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文化·漢文化在貴州的發展·明清貴州的詩人、畫家、書法家
明清時期,隨著漢文化在貴州的發展,湧現出壹批文化人:詩人、畫家、書法家,有的在全國也占有壹席之地。
明清貴州詩人,僅《黔詩紀略》《黔詩紀略後編》所記,能見作品的有二百余位。比較著名的明代有孫應鰲、謝三秀、吳中藩,清代有周起渭等人。
孫應鰲不僅是王陽明的再傳弟子、著名的理學家,同時也是壹位詩人。他是貴州至今仍有詩集傳世的第壹人,他的詩集《學孔精舍詩稿》***收詩約九百首。清代著名學者朱彜尊編的《明詩綜》收他的詩作八首。他的詩,體裁多樣,騷體、古體、歌行、近體皆備,內容以反映社會生活見長,此外吟詠貴州山川景物的詩筆力雄健。
謝三秀,字君采,貴陽人,生活於明萬歷、天啟年間,他早期在貴州時便受到著名詩人吳國倫的譽揚,後來長期漫遊於荊楚、吳越之間,與詩壇名宿湯顯祖、李維楨等交遊。湯顯祖曾將他比作養龍司(貴州地名,產壹種名叫龍馬的名馬)中的龍駒;李維楨為他的詩集寫序,稱他的詩,“諸家詩體無不允當,詩品諸妙無不具備。”因為他的詩有名,“若吳、若越、若閩、若嶺南江右,皆知黔有君采。”(王祚遠《遠條堂詩集序》)謝三秀有《遠條堂詩集》《雪鴻詩集》,均失傳,但《明詩綜》《詩慰》收錄及後人搜輯的仍有壹百八十壹首。
吳中藩,字滋大,貴陽人,生於明末,曾在南明桂王統治時出任遵義知府、重慶知府,明亡棄官回家,以詩文自娛。作品有《敝帚集》《斷硯集》。吳中藩詩歌多聯系現實及本人遭遇,孔尚任在為《敝帚集》作的序中說吳詩“多憂世語,多疾俗語,多支離飄泊有心有言不易告人語。”
清代貴州出了壹個名震京師詩壇的人物周漁璜。周起渭(1664—1714),字漁璜,壹字桐野,貴陽人,康熙進士,曾在北京做官二十余年,他的詩很受京都名家田雯、王士楨、朱彜尊、宋犖、查慎行、姜西溟、蔣廷钖、毛奇齡等贊賞,他與這些名家詩酒唱和,毛西河曾說:“貴陽周先生以掞天之才,力持古雅”,“昔所稱風雅之宗,領袖群彥者,非先生歟!”周漁璜的《西湖詩》:“天邊明月光難並,人世西湖景不同,直把西湖比明月,湖心亭是廣寒宮。”曾被查為仁《蓮坡詩話》、袁枚《隨園詩話》所評述。查說周的詩,“較東坡別是壹格”,袁說“斷句入耳有終生不能忘者。”沈德潛《清詩別裁》選漁璜詩四首,是貴州入選的唯壹詩人。周有《桐野詩鈔》等詩文集傳世。至清末,貴州還出現了聞名全國的宋詩派健將鄭珍、莫友芝。
明清至近代,貴州的著名書畫家有楊龍友、何威鳳、嚴寅亮等人。楊龍友,字文驄(1597—1646),即著名戲劇《桃花扇》中為李香君點染血痕為桃花的著名江南文士。楊原籍貴陽,生於明末,他的生平與《桃花扇》描述的大不相同。他不僅是位出色的詩人、名重壹時的畫家,更是壹位抗清誌士。他因組織武裝反清,壹家殉國。楊龍友的山水畫在當時就極有名氣,董其昌曾說“龍友生於貴竹,獨破天荒。所作臺蕩等圖,有宋人之骨力去其結,有元人之風韻去其佻,余訝以為出入巨然、惠崇之間,觀止矣。”當時著名文人吳梅村將楊龍友與董其昌、王時敏、王鑒、王翚、陳繼儒等***稱“畫中九友”。
清末,貴州出了書畫俱佳的何威鳳。何威鳳(1853—1918)貴陽青巖鎮人。青巖鎮清末出了個狀元趙以烱,據說趙曾讓何畫扇壹把、題詩壹首進獻給慈禧太後,畫為桃柳圖,詩句中有“柳色青於名士眼,桃花紅似美人心”。慈禧看後很欣賞,認為“文雅風流,當世無雙。”何的才華也為翁同龢賞識,曾力薦給慶親王奕劻和甘肅布政使岑春煊,但都得不到重用,回鄉後致力書畫,常畫花卉鳥獸,尤以畫鳳凰和馬出名。
與何威鳳同時,又同為慈禧賞識的貴州籍書法家有嚴寅亮。嚴寅亮(1854—1933),貴州印江人,他中舉後,入京任宗室官學教習。當時頤和園建成,慈禧詔諭天下書法家為該園題寫榜額,京師書界名流爭相獻書,慈禧都不滿意。曾紀澤很欣賞嚴的書法,通過奕劻向慈禧引薦,嚴書寫的“頤和園”三字榜額雍容大方,被慈禧看中。後來嚴還為頤和園題匾十八方,楹聯二十三副。其他川黔名勝如成都草堂寺、望江樓、貴陽麒麟洞、修文陽明洞、黃平飛雲崖等處,都有他的遺刻保存。
詩歌和書畫都是中國傳統文化中最典型的形式,造就壹位詩人或書畫家不僅需要本人刻苦鉆研,更有賴於周邊文化環境的培育。明清貴州詩人、書畫家成長都有壹個***同特點;他們雖都生長於貴州,但都在外地擴展了眼界,同國內同行高手切磋,才達到了他們的藝術高峰。這反映了明清時貴州漢文化已有相當的發展,但比起中原或江南等發達地區,尚有壹段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