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愛國詩句 - 舒婷(舒婷致橡樹)主要經歷

舒婷(舒婷致橡樹)主要經歷

今天小編輯給各位分享舒婷的知識,其中也會對舒婷致橡樹分析解答,如果能解決妳想了解的問題,關註本站哦。

舒婷的主要作品有哪些?

主要作品有:《雙桅船》、《舒婷顧城抒情詩選》、《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心煙》、《秋天的情緒》、《硬骨淩霄》、《露珠裏的“詩想”》、《預約私奔》、《柏林,壹根不發光的羽毛》、《Hi十七歲》、《今夜妳有好心情》、《舒婷詩文自選集》、《舒婷的詩》、《舒婷文集》(三卷)、《當代中國文庫精讀-舒婷集》、《致橡樹》。1、人物簡介

舒婷,女,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中國當代女詩人,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舒婷,原名龔佩瑜,從小隨父母定居於廈門,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2、人物生平

50年代中期,母親帶著她和兄妹三人從漳州回到廈門,被分寄在祖母和外婆家裏。舒婷從小隨母親在外婆家長大。

四歲起,外祖父就拿唐詩當兒歌教她念,外婆則娓娓講述“三國”、“水滸”、“聊齋”哄她上床睡覺。小學三年級,有了壹點閱讀能力,便開始取五花八門的書籍來看,壹直到初中,也因此眼睛越來越壞。

1964年就讀於廈門壹中,1969年,舒婷在“上山下鄉”洪流中插隊到閩西山區。1972年,舒婷以自己姨媽的繼女身份,被照顧回城。

1979年4月,《詩刊》從《今天》上選發了舒婷的《致橡樹》,兩個月後,又發表了她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和《這也是壹切》。1983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2013年04月28日再次高票當選廈門文聯主席。

舒婷的介紹

舒婷(1952-),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壹,與北島、顧城齊名,但事實上,她的詩歌更接近上壹代載道意味較濃的傳統詩人

出版的詩集有《雙桅船》(1982)、《舒婷顧城抒情詩選》(1982)、《會唱歌的鳶尾花》(1986)、《始祖鳥》(1992)、《舒婷的詩》(1994)。

“新詩潮”中的鮮活色彩

在新時期新詩潮躍升的態勢中,壹批女詩人悄然崛起,以各具特色的詩作,為詩壇帶來鮮活的色彩和蓬勃的生面,其中最突出的就是舒婷。

舒婷,(1952-),原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1969年開始創作,1979年公開發表作品。主要詩集有《雙桅船》、《會唱歌的鳶尾花》、《始祖鳥》、散文集《心煙》等。作品翻譯成20多國文字,境外出版5個語種詩集單譯本。

壹位“油印”派詩人誕生

舒婷乳名龔佩瑜,1952年出生,廈門人,祖籍泉州。1957年“反右”運動中,父親被遣送到邊遠山區勞動改造,和美的家庭因而而破裂,這壹切遭遇使她過早體味到人世滄桑。她從小隨母親在廈門外婆家長大。

舒婷6歲讀小學時便有了正式學名龔舒婷。到了小學三年級有了壹點閱讀能力,便開始從大人的書櫥裏抽取五花八門的書籍來讀。延至初中,壹直是“小資”情調的批判對象。初中二年級時適逢“文革”爆發,舒婷狂熱了半年之後遂成名副其實的逍遙派,悄悄藏在家裏手不釋卷,接觸了雨果、巴爾紮克、托爾斯泰、馬克·吐溫等世界文豪的大量作品。1969年"上山下鄉"的洪流席卷而至,她把普希金的詩集打進行裝赴閩西太拔公社插隊落戶。在農村她開始寫日記,抄各種中外大詩人的作品,並把寫信當作生活的莫大享受,她順手寫下的幾首詩竟在知青中流傳開來。

20歲那年,舒婷以獨生子女為由被照顧回城。在待業期間,她在建築公司做臨時工,幹過宣傳、統計、爐前工、講解員、泥水匠。1975年,舒婷正式調織布廠當工人。這壹年,她的幾首輾轉流傳的詩,經人介紹給下放永安的老詩人蔡其矯。這位老詩人非常看重舒婷的詩才,在長期通信中,不厭其煩地抄詩送她,幾首是強迫她讀了聶魯達、波特萊爾以及許多當代國外有代表性的詩,開闊了她的藝術視野。

1977年,舒婷調至燈泡廠做起了累人的焊錫工,同年,經蔡其矯介紹結識了青年詩人北島,這件事深刻地影響了她日後的創作,她說"不啻受到壹次八級地震"。1978年,舒婷應約在北島、芒克主編的油印刊物《今天》創刊號上,發表了詩歌《致橡樹》和《呵,母親》,此後,她的詩作多次在《今天》和福建的油印刊物《蘭花圃》上出現,成為許多文學青年喜愛的"油印"派詩人之壹。

“新詩潮”與傳統詩潮的溝和橋

1979年4月和6月,《詩刊》先後發表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和《這也是壹切》,引起詩壇的關註。《福建文學》自1980年第2期開始,展開了舒婷詩歌作品的討論,歷時11個月。舒婷無形中成了“新詩潮”的代表人物之壹。

1981年,她的創作在爭議中達到高峰期,此後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和福建人民出版社分別出版了詩集《雙桅船》和《舒婷顧城詩選》,壹時為眾多詩歌愛好者和青年讀者所爭相購買。

1982年,舒婷與詩評家陳仲義結婚並且因孕期不適而擱筆。她的沈寂持續了將近3年時間,於是社會和文壇有了種種猜測,其中有關舒婷創作後勁兒不足的傳聞最多。這期間,她收到五、六千封讀者來信,這使她不安、感慨。1984年她發表了組詩《妳們的名字》,告慰那些關心她的讀者。之後,她雙陸續發表詩作,數量卻不如從前。

1986年她出版了新詩集《會唱歌的鳶尾花》,較前那種美麗憂傷的詩風有了變化。

在“後崛起派”面前沈著應戰

80年代年輕的“後崛起派”曾發表"別了,舒婷北島"的詩歌宣言,舒婷不願輸於年輕人的挑戰。她說:“對於年輕的挑戰者,我要說,妳已經告訴我們,妳將要做什麽?那麽,讓我們看看,妳做了什麽?因為,對於壹個詩人,再沒有比他作品更雄辯的了”。

1985年以後,舒婷另辟蹊徑,將創作精力轉入到散文領域。她的散文帶著詩的特質與韻味,浪漫感傷、聰穎多思的詩人情懷,在散文寫作中發揮得淋漓盡致。1988年舒婷出版散文集《心煙》,多為憶往之作,顯示了作家散文創作的壹種探索走向。

1985年至1989年,舒婷應邀分赴前西德、法國、美國、意大利、荷蘭、英國和印度等國家參加了多種詩會和文化活動,並由法國、前西德、前東德出版了3種詩集譯本。她的詩曾被譯成外文的有英、德、法、羅馬尼亞、南斯拉夫、瑞典、荷蘭、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印度、朝鮮等10多個國家。她的《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76——1979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作品獎;1982年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詩集《雙桅船》獲全國第壹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85年、1996年由《拉薩晚報》和《星星》詩刊社分別發起的“全國十名最受歡迎的青年詩人”投票選舉中,舒婷兩次入

舒婷簡簡介?

舒婷女,原名龔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四月二十五日(農歷)出生於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作家協會壹級文學創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福建省文聯副主席,福建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1957年,父親被錯劃為右派,分配到山區,五歲時隨母親住在廈門,長期寄養在外婆家,,964年就讀於廈門壹中,只念了壹年多就遇上“文革”經過半年狂熱後,成為壹個逍遙派,閱讀了大量的中外文學名著。1969年下鄉到閩西太拔公社,邊勞動邊開始練習寫作,記了大量的日記和隨筆。並與朋友們通訊,其間有些詩作在知青中流傳。離開山區前,把厚厚幾本日記全燒了。返回廈門後,當過八年工人,曾先後幹過泥水工、擋紗工、漿洗工、焊錫工等。

1978年在民間刊物《今天》創刊號上發表了詩作《致橡樹》,1979年,月號的《詩刊》給予了轉載,使該詩成為寫作1,年來第壹首公開發表的處女作。與此同時,還有壹些其他詩作發表在報刊上,這些詩作在文學界和社會上引起了很大的爭議,為此,《福建文學》自,,,,年第二期起,圍繞其詩作展開了長達11個月的討論,使其成為大陸朦朧詩潮的代表人物之壹。

1980年,調入福建省文聯。1985年應邀參加了西德地平線藝術節,同時訪問了法國;1986年應邀去美國舉行了為期兩個月的個人作品朗誦會,並參加了洛杉礬“中美作家第三次會談”;1987年應邀參加了意大利蒙代羅國際文學發獎儀式及研討會;1988年,應邀參加了荷蘭鹿特丹第十九屆國際詩歌節,並順訪了英國;1990年,應邀去印度參加了紀念尼赫魯誕辰100周年國際詩歌節。

曾先後創作發表了大量的詩歌作品,出版過多部詩集。《祖國,我親愛的祖國》獲1976———1979年全國中青年詩人優秀作品獎。出版的詩集主要有:《雙桅船》(1982年,獲全國第壹屆新詩優秀詩集獎)、《舒婷顧城抒情詩選》(福建人民出版社,1982年)《會唱歌的鳶尾花》(四州文藝出版社,1986年)、《始祖鳥》(海峽文藝出版社,19,,年)。還出版過散文集《心煙》、《活弦》等。以及曾在國外出版過個人單行詩集譯本四種,與別人合集兩種。其詩歌作品曾先後被瑞典、荷蘭、意大利、澳大利亞、日本、印度、韓國、緬甸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譯成本地文字發表。

1985年和1986年,在由《拉薩晚報》和《星星》詩刊分別發起的“全國最受歡迎的十名青年詩人”的讀者投票選舉中,曾兩度入選,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十名青年詩人之壹。

舒婷是什麽詩派的代表人物

舒婷是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之壹。

舒婷,1952年出生於福建龍海市石碼鎮,祖籍福建泉州,原名龔佩瑜,後改名龔舒婷,中國當代女詩人、作家。歷任福建省文聯、作協副主席。廈門市文聯主席;中國作協第四屆理事、第五屆全委會委員、第六、七、八屆主席團委員;全國人大第十二屆代表;全國政協第十壹屆委員;福建省政協第六、七、八屆委員、第九屆常委。

舒婷出生時,祖父循族譜“佩”字輩,為其起名叫“龔佩瑜”,瑜是美玉,佩戴美玉的意思。舒婷在上幼兒園時,母親嫌這個名字不諧音,於是改名為龔舒婷。《詩刊》刊用她的第壹首詩《致橡樹》時沿用“舒婷”,如此舒婷便成了她的筆名。

著名女詩人舒婷的資料介紹

舒婷,當代著名女詩人,朦朧詩派代表之壹。舒婷崛起於70年代末中國的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於前輩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壹股“朦朧詩”大潮。她們的詩壹改新詩明白如話、幾近分行散文式的傳統特點,意蘊深厚而不顯露,變詩的單壹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叠加,給讀者留下廣闊的想象、闡述的余地,使許多詩失卻傳統的明朗色彩,蒙上了壹層朦朦朧朧的氛圍。他們用朦朧詩表達了壹代人對國家命運的反思,對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審慎思索和批判。

成就榮譽

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並被編入選入蘇教版高壹語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語文九年級下冊,《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真水無香》獲第六屆華語文學傳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獎”。另《在那顆星子下——中學時代的壹件事》節選自滬教版六年級下的語文教材,十分準確地寫出了孩提時代的人的心聲。

寫作特點

舒婷詩歌特有女性的細膩和敏感,如她對愛的細膩感受,以及對人生的苦難的體悟,充盈著浪漫主義和理想色彩,對祖國、對人生、對愛情、對土地的愛,既溫馨平和又潛動著激情。她的詩擅長運用比喻、象征、聯想等藝術手法表達內心感受,在朦朧的氛圍中流露出理性的思考,朦朧而不晦澀,是浪漫主義和現代主義風格相結合的產物。

舒婷的詩,有明麗雋美的意象,縝密流暢的思維邏輯,從這方面說,她的詩並不“朦朧”。只是多數詩的手法采用隱喻、局部或整體象征,很少用直抒告白的方式,表達的意象有壹定的多義性。

代表作品

《流水線》《神女峰》《會唱歌的鳶尾花》《壹種演奏風格:舒婷自選詩集》(詩集,作家出版社,2009)《很是慚愧,父親》等。

人物評價

通過古典與現代,融會素直與曲婉,深入時代與人生的潛流,找尋個我生命經驗和群體情愫的契合而直啟社會心理潮汐之觸點:現實感傷,情誌追懷,理想訴求,於清雋蘊藉之詩意境界,傳達她獨自深入的靈魂的歌吟,和被這歌吟洗亮了的詩性人生——傳統面影與現代氣質的完美融合,常態寫作與個在探求的經典體現。

壹九六九年,我與我的同代人壹起,將英語課本(我的上大學的夢)和《普希金詩抄》打進我的背包,在撕裂人心的汽笛聲中,走向異鄉。月臺上、車廂內壹片哭聲。我凝視著遠山的輪廓,心想,十二月革命黨人走向流放地時壹定不哭的。我要在那裏上完高爾基的“大學”。

生活不斷教訓了我的天真。然而這個人間大學給予我的知識遠遠勝過任何掛匾的'學院。

擠在破舊的祠廟中,我聽過吉他悒郁的鄉思;坐在月色朦朧的沙渚上,我和夥伴們唱著:“我的家在東北松花江上”;躺在芬芳的稻草堆裏,聽著遠處冷冷的犬吠,淚水無聲地流著再艱難的日子都有它無限留戀的地方。我曾像我的夥伴那樣,從壹個山村走到另壹個山村,受到各知青點的接待。我所看到和聽到的故事,那些熟悉而又遙遠的面影,星星壹樣密布在我記憶的天空。我曾經發誓要寫壹部艾蕪的《南行記》那樣的東西,為被犧牲的整整壹代人作證。

於是,我拿起了筆。

——舒婷《生活、書籍與詩》

舒婷簡介及作品

舒婷崛起於70年代末中國的詩壇,她和同代人北島、顧城、梁小斌等以迥異於前輩的詩風,在中國詩壇上掀起了壹股“朦朧詩”大潮。接下來我為妳整理了舒婷簡介及作品,壹起來看看吧。

舒婷的個人簡介

舒婷,原名龔佩瑜,祖籍福建泉州,1952年出生於福建石碼鎮(漳州龍海),生長在廈門。朦朧詩派的代表作家之壹,《致橡樹》是朦朧詩潮的代表作之壹,與北島、顧城齊名,但事實上,她的詩歌更接近上壹代載道意味較濃的傳統詩人,反抗性淡漠了許多。1969年下鄉插隊,1972年返城當工人。1979年開始發表詩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聯工作,從事專業寫作。

她的詩被譯成多國文字,介紹到西德,法國,美國,荷蘭,日本,意大利,印度等國家.1985年,應邀訪問西德,法國.1986年,應邀去美國舉行個人作品朗誦會.1987年,應邀出訪意大利.

舒婷長於自我情感律動的內省、在把捉復雜細致的情感體驗方面特別表現出女性獨有的敏感。情感的復雜、豐富性常常通過假設、讓步等特殊句式表現得曲折盡致。舒婷又能在壹些常常被人們漠視的常規現象中發現尖銳深刻的詩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並把這種發現寫得既富有思辯力量,又楚楚動人。

舒婷主要作品

著有詩集

《雙桅船》

《會唱歌的鳶尾花》

《始祖鳥》

散文集

《心煙》

《秋天的情緒》

《硬骨淩霄》

《露珠裏的“詩想”》

《舒婷文集》(3卷)

詩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獲1980年全國中青年優秀詩歌作品獎,《雙桅船》獲全國首屆新詩優秀詩集獎、1993年莊重文文學獎。

舒婷詩集欣賞

1、《致橡樹》

我如果愛妳——

絕不像攀援的淩霄花,

借妳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愛妳——

絕不學癡情的鳥兒,

為綠蔭重復單調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來清涼的慰籍;

也不止像險峰,

增加妳的高度,襯托妳的威儀。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這些都還不夠!

我必須是妳近旁的壹株木棉,

做為樹的形象和妳站在壹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每壹陣風過,

我們都互相致意,

但沒有人

聽懂我們的言語。

妳有妳的銅枝鐵幹,

像刀,像劍,

也像戟,

我有我的紅碩花朵,

像沈重的嘆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

我們***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

卻又終身相依,

這才是偉大的愛情,

堅貞就在這裏:

不僅愛妳偉岸的身軀,

也愛妳堅持的位置,腳下的土地。

2、《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

我是妳河邊上破舊的老水車

數百年來紡著疲憊的歌

我是妳額上熏黑的礦燈

照妳在歷史的隧洞裏蝸行摸索

我是幹癟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是淤灘上的駁船

把纖繩深深

勒進妳的肩膊

--祖國啊!

我是貧困

我是悲哀

我是妳祖祖輩輩

痛苦的希望啊

是“飛天”袖間

千百年來未落到地面的花朵

——祖國啊

我是妳簇新的理想

剛從神話的蛛網裏掙脫

我是妳雪被下古蓮的胚芽

我是妳掛著眼淚的笑窩

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線

是緋紅的黎明

正在噴薄

——祖國啊

我是妳十億分之壹

是妳九百六十萬平方的總和

妳以傷痕累累的乳房

餵養了

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騰的我

那就從我的血肉之軀上

去取得

妳的富饒,妳的榮光,妳的自由

——祖國啊

我親愛的祖國

3、《也許》

——答壹位讀者的寂寞

也許我們的心事

總是沒有讀者

也許路開始已錯

結果還是錯

也許我們點起壹個個燈籠

又被大風壹個個吹滅

也許燃盡生命燭照別人

身邊卻沒有取暖之火

也許淚水流盡

土地更加肥沃

也許我們歌唱太陽

也被太陽歌唱著

也許肩上越是沈重

信念越是巍峨

也許為壹切苦難疾呼

對個人的不幸只好沈默

也許

由於不可抗拒的召喚

我們沒有其他選擇

4、《這也是壹切》

——答壹位青年朋友的《壹切》

不是壹切大樹

都被風暴折斷;

不是壹切種子

都找不到生根的土壤;

不是壹切真情

都流失在人心的沙漠裏;

不是壹切夢想

都甘願被折掉翅膀。

不,不是壹切

都像妳說的那樣,

不是壹切火焰

都只燃燒自己

而不把別人照亮;

不是壹切星星

都僅指示黑暗

而不報告曙光;

不是壹切歌聲

都只掠過耳旁

而不留在心上。

不,不是壹切

都像妳說的那樣!

不是壹切呼籲都沒有回響;

不是壹切失卻都無法補償;

不是壹切深淵都是滅亡;

不是壹切滅亡都覆蓋在弱者頭上;

不是壹切心靈

都可以踩在腳下,爛在泥裏;

不是壹切後果都是眼淚血印,

而不展現歡容。

壹切的現在都孕育著未來,

未來的壹切都生長於它的昨天。

希望,而且為它鬥爭,

請把這壹切放在妳的肩上。

5、《礁石與燈》

站在我的肩上,親愛的——

妳要勇敢些

黑色的墻聳動著逼近,

發出渴血的,陰沈沈的威脅,

浪花舉起尖利的小爪子,

千百次把我的傷口撕裂。

痛苦浸透我的沈默,

沈默鑄成了鐵

假如我的胸口,不能

為妳抵擋所有打擊,