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古人詩詞的意象是褒梅蘭竹菊而貶桃李嗎?如果是,原因又是什麽呢?

古人詩詞的意象是褒梅蘭竹菊而貶桃李嗎?如果是,原因又是什麽呢?

我們先不談褒貶問題,來看這六種意象的詩句。

梅:

山園小梅

林和靖 唐

眾芳搖落獨喧妍,占盡風情向小園。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斷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擅板***金樽。

蘭:

廣群芳譜

清 劉灝

蘭生幽谷無人識,客種東軒遺我香。

知有清芬能解穢,更憐細葉巧淩霜。

根便密石秋芳早,叢倚修筠午蔭涼。

欲遺蘼蕪***堂下,眼前長見楚詞章。

竹:

賦得階前嫩竹 (陳 . 張正見)

翠雲梢雲自結叢,輕花嫩筍欲淩空。

砌曲橫枝屢解籜,階來疏葉強來風。

欲知抱節成龍處,當於山路葛陂中。

菊:

元稹《菊花》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桃:

周樸《桃花》

桃花春色暖先開,明媚誰人不看來。

可惜狂風吹落後,殷紅片片點莓苔

李:

唐?李商隱《李花》

李徑獨來數,愁情相與懸。

自明無月夜,強笑欲風天。

減粉與園籜,分香沾渚蓮。

徐妃久已嫁,猶自玉為鈿。

從這幾首詩中我們雖然不能全部掌握梅蘭竹菊和桃李的整個中華民族文化中所代表的意象,但還是能夠窺地壹隅。寫梅,有種清訣孤傲的凜冽之氣,足當冰雪之姿;寫蘭,是幽人獨守的從容淡然;寫竹,破石而出的氣魄,頂天立地的傲氣;寫菊,清淡出塵的高隱之風,和脫離於眾艷而獨立於寒風中的無畏。來看桃花和李花所蘊含的意味,多代表愛情的流逝,或傷春懷古之意,雖然說愛情和歲月流逝是人類的母題,先民詩集詩經中多所提及的是桃李,“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周南*桃夭),是姑娘出嫁的祝詞,“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大雅*抑),是用以報答的信物,在初民時期所謂的梅蘭竹菊還沒有被賦予中華之精神,用感性直接的思維來看待自然之物,桃李之花的盛放象征了生命之勃發與愛情之神聖妖嬈。而隨著先秦時期中華民族思想迎來了第壹次大解放,人們開始逐漸註重個體,註重自身的發展與意義,而不再將自己混於群體,這時士人精神出現於歷史舞臺,但是必須借助於自然之物才能直觀的表達,最具代表性的是孔子的“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朱熹引謝上蔡註曰:“士窮見節義,世亂識忠臣。”此時自然之物被賦予了作者自身的品格和追求。隨後的中華文化的日趨成熟,逐漸趨向於理性,桃李之花所代表的已經不足以表達文人所要追求實現的價值理想了,梅蘭竹菊的傲霜鬥雪、孤傲不屈、堅守自重、既可以深居於空谷絕壁而安於隱逸,又可以在紅塵之中而大隱隱於市,充分體現了文人的追求,也讓很多仕途不順的落魄才子找到了精神皈依。因此這類詩詞大量出現並受到推崇。反觀桃李之花,由於只在春天開放,生命短暫,風吹即落逐水流,不能堅守自身,並且盛開時妖冶艷麗,沒有清雅脫俗之氣,在詩人眼中覺得不能承擔中華民族之精神,只能代表著愛情的悲歡離合和人生如春天般的易逝苦短,作詩主題就偏於狹隘並少有精品,多有艷色而不登大雅之堂。但是還是有很多精品的,只是相比較於文人詩就不占優勢了。

不過不管是梅蘭竹菊還是桃李都是中華文化的精華,它們所代表的不同,詩人所體驗出的人生況味也不同,這裏有個主流意識的牽制,當天下之人都推崇梅蘭竹菊的時候,作為壹個文人是不能冒“天下之大不韙”來貶低的,怎麽說呢,比如說過去所提倡的文人精神在士人中間是高度統壹的,而愛情觀麽,妳懂得,熱戀中的人看桃花,會感覺愛情就像桃花壹樣的美妙燦爛啊~然後失戀了再看桃花,就是“落花有意流水無情”,“花紅易衰似郎意,流水無限似儂意”,樂觀的人看到桃李盛開,覺得生命如此之美好絢爛,悲觀的人看到桃李的盛極壹時,立馬會憂傷於燦爛後的雕零,所以這些都是桃李毀譽參半的原因。

個人之辭,僅供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