壹仗。
這樣,就把剛才這壹場突圍戰,以及英雄的整個戰鬥歷程,渲染得格外威武壯烈,詩讓人不覺得出現在眼前的是壹批殘兵敗將,而讓人感到這些血泊中拼殺出來的英雄凜然可敬。在這樣壹首小詩裏敢於去寫嚴酷的鬥爭,甚至敢於去寫敗仗,而又從敗仗中顯出豪氣,給人以鼓舞,不具備象盛唐詩人那種精神氣概是難以做到的。
春思 李 白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這是壹首表現思婦心理的詩。所謂「春」思,壹來實指春季,二則喻愛情。
開頭兩句:「燕草如碧絲,秦桑低綠枝」,可以視作「興」。「燕草如碧絲」,是思婦的懸想 ;「秦桑低綠枝」,才是思婦所目睹。
詩人深刻地把握了思婦復雜的感情活動 ,用兩處春光,興兩地相思,把想象與懷憶同眼前實景融合起來,據實構虛,造成詩的妙境。不僅起到了壹般興句所起的烘托感情氣氛的作用,而且還把思婦對於丈夫的真摯感情和他們夫妻之間心心相印的親密關系表現出來了,這是壹般的興句所不易做到的。
另外,這兩句還運用了諧聲雙關。「絲」諧「思」,「枝」諧「 知」,這恰和下文思歸與「斷腸」相關合,增強了詩句的美與含蓄美。
「當君懷歸日,是妾斷腸時。」丈夫春日思歸,足慰離人愁腸。
按理說,詩中的女主人公應當感到欣喜才是,而下句竟以「斷腸」承之,這又似乎違背了壹般人的心理,但如果聯系上面的興句細細體會,就會發現,這樣寫使表現思婦的感情又進了壹層。詩中看似不合理之處,正是感情最為濃密所在。
女主人公的可貴之處在於闊別而情愈深,詩的最後兩句是 :「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詩人抓住了思婦在春風吹入閨房,掀動羅帳的壹霎那的心理活動,表現了她忠貞不移的高尚情操。春風撩人,春思纏綿,申斥春風,正所以明誌自警。
以此作結,恰到好處。子夜吳歌 李 白。
8. 賞析李白的詩唐天寶元年(742),李白懷抱著宏大的誌向到了長安,希望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任職於翰林院。可第三年,因被人讒毀,懷著壹腔憂憤之情離開了朝廷,又不得不開始前路茫茫的漫遊生活。天寶十二載(753)的秋天,來到宣州,他的叔叔李雲(官為校書郎)將要離開宣州,李白借給叔叔餞別壹事,寫就了這首“話題詩”,抒發了自己對人世的感慨。
這首詩抒發的思想感情究竟是怎樣的呢?是什麽樣的情緒感染著讀者的心靈呢?教材(人教版初語第六冊第五單元)在閱讀提示中評介說此詩“情感奔放曠達”。是這樣的情懷嗎?可我反復誦讀,不僅沒有“情感奔放曠達”之感,反而覺出壹種深深的無奈與感傷。的確,這首詩表現了詩人面對現實、面對出乎自己意料的理想追求結果的無可奈何,以及對這無可奈何的現實的感傷之情。不是奔放曠達的,而是低沈哀怨的。
當然,作為我國古代浪漫主義詩歌的代表人物,李白的許許多多詩歌確實表達的是豪放曠達的思想感情,豪放曠達是其主流詩風。但是不是所有詩都表現的是這壹種感情呢?我們在賞析他的詩作時,都要把其思想感情往這上面扯,給貼上“奔放”“豪放”“曠達”“浪漫”的標簽呢?似乎這樣才算品李白、品李白詩嗎?
人性是復雜的,情感是豐富的,思想是微妙變化的。特別是在壹定的外物條件的刺激下,在壹定的環境氛圍裏,會產生與自己的“主流思想情感”不和諧的“雜念”。有人分析說,白居易寫有新樂府、政治諷喻詩以及《悵恨歌》《琵琶行》等名詩,卻也寫有大量的閑適詩和感傷詩;李白是天生傲骨,不肯摧眉折腰事權貴,可也寫下了如《與韓荊州書》壹類與權貴套近乎的文章。可見,用詩歌的形式表現與豪放曠達不同的牢騷、憤懣、惆悵、無奈、感傷之情實屬自然。我們不能為了照顧李白“謫仙”“豪放”“浪漫”的形象和風格就回避了或不敢談及他的愁腸、無奈和感傷這“另壹面”。其實,這絲毫不會損害和動搖李白“浪漫主義代表”的形象和地位。這壹點,不僅教師要認識到,更要讓年輕學子們知曉。否則,小可影響他們對李白這位偉大詩人的不全面不完整的認識,大可影響他們古詩詞欣賞水平和古文化修養的提升。
還是讓我們低首吟詩吧。
前兩句寫棄“我”而去的日子不可挽留了,現在正經歷著的壹天天,叫人心中充滿煩惱憂愁。為什麽呢?因為在“過去的日子”和“現在的日子”裏,自己過得怎麽樣呢?才能受到壓抑、自己被人讒毀、抱負沒得施展、苦苦奮鬥依然兩手空空,世事實在難遂人意啊!接下來,結合餞別情景,抒寫自己的思想情緒。本來想借同詩人壹樣失意的叔叔李雲餞別之機壹醉方休以排遣煩憂,哪知思路反而大開:蓬萊文章、建安詩人、詩風清新的小謝,都浮現在了眼前。而自己不正與他們壹樣才情四溢、誌上青天嗎?這幾句表面上不見了煩惱和憂愁,可越是自負,越是把自己比並、稱許的越高,理想壯誌抒寫的越遠大,越隱含著現實中的自己的不幸、自己的落魄、自己的失意。這“反差”,不是憑自己個人的力量可以奈何了的,個人只能無奈的接受現實。滿懷的希望只換來了即使痛飲酣醉也不能排遣的憂愁。最後直抒胸臆:“人生在世不稱意”,道出了“多煩憂”、“愁更愁”的根源;“明朝散發弄扁舟”,這是詩人對現實失望之後的選擇。這選擇,當然不止是為了消除煩憂這麽簡單,還多多少少有壹些負氣,有壹些牢騷,有壹些憤嫉,有壹些怨恨,也有壹些世事難遂人願的無可奈何。這選擇,叫人覺得好哀怨,好傷痛。面對這樣的現實,面對叔叔的遭遇,面對自己不幸的命運,詩人情緒低落,實在難以豪放起來、灑脫起來、曠達起來,惟有“離‘家’出走”的避世消極和沈沈感傷。
賞詩是非常重“直覺”的。借助“直覺”可以進入詩歌意境,進入詩人的內心。這首詩正可以借對詩中的“煩憂”、“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的“直感”“直覺”,來領悟作者的思想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